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我国不同区域高产水稻土理想物理性状分析与构建

发布时间:2021-10-07 11:58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的分布面积十分广阔,早在6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了。据夏本纪中记录:禹令益予众庶之稻,可栽植于卑湿也。我国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在全球范围内是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对于水稻产量的需求也就随之越来越高,而良好的土壤物理性状是水稻高产的重要保证。探明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水田土壤耕层容重、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变化、耕层通气孔隙度、耕层饱和导水率等物理性质与水稻产量和水田土壤基础肥力(不施肥情况下的水稻产量)的关系,明确并界定不同稻区不同类型水田土壤耕层的物理指标,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水田土壤合理耕层构建技术提供数据支撑至关重要。本论文以我国东北平原盐渍区(辽宁滨海盐渍区水田、吉林内陆盐渍区水田)、西南高原山地丘陵区(贵州山地丘陵区水田、四川山地丘陵区水田)、南方河网平原区(湖南双季稻区水田、江西双季稻区水田)水稻土为研究对象,结合各省份产量及基本物理性状指标,开展了我国不同肥力水稻土物理性质状况的田间调查分析,得出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东北平原盐渍区水田下层土壤含可溶盐盐分较高,不宜也不能耕翻太深... 

【文章来源】: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我国不同区域高产水稻土理想物理性状分析与构建


技术路线

盐渍,水稻,底层,产量


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图3.11辽宁滨海盐渍区水稻产量对耕层深度和犁底层厚度的响应Figure3.11responseofriceyieldtoploughdepthandploughbottomthicknessincoastalsalineareaofLiaoningProvince3.1.2吉林内陆盐渍区水稻产量对耕层深度和犁底层厚度的响应吉林内陆盐渍区水稻产量对耕层深度和犁底层厚度的响应结果见图3.12。由图3.12可知,水稻产量与耕层深度呈现正相关关系,方程为y=0.0007x+11.739(R2=0.4149),由方程可知,当产量处于9000-15000kg/hm2时,耕层深度范围为18.039-22.239cm,取整数为18-22cm,可以将这一深度定位高产水田耕层深度的下限和上限值参考值;同理,犁底层厚度与水稻产量呈负相关,故高产水田犁底层的理想下限值和上限值参考值用产量为15000kg/hm2和9000kg/hm2代入公式y=-0.0001x+12.895(R2=0.0125),计算可得犁底层范围为11.395-11.995cm,取整数为11cm-12cm。耕层深度和犁底层的理想范围值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确定,结合实际收集和测定的数据,根据当地生产经验和项目组相关试验结果,结合农艺农机实际,吉林内陆盐渍区水田下层土壤含苏打盐分较高,不宜也不能耕翻太深,否则将下层苏打盐分翻到上层,会对水稻生长造成不利影响,综合分析得出:理想耕层深度在18-20cm范围内比较适宜。表3.12为实际调查测量的吉林内陆盐渍区水田不同产量水平的耕层深度和犁底层厚度范围与计算值理想范围的比较。综合表3.12中的数据,确定出吉林内陆盐渍区水

盐渍,底层,水稻,吉林


第3章结果与分析14田合理的耕层深度和犁底层厚度分别为18-20cm和11-12cm。表3.12吉林内陆盐渍水田耕层深度与犁底层厚度测量值与计算值比较Table3.12comparisonofmeasuredandcalculatedvaluesofploughdepthandploughbottomthicknessininlandsalinepaddyfieldofJilinProvince产量水平项目实际范围计算范围理想范围高产耕层深度(cm)15-2018.039-22.23918-20犁底层厚度(cm)10-1611.395-11.9956-12中低产耕层深度(cm)13-18犁底层厚度(cm)9-16图3.12吉林内陆盐渍区水稻产量对耕层深度和犁底层厚度的响应Fig.3.12responseofriceyieldtoploughdepthandploughbottomthicknessininlandsalineareaofJilinProvince3.1.3东北平原盐渍区水稻产量与耕层深度和犁底层厚度的关系东北平原盐渍区水稻产量对耕层深度和犁底层厚度的响应结果见图3.13。由图3.13可知,水稻产量与耕层深度呈现正相关关系,方程为y=0.0002x+14.684(R2=0.0741),由方程可知,当产量处于9000-15000kg/hm2时,耕层深度范围为16.484-17.684,取整数为16-18cm,可以将这一深度定位高产水田耕层深度的下限和上限值参考值;同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邯郸市永年区土壤耕层肥力变化情况[J]. 郑丽萍,燕利彬,张丽红,高东霞,王俊英.  农业与技术. 2019(11)
[2]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对双季水稻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J]. 唐海明,肖小平,李超,汤文光,郭立君,汪柯,程凯凯,潘孝晨,孙耿.  作物学报. 2019(05)
[3]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特性影响研究进展[J]. 孟令斌,郑永照,岳杨,董本春,李岩,马艺文,康恒,孙盼盼,夏海丰,高玮.  农业科技通讯. 2019(02)
[4]不同连作年限下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空间分布的影响[J]. 张登科,宋珍珍.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8(10)
[5]不同植被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以王东沟小流域为例[J]. 杨亚辉,赵文慧,木热提江·阿不拉,蔺鹏飞,于艺鹏,陈利利,张晓萍.  水土保持通报. 2016(01)
[6]长期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硬度变化特征[J]. 郑洪兵,郑金玉,罗洋,李瑞平,李伟堂,王浩,任红,齐华,刘武仁.  农业工程学报. 2015(09)
[7]测定时间对定水头法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J]. 姚毓菲,邵明安.  土壤通报. 2015(02)
[8]长期不同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产量及基础地力的影响[J]. 鲁艳红,廖育林,周兴,聂军,谢坚,杨曾平.  土壤学报. 2015(03)
[9]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理化因子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 李玉洁,王慧,赵建宁,皇甫超河,杨殿林.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3)
[10]质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及调节研究[J]. 郑存德,程岩,张明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04)



本文编号:34219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4219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4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