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不同冬季作物与玉/豆套作模式效益比较及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6 23:45
  本研究以绵麦367、费乌瑞它、本地豌豆、蚕豆为前作材料,套作川单418、南豆12,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四川省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仁寿)进行,从不同前作与玉米-大豆套作形成目前西南丘陵旱地种植面积较大的四种三熟套作种植模式入手,比较其经济、生态效益,并且针对几种冬季作物合理田间配置和大豆氮肥管理二项核心配套技术开展研究,以期为西南丘陵旱地高产高效多熟种植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从而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等目的。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四种三熟套作种植模式,从净收益来看,以蚕/玉/豆效益最高,依次豌/玉/豆、薯/玉/豆,效益最低的为麦/玉/豆模式。且当蚕豆为2行的田间配置时,大豆减氮施肥条件下达到最大,为21662.25元/hm2。从对土壤养分影响来看,前作为蚕豆时氮、钾素积累量较其它三种前作有显著提高,氮素积累量分别较豌豆、马铃薯、小麦增加12.7%、23.8%、45.9%,钾素增加31.8%、20.0%和33.1%。2在玉米生长前期,不同前作配置对玉米的生长影响较大。在前作收获前和玉米恢复生长期,均以前作为蚕豆时,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显著高于其他处...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间套作种植综合效益评价
        1.1.1 产量、产值
        1.1.2 土壤养分
    1.2 不同前作及田间配置对套作作物的影响
        1.2.1 不同前作
        1.2.2 田间配置
    1.3 不同前作对间套作作物养分吸收的影响
        1.3.1 不同前作对间套作作物氮素吸收的影响
    1.4 不同施氮量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 试验方案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点
    2.3 试验设计
    2.4 田间管理
    2.5 测定项目及方法
        2.5.1 土壤养分测定
        2.5.2 经济效益
        2.5.3 透光率
        2.5.4 玉米干物质
        2.5.5 玉米形态指标
        2.5.6 大豆干物质
        2.5.7 氮素吸收
        2.5.8 大豆形态指标
        2.5.9 产量
    2.6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前作配置下的三熟种植模式效益比较
        3.1.1 产量差异
        3.1.2 经济效益比较
        3.1.3 土壤养分比较
    3.2 不同前作田间配置对玉米的影响
        3.2.1 玉米不同生育时期透光率
        3.2.2 玉米干物质积累
        3.2.3 玉米生长及产量构成因素
    3.3 不同前作和施氮量对大豆的影响
        3.3.1 农艺性状
        3.3.2 干物质
        3.3.3 产量及构成因素
        3.3.4 氮素吸收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选择适宜前作和优化田间配置可提高周年效益
        4.1.2 选择适宜前作和优化田间配置提高玉米产量的机理
        4.1.3 根据前茬肥力特性,科学制定大豆氮肥管理技术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3651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3651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e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