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法语德语论文 >

论重音系统变化对德语强变化动词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9-23 09:54
   日耳曼语言,乃至整个印欧语言中的强变化动词(以内部曲折的方式表现时态,如geben, gab,语言学上称这一现象为“元音交替”)由于历史悠久,数目繁多,规律性强等特点,自格林时期(19世纪中期,以1831年其著作《德语语法》的发表为标志)以来长期成为西方历史语言学家们的研究重点。随着维尔纳定律的问世,人们逐步意识到了语音对于这一语法现象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既而索绪尔等人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提出新观点,即认为元音交替是由e与o这两个元音与其它元音或辅音同化的结果。然而本人经过对比分析后认为,这一现象实际上是由于古代语言中的乐调重音所造成的非重读元音弱化所引起的,而强变化动词停止产生与弱变化动词大量产生恰值乐调重音向力重音过度阶段,因而这一语法现象实际上是语音系统,即重音系统演变的反映。 本文从日日耳曼语言演变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历史语言学理论知识,以语言对比(拉丁语、哥特语、古法语、古盎格鲁-萨克森语、古北欧语、古低地法克语、古萨克森语、古高地德语、中古高地德语、现代高地德语、现代低地德语、现代荷兰语、现代冰岛语)的方式深入而系统地阐述和分析德语中强化变化动词的产生与发展,并通过历史语言学中的“补偿理论”来解释与说明它与弱变化动词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1.强变化动词的产生源于古代日耳曼语言的乐调重音系统;2.强变化动词的产生早于弱变化动词;3.弱变化动词的产生源于古代日耳曼语言的重音系统变化(从乐调重音变为力重音),是强变化动词的补偿形式。为使分析更加直观,例证更加权威,本人还在文中引用了数篇古文(包括中世纪著名史诗《贝奥武甫》、《罗兰之歌》、《希尔德布兰德之歌》、《尼伯龙根之歌》等)中的部分段落。
【学位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H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怡怡;德语动词补足语类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2 张滔;丰富多彩的“说”──说一说德语中“说”动词[J];德语学习;1997年03期

3 胡裕;;从构式语法看德语动词的名词并入现象[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4年02期

4 ;《德语常用同义动词》[J];德语学习;2006年03期

5 洪天富;浅论德语功能动词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年01期

6 钱文彩;汉德语言对比(五)汉德语动词时体系统对比花絮[J];德语学习;1995年05期

7 贾慧蝶;德语动词的体[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1年04期

8 虞龙发;德语职能动词结构探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9 肖培生;浅谈现代德语中的功能动词结构[J];外语教学;1982年02期

10 朱静舫;;德语动词结构剖析及教学法的简化[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继烈;;德语启蒙教学中三级跳跃概念的提出和实践[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2 Muller,M.;L.Wertenshlag;;《德语语言大纲》[A];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13年第2期(总第19期)[C];2013年

3 看卓才旦;金为勋;洛智华;朋毛扎西;;汉藏翻译系统中的动词处理研究[A];第一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周领顺;;汉语运动域运动动词(词元)的疆域和框架图景[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霍zN楠;;语料库方法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A];东北亚外语论坛(2018 NO.4 总第8期)[C];2018年

6 吴启禄;;布依语部分常用动词的虚化用法[A];布依学研究(之五)——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7 朱琳;;起动/致使动词的类型学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任琳;梁敏响;丁道群;;势在外语动词学习中的具身效应:一项ERP研究[A];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9 许宗华;;面向学习者和汉日对比的动词分类[A];第八届日本学研究论坛论文集(二)[C];2015年

10 史金生;胡晓萍;;动词带“着”的“把”字结构[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同济大学德语系教授 米夏埃尔·苏拉维茨基 翻译 Enter Consulting;马丁·路德对德语的影响[N];文汇报;2017年

2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德文系 许宽华 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日耳曼语言文学系 何俊;德语地位堪忧 立法保护遇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文冀;抢占中学生德语教材市场[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4 记者 夏娜 曾永洪;我市两所中学将开展德语教学[N];玉溪日报;2010年

5 徐健;德语戏剧面向未来的自信与生机[N];文艺报;2016年

6 本报记者 王胡;德语年度青春字受到批判[N];中华读书报;2012年

7 华宗德;杜登——现代德语词典的标志[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深圳特区报“远征”西欧线采访组记者 李剑辉 刘众 范京蓉;一网夺得“德语区冠军”[N];深圳特区报;2012年

9 杰夕;建设德语电影档案库[N];中国文化报;2013年

10 曾园;德语里的客人[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小红;中国德语文教育历史研究(1861-1976)[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2 孙敏庆;俄语感知动词语义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3 张明辉;认知类动词及相关句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常暄;中国德语系学生德语议论文写作中的元语篇标记语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5 宋欣;现代日语容器指向动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6 吕艳辉;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手部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田臻;汉语静态存在构式对动作动词的语义制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谢晓明;相关动词带宾语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武兴(VU HUNG);现代汉语状态动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10 李秋杨;汉英思考类动词语义的多角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飞;论重音系统变化对德语强变化动词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莹;德汉二阶动词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3 陈毓博;德语艺术歌曲语音及演唱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向阳;理工科院校二外德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文君;论德语新正字法对中国德语教学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解藜;德语新词现象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熊婷;德语中临时词现象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6年

8 万姝君;中国德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D];浙江大学;2016年

9 沈龙涛;德语恭维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庄利;中国高校经济德语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及其对浙江大学经济德语课程的适用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25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waiyufanyi/2825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f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