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后代的筛选和原位杂交鉴定

发布时间:2021-11-17 09:26
  十倍体长穗偃麦(Th.ponticum,2n=10x=70,StStStStEeEeEbEbExEx或JJJJJJJSJSJSJS)具有耐旱、抗寒、耐盐碱、抗多种小麦病害等优良性状,是小麦遗传改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近缘物种之一。本实验室利用长穗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创制了一批性状各异、特点突出的小偃麦种质系。本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田间表型鉴定和白粉病抗性评价,在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后代中筛选了25份小偃麦种质,明确了其主要农艺性状特点;以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基因组DNA作探针、以烟农15基因组DNA作封阻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鉴定,进一步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鉴定,确定了其中10份小偃麦染色体组成和结构变异特点,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主要获得了以下结果:1.白粉病抗性鉴定。苗期利用白粉菌E20接种,B18305-6、B18526-5-1、B18... 

【文章来源】: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后代的筛选和原位杂交鉴定


苗期白粉病抗性鉴定(E20)

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后代的筛选和原位杂交鉴定


图3双体异附加系B18307-6的GISH(A)和FISH(B)鉴定Fig.3GISH(A)andFISH(B)patternsofdisomicadditionlineB18307-6

染色体,小麦,基因组DNA,专业学位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1图4双体异附加系B18307-6(c)与山农TE20(a)、山农637(b)的小麦染色体FISH带型对比T为外源染色体,箭头示差异位点。Fig.4Chromosomecomparisionofwheat-Th.ponticumdisomicadditionlineB18307-6(c)withShannongTE20(a)andShannong637(b)Tstandsforalienchromosome.ArrowsindicatetheFISHdifferences.3.3.2双体异代换系的鉴定以长穗偃麦草基因组DNA作为探针,以烟农15基因组DNA作为封阻进行GISH鉴定,在B18305-6中检测到一对染色体显示出整条的红色信号,其余40条染色体均被DAPI复染为蓝色(图5A),说明B18305-6为双体异代换系。图5双体异代换系B18305-6的GISH(A)和FISH(B)鉴定Fig.5GISH(A)andFISH(B)patternsofdisomicsubstitutionlineB18305-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硬粒小麦-长穗偃麦草2E和4E附加系及E染色体传递[J]. 罗贤磊,戴毅,陈士强,李海凤,段亚梅,陈建民.  西北植物学报. 2019(06)
[2]抗病小黑麦异染色体系的创制与鉴定[J]. 张宴萍,亓斐,徐勤省,鲍印广,王洪刚,李兴锋.  山东农业科学. 2019(05)
[3]小麦-长穗偃麦草异染色体系筛选与鉴定[J]. 殷月辉,徐勤省,亓斐,鲍印广,王洪刚,李兴锋.  山东农业科学. 2019(04)
[4]利用SLAF-seq技术开发十倍体长穗偃麦草专化分子标记[J]. 杨国堂,罗巧玲,刘利勤,张静,李振声,郑琪.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9(01)
[5]小麦育种行业创新现状与发展趋势[J]. 刘志勇,王道文,张爱民,梁翰文,吕慧颖,邓向东,葛毅强,魏珣,杨维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8(03)
[6]中国小麦产业发展与科技进步[J]. 何中虎,庄巧生,程顺和,于振文,赵振东,刘旭.  农学学报. 2018(01)
[7]基于寡核苷酸探针套painting的小麦“中国春”非整倍体高清核型及应用[J]. 王丹蕊,杜培,裴自友,庄丽芳,亓增军.  作物学报. 2017(11)
[8]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综述[J]. 周喜旺,刘鸿燕,王娜,南海,赵尚文,魏志平,岳维云,张耀辉,宋建荣,曹世勤.  甘肃农业科技. 2017(05)
[9]抗条锈病、耐盐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5J(E)二体异附加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J]. 朱晨,王艳珍,陈春环,王长有,吉万全.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7(05)
[10]分子标记和辐射技术在小麦-长穗偃麦草抗赤霉病易位系创建中的应用[J]. 陈士强,何震天,张容,王建华,袁媛,陈秀兰,陈建民.  核农学报. 2017(02)

博士论文
[1]小麦—长穗偃麦草杂种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及种质材料的筛选鉴定[D]. 何方.山东农业大学 2014
[2]八倍体小滨麦与硬粒小麦杂交后代的分子细胞学研究[D]. 庞玉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长穗偃麦草染色体导入小麦背景的研究[D]. 罗贤磊.扬州大学 2019
[2]小麦—长穗偃麦草后代种质系的鉴定及遗传分析[D]. 裴艳茹.山东农业大学 2018
[3]硬粒小麦—长穗偃麦草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的创建[D]. 段亚梅.扬州大学 2018
[4]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D]. 莫启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5]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D]. 朱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6]小麦与硬粒小麦—长穗偃麦草双二倍体杂交后代异染色体系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D]. 龙丹.四川农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5006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5006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7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