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微观经济论文 >

市场化与经济增长成果的分享来自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微观证据

发布时间:2016-09-21 20:12

  本文关键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成果的分享:来自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微观证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市场化与经济增长成果的分享来自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微观证据

    内容提要 本文提出一个从微观角度度量农户参与市场程度的指标,并运用来自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农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参与市场的程度对于贫困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更多地参与市场确实能够降低贫困,但是在同样的市场化进程中不同农户分享到的经济增长的好处的程度并不同,那些具有较少人力资本和较高人口负担率的农户以及更多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即使有较高的市场参与程度也依然会陷入贫困。所以,政府不能单纯地寄希望于通过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增长使贫困农户自动地脱离贫困,而必须采取主动干预措施以防止贫困农户被边缘化。

     关键词 市场化 农村贫困 微观证据 

     虽然很多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中后期的市场化改革普遍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现有文献对于如下问题的回答并不多:市场化改革对于农村贫困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渠道是什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能否通过渗透效应自动地消除农村贫困?如何才能使得农村贫困人口更好地分享到经济增长的好处?而且,现有研究大多数都是基于单个国家的宏观数据,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并不多,针对这些问题的跨国比较研究则更少。运用宏观数据进行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不容易准确地度量市场化程度,也无法揭示出市场化影响农村贫困的微观机制,基于单个国家的研究所得出的结果往往不具有普遍性。所以,本文运用来自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农户调查数据探讨市场化与农村贫困之间的关系。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在亚洲地区都曾拥有较高贫困发生率,并且都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并带来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农村贫困的降低。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在减少贫困人口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根据官方公布的农村贫困人口数据, 1978年的农村贫困人口为2·5亿人,而到了21世纪初则只剩下 3000万人左右。即使有众多研究批评中国的官方贫困线过低,但是即使用国际标准贫困线进行衡量,中国的农村贫困自改革开放以来也都一直保持着降低的趋势。印度尼西亚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了倾向穷人的改革政策,在这一政策上实行三步走战略,并配套实行合理的宏观政策来调节市场活动,使得市场活动在日益减少的交易成本的驱动下不断向前推进。

     他们的政策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967—1997年人均收入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同时其国民教育程度也有很大提高,人口出生率和婴儿死亡率都有显著下降。虽然在收入分配中最底层的20%人群直到20世纪90年代的收入仍然在每天2美元的国际标准贫困线之下,但他们的收入也以相同的速率增长,甚至可能稍快一些。印度尼西亚的快速经济增长震惊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并且成为东南亚地区其他国家积极研究的对象(世界银行, 2006)。鉴于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在亚洲经济中所具有的代表性以及在经济增长和降低贫困方面的突出表现,本文首先从微观视角度量农户参与市场的程度,然后利用来自这两个国家的农户调查数据进行跨国比较研究。二、文献综述中国、越南、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市场化改革对于农村贫困的降低被看成是成功的案例,有很多研究者也认为市场化改革是降低贫困的重要促进力量。例如, Liu (2001)基于越南的数据研究发现市场化改革显著降低了贫困,但是农村贫困降低的速度却比城市贫困降低的速度慢;卢锋 (2001)认为中国农村贫困的急剧减少要归功于市场化改革以及伴随着的经济增长;陶然和徐志刚 (2005)则认为中国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的快速经济增长使得贫困的状况大为改观。但是,并非所有的研究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例如,Dorward和Kydd (2005)的研究发现,与中国和越南等国的成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亚洲其他一些国家和非洲大部分国家的市场化和自由化改革反而使得贫困问题更加严重;在次撒哈拉非洲自由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并没有显著地降低贫困(Kydd and Dorward, 2004)。类似地,Anderson (2004)认为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对于战胜绝对贫困是最有帮助的,因为它能够创造利于穷人的新市场、刺激穷人对相对价格和新的市场机会产生反应、提供利于穷人的溢出效应、提高政府的公共支出等。但是,Gudgeon (2001)考察全球化与消除贫困之间的联系时指出新自由化改革对消除贫困既可能带来正的也可能带来负的影响,这是因为全球化可能会使得一些国家被边缘化,从而失去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会;在过去的10年中, 49个最贫穷的国家中有33个国家进行了章 元等:市场化与经济增长成果的分享:来自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微观证据重大的经济结构调整,但其经济表现却没有真正得以改善,贫困发生率反而有所上升。随着农业贸易条件的恶化和商品贸易量的下降,农业部门的发展滞后。这些可能意味着在市场自由化的进程和贫困下降的速度之间并没有真实的联系。另外, 20世纪60年代早期,Bhagwati就提出了“Bhagwati假说”,认为经济增长是降低贫困的基本动力,其后许多经验研究证实了这一假说(Rozelle et al·, 2000; Besley and Burgess, 2003; Dollor, 2001)。

(责任编辑:代写论文)


  本文关键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成果的分享:来自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微观证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98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iguanjingjilunwen/1198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e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