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微观经济论文 >

基于微观经济主体收入支出特点的银行货币乘数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15 16:16

  本文关键词:基于微观经济主体收入支出特点的银行货币乘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年

基于微观经济主体收入支出特点的银行货币乘数研究

陈浩  

【摘要】: 本文对传统的银行体系存款货币创造理论模型做了全面的考察,从经典假设前提、推导过程到最后得出的结论进行仔细的分析,结合对企业的存款动机、银行贷款、存贷款的周转过程、企业的贷款用途、贷款企业类型以及存款创造循环等方面的分析,指出了传统的银行体系存款货币创造理论模型中若干值得商榷的地方。 本文尝试在传统的银行体系存款货币创造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企业偿还银行贷款的环节,建立起新模型;然后通过逐步增加假设条件并且基于微观经济主体的收支行为对新模型进行不断拓展,得到了若干新的货币创造模型,包括考虑不同漏损因素的模型、考虑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模型、考虑企业生产支出的模型、考虑居民生活支出的模型以及综合考虑企业生产支出和居民生活支出的模型,使之更加接近实际的经济系统。 本文证明,尽管在存款创造无限循环的情况下,新模型的结果与传统理论模型的结果相同,但是在一定考察期限内存款创造循环次数是有限的情况下,新模型给出的货币乘数的结果明显小于传统理论模型给出的货币乘数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定性的结论,由于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能力远没有传统理论所给出的那么大,所以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对于货币供给量变动的贡献也远没有预期的那么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820;F22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22
  • 1.1 课题背景8-10
  • 1.2 国外研究现状10-18
  • 1.2.1 基于货币供给外生性理论的货币乘数研究10-15
  • 1.2.2 基于货币供给内生性理论的货币乘数研究15-16
  • 1.2.3 货币乘数理论研究的其他一些进展16-17
  • 1.2.4 相关实证研究17-18
  • 1.3 国内研究现状18-19
  • 1.4 简要评论19-21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1-22
  • 第2章 对传统银行存款创造模型的分析22-37
  • 2.1 对传统理论模型假设前提的分析23-26
  • 2.1.1 传统理论模型的经典假设前提23-24
  • 2.1.2 企业存款动机分析24-25
  • 2.1.3 企业在存款和偿还贷款之间的抉择分析25-26
  • 2.2 对传统理论模型中存款创造过程的分析26-35
  • 2.2.1 有关银行贷款的若干分析26-27
  • 2.2.2 存贷款的周转过程27-33
  • 2.2.3 企业取得贷款后的分配33
  • 2.2.4 不同类型企业资金周转的差异分析33-35
  • 2.2.5 存款创造循环和货币乘数链35
  • 2.3 对传统理论模型导出结论的分析35-36
  • 2.4 本章小结36-37
  • 第3章 基于微观经济主体收支行为的银行存款创造理论模型37-81
  • 3.1 增加企业偿还贷款环节的新模型38-41
  • 3.1.1 传统模型Ⅰ38-39
  • 3.1.2 新模型Ⅰ39-41
  • 3.2 对模型的拓展——制约银行体系存款创造的因素分析41-50
  • 3.2.1 假定存在超额准备金的模型Ⅱ42-43
  • 3.2.2 假定活期存款会向其他存款转化的模型Ⅲ43-45
  • 3.2.3 假定存在现金漏损的模型Ⅳ45-47
  • 3.2.4 考虑其他漏损因素的模型Ⅴ47-50
  • 3.3 基于新模型Ⅴ的一点改进50-56
  • 3.3.1 银行体系准备金增加的渠道50-51
  • 3.3.2 企业偿还贷款比例相同的模型Ⅵ151-54
  • 3.3.3 企业偿还贷款的比例不同的模型Ⅵ254-56
  • 3.4 基于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银行存款创造模型56-62
  • 3.4.1 企业偿还贷款的比例相同的模型Ⅶ156-59
  • 3.4.2 企业偿还贷款的比例不同的模型Ⅶ259-62
  • 3.5 考虑企业生产支出的银行存款创造新模型62-69
  • 3.5.1 假设相关参数均相同的模型Ⅷ162-65
  • 3.5.2 假设相关参数均不同的模型Ⅷ265-69
  • 3.6 考虑居民收入支出的银行存款创造新模型69-78
  • 3.6.1 假设相关参数均相同的模型Ⅸ169-74
  • 3.6.2 假设相关参数均不同的模型Ⅸ274-78
  • 3.7 综合考虑企业和居民的银行存款创造模型78-79
  • 3.8 本章小结79-81
  • 第4章 有限循环条件下银行存款创造新模型的应用研究81-98
  • 4.1 近些年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及其效果81-83
  • 4.2 对银行存款创造有限循环的分析83-84
  • 4.3 企业贷款期限相同条件下的探讨84-96
  • 4.3.1 基于新模型Ⅵ1 的存款创造循环n次的探讨84-90
  • 4.3.2 基于新模型Ⅷ1 的存款创造循环n次的探讨90-96
  • 4.4 企业贷款期限不同条件下的探讨96
  • 4.5 本章小结96-98
  • 结论98-100
  • 参考文献100-105
  • 附录1105-106
  • 附录2106-109
  • 致谢109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建渊,陈方正;论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J];财贸经济;2005年07期

    2 万解秋,徐涛;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货币政策的效率——兼评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经济研究;2001年03期

    3 张颖;企业投资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J];经济评论;2003年04期

    4 张颖;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述评[J];经济评论;2002年06期

    5 陈溪华;郑小胡;;非对称信息下我国银行信贷决策的现实分析[J];南方经济;2005年11期

    6 周诚君;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货币政策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王兰芳;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03期

    8 王彩玲;内生货币创造过程:理论阐述与实证检验[J];南开经济研究;2002年04期

    9 吴巧英;对影响货币乘数内在因素的实证分析和几点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1期

    10 孙杰;货币政策、公司融资行为与货币供给内生性[J];世界经济;2004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春霞;我国信用制度变迁中的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2 汪晓宇;内生货币、三角困境与中国货币政策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3 方显仓;我国货币政策信用渠道传导的微观机制及其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绍成;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厚福宏;股票价格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3 张琦;我国微观经济主体资产选择行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4年

    4 袁秀霞;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对货币供给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4年

    5 佘跃飞;我国货币乘数的预测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6 赵振华;我国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7 张超;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观基础分析[D];湖南大学;2005年

    8 田华;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9 辛洪涛;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外生性与通货紧缩相关关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1年

    10 花荣;内生货币供给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D];暨南大学;200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文鹏;降息、赤字与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操作空间[J];财经科学;2002年03期

    2 周世成;关于我国基础货币调控的若干思考[J];财经论丛;2004年01期

    3 黄飞鸣;从信用传导途径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财经研究;2002年09期

    4 王剑,刘玄;货币政策传导的行业效应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05期

    5 陈军,陈金贤;金融创新下货币总量政策失效的成因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9年02期

    6 胡少维,刘青;中国金融发展与思考[J];当代财经;2002年02期

    7 文也;对我国货币政策弱效应的辩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2年12期

    8 吕江林,朱怀镇;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4年11期

    9 谢建国,陈漓高;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一个基于跨期替代模型的中国经验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06期

    10 窦祥胜;货币供给的经济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东升;城乡居民食物消费需求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窦晴身;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王春雷;通货紧缩时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4 吴青;外资与货币政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5 窦祥胜;国际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运行分析[D];厦门大学;2001年

    6 樊卫东;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战明华;中国金融深化的绩效与经济环境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8 周英章;转型期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其提升途径[D];浙江大学;2002年

    9 孙国锋;中国居民消费行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10 尉高师;转型期中国宏观经济的波动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华;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2 肖婧;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3 何春燕;论中国当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4 王璇;经济全球化下我国货币供给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5 黄广昌;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2年

    6 刘良毕;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分析[D];湖南大学;2002年

    7 花荣;内生货币供给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D];暨南大学;2002年

    8 杨全社;积极财政政策的回顾与反思[D];天津财经学院;2002年

    9 蒲艳萍;中国通货紧缩的形成机理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10 黄强;理性预期和我国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征;;近期央行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工具效果为何不明显[J];财经科学;2007年09期

    2 黄燕芬;;我国货币乘数稳定性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6年03期

    3 张桥云;杜世光;;再论中国货币乘数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小波分析方法的研究[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刘斌,邓述慧;中国货币乘数的定量分析与预测[J];预测;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志斌;;金融创新下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关系研究[A];第八届中国青年运筹信息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旸;中国居民储蓄和收入关系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2年

    2 孙大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回归模型的修正与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3 张超;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观基础分析[D];湖南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光宁,李建军;中国外汇储备变动与国际收支关系模型[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钟平;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央行宏观调控[J];南方金融;2003年12期

    3 申瑞涛;试论投资与金融宏观调控[J];经济师;2002年01期

    4 王军;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经济师;2002年02期

    5 张立华;我国货币供给状况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年02期

    6 朱光健;我国央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2年04期

    7 童哨兵;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实证分析[J];武汉金融;2002年01期

    8 赵怀勇;论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岳意定,袁秀霞;中小企业贷款银企动态博弈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7期

    10 吴坚,胡茂刚;中国期货市场发展与期货法制创新[J];财经科学;2002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铭;股票市场价格波动与我国货币政策的相关性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岷;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力;论金融管制与创新对银行货币创造能力的影响[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郭艳艳;闻波;陈浩;;基于银行存贷款特点的货币乘数模型[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3 陈仲常;李志龙;夏进文;;电子支付工具发展与货币乘数时效性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耿运栋;魏来;;新型支付方式对货币乘数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年23期

    5 郭萍;有关货币乘数的辨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0年02期

    6 叶翔;梁珊珊;;货币乘数影响因素的扩展分析[J];上海金融;2011年08期

    7 高勇;谈谈基础货币的扩张倍数问题[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7年11期

    8 杨绍杰;郭彩芬;;电子货币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冲击[J];中国货币市场;2003年08期

    9 李照临;;浅析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的影响[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06期

    10 胡少维;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分析[J];当代财经;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志斌;;金融创新下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关系研究[A];第八届中国青年运筹信息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派记者 王康;[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2 民族证券 徐一钉;[N];中国证券报;2009年

    3 连平 主持 于勇;[N];上海证券报;2009年

    4 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总部东方红3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投资经理 顾凌云;[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5 Jan Hatzius 长城伟业期货研究所 康兰 编译;[N];期货日报;2009年

    6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副教授 陆前进;[N];证券时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张广明;[N];证券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张广明;[N];证券日报;2011年

    9 中信建投证券 田红勤;[N];中国证券报;2009年

    10 徐明强;[N];证券时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楷弛;货币量值的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09年

    2 欧阳勇;网络时代银行中介功能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3 秦洋;中国货币流动性失衡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4 王丹;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李南成;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数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6 汪晓宇;内生货币、三角困境与中国货币政策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7 叶翔;中国货币供应形成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浩;基于微观经济主体收入支出特点的银行货币乘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2 蔡燕华;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与银行存贷差额[D];苏州大学;2004年

    3 郭艳艳;基于银行存贷款特点的货币乘数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4 沈志娟;基于不同经济主体存款特点的银行系统货币创造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刘莹;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乘数的影响研究与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6 李俊;我国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变动及对货币乘数影响分析[D];暨南大学;2010年

    7 王璇;经济全球化下我国货币供给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8 廖建波;中国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9 韩东;我国货币乘数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08年

    10 田亮;盗版与版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微观经济主体收入支出特点的银行货币乘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59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iguanjingjilunwen/1159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0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