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不同种群短花针茅种子萌发与出苗适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3 04:01
  合适的种子来源是保证退化草地生态恢复可持续性的关键,种子萌发和幼苗建植作为植物生活史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是种源选择的重要依据。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适应性,是草地生态恢复中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重要乡土草种。本研究以沿纬度分布的14个短花针茅种群为研究对象,结合连续两年的野外调查、室内萌发与田间出苗试验,研究了不同种群短花针茅的生长繁殖特性、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田间幼苗建植特性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野外调查试验表明:不同种群短花针茅的生长繁殖特性具有显著差异(P<0.05)。总体表现为随纬度的升高,单株种子产量、株高、单株生殖枝数呈减小趋势,生殖枝粗呈增长趋势,每生殖枝种子数、种子长和第一芒柱长等其余性状与纬度无显著相关。2、室内萌发试验表明:不同种群短花针茅种子在不同温度、水分、年份条件下萌发率显著不同(P<0.05)。不同温度条件下,除20/30℃外,5/15℃、10/20℃和15/25℃的短花针茅种子萌发率均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不同水分条件下,除-0.6MPa外,-0.2MPa和-0.4MPa的短花针茅种子萌发...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同种群短花针茅种子萌发与出苗适应性研究


技术路线

分布情况,采样点,分布情况,样点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同种群短花针茅种子萌发与出苗适应性研究17第三章材料与方法3.1野外样点分布分别于2018年5月下旬和2019年5月下旬,结合短花针茅野外分布情况,在内蒙古、宁夏、甘肃境内选择14个沿纬度梯度分布的短花针茅自然种群(两年采集样点相同),进行野外调查及成熟种子采集。各种群分布见图2,气候及土壤养分概况见表2。图2采样点分布情况注:A-N为采样点从高纬度到低纬度顺序。

种子,幼苗,种群,氨态氮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同种群短花针茅种子萌发与出苗适应性研究21平均气温6.7℃,年均降水量350mm;阿拉善左旗试验地(38°55′N,105°39′E)海拔1480m,年平均气温6.9℃,年均降水量190mm,两样地各个月份温度、降水详细数据见图3。在两地取0-20cm土壤,测得榆中试验地全碳15.83g/kg,全氮1.31g/kg,全磷0.51g/kg,速效钾108.01mg/kg,速效磷2.08mg/kg,氨态氮2.76mg/kg,硝态氮7.71mg/kg;测得阿拉善试验地全碳6.06g/kg,全氮0.67g/kg,全磷0.37g/kg,速效钾97.16mg/kg,速效磷1.22mg/kg,氨态氮1.81mg/kg,硝态氮5.17mg/kg。图3榆中与阿拉善左旗试验地年均降水与年均温3.2.3.2出苗试验设计田间出苗试验分别于2018和2019年6月中旬在榆中试验站和阿拉善试验地进行,试验地在开展试验前并无短花针茅分布,因而PVC管内的土壤并未处理,同时可以保证无易混淆的种子。以当年采集的14个短花针茅种群的新鲜种子为材料,每个种群设置20个重复,每个重复随机数取饱满成熟的种子20粒,并模拟种子自然脱落掉落地面的过程,将种子均匀撒在事先埋好的PVC管内部土壤表面,后轻覆一层薄土,防止种子因雨水冲刷丢失。播种后每隔3天统计一次田间出苗,每次统计时用带颜色的大头针在幼苗旁标记,防止重复计数,统计至PVC管内无幼苗出现为止。幼苗存活率于当年11月初统计,越冬率于次年4月下旬统计。


本文编号:33397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3397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d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