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多抗性小麦-中间偃麦草后代的分子细胞学鉴定

发布时间:2021-08-12 19:51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AABBDD,2n=6x=42)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也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由于在育种过程中长期的品种间杂交和人工定向选择,使小麦的遗传背景逐渐狭窄,遗传变异越来越小,产量、品质的提高及抗病、抗逆性的改良受到限制。小麦的近缘植物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2n=6x=42)具有优质、抗寒、抗旱、抗病等优良性状,是小麦品种改良的三级基因源。通过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技术将中间偃麦草的优良基因导入小麦背景中,创制出能够改良小麦品质、抗病、抗逆性等的种质资源,对小麦优质、高产、抗病、抗逆等遗传改良及新品种选育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对以部分双二倍体为桥梁亲本与小麦进行亚远缘杂交获得的82份小麦-中间偃麦草后代材料及其亲本普通小麦晋太170、部分双二倍体TAI7047、中间偃麦草进行了条锈、白粉病抗性鉴定;利用分子细胞学方法对兼抗白粉、条锈病的小麦-中间偃麦草后代材料进行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观察、多聚核苷酸探针Oligo-pSc119.2-1和Oligo-pTa535-1的双色...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多抗性小麦-中间偃麦草后代的分子细胞学鉴定


技术路线

白粉病,小麦,材料


多抗性小麦-中间偃麦草后代的分子细胞学鉴定12后代材料、感病对照品种及诱发材料SY95-71。将上述材料于11月份中旬进行播种,行长120cm,行宽25cm,每行15粒,单粒均匀点播,每10行种1行感病对照材料,在每行两边种诱发材料。在小麦的拔节后期进行接种,通过抖落分生孢子法进行接种,具体步骤:用白粉菌E09对感病诱发材料SY95-71进行人工接种,待到菌种孢子大量繁殖后,通过采集白粉孢子然后抖落到待鉴定的材料叶片上,在诱发行诱发下,分别在穗期和开花期各调查一次,并依据材料发病情况最为严重的鉴定结果作为小麦抗白粉病评价标准[76],图2.1为人工接菌后小麦白粉玻抗性鉴定根据0-4级法中小麦抗白粉病等级分类标准进行,在0-4级法中,0为免疫,0;为近免疫、1为高抗、2为中抗、3为中感、4为高感,抗病等级、抗病类型以及抗病等级分类标准可参考文献[77],如图2.2、表2.1所示:图2.1小麦白粉病Fig.2.1Wheatpowderymildew

等级图,白粉病,分类标准,小麦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13图2.2小麦抗白粉病等级分类标准Fig.2.2Classificationstandardforresistancetopowderymildewinwheat表2.1小麦白粉病鉴定类型Table2.1Identificationtypesofpowderymildewinwheat抗病等级Resistancelevel抗病类型Resistancetypes抗病等级分类标准Resistanceclassificationstandard0免疫叶片没有枯死或者没有失绿病斑,没有病菌侵染症0;近免疫植株形成枯死病斑,但没有产生孢子堆1高抗出现小型病斑和少量孢子,菌丝层比较薄2中抗枯死植株病斑直径小于1mm,孢子堆较小,菌丝层较厚,叶片不透绿3中感病斑多,大于1mm,孢子量大,菌丝层大而厚4高感孢子堆明显较大,病斑直径大于1mm,菌丝层厚2.3.2小麦抗条锈病鉴定待鉴定的材料包括亲本TAI7047、晋太170、中间偃麦草、82份小麦-中间偃麦草后代材料、感病对照品种及诱发材料川育12,将上述材料于10月份中旬播种如下:行长150cm,行宽20cm,每行20粒,每10行种1行感病对照材料,在每行两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麦-中间偃麦草代换系CH188分子细胞学鉴定[J]. 罗小军,乔麟轶,李欣,郭慧娟,阎晓涛,张树伟,常利芳,闫金龙,畅志坚,张晓军.  山西农业科学. 2020(03)
[2]小麦-中间偃麦草6JS/6B代换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J]. 罗小军,乔麟轶,李欣,李光蓉,郭慧娟,阎晓涛,张树伟,常利芳,闫金龙,畅志坚,张晓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0(04)
[3]中间偃麦草第6同源群特异STS标记开发[J]. 刘淑娟,张晓军,李欣,刘成,白建荣,任永康,郑军,李世姣,郭慧娟,梅超,张树伟,畅志坚,乔麟轶.  草业学报. 2019(04)
[4]偃麦草属植物对小麦的遗传改良研究进展[J]. 罗小军,李欣,乔麟轶,郭慧娟,贾举庆,张树伟,梅超,畅志坚,张晓军.  山西农业科学. 2019(03)
[5]DNA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陈星,高子厚.  分子植物育种. 2019(06)
[6]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植物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J]. 刘玉玲,刘林杰,彭仁海.  分子植物育种. 2018(17)
[7]小麦种质资源引进创新及应用研究[J]. 施立安,沈祥宏,张玉荣.  农业科技通讯. 2017(12)
[8]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益生菌分类中的应用[J]. 罗游,田霄飞,王露,夏枫耿,吴振强.  中国酿造. 2017(11)
[9]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新品种抗赤霉病基因的分子鉴别[J]. 刘新伦,王超,牛丽华,刘志立,张录德,陈春环,张荣琦,张宏,王长有,王亚娟,田增荣,吉万全.  中国农业科学. 2017(20)
[10]抗条锈病、耐盐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5J(E)二体异附加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J]. 朱晨,王艳珍,陈春环,王长有,吉万全.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7(05)



本文编号:33389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3389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7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