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微观经济论文 >

颠覆式创新_《浙江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0-23 16:00

  本文关键词:创新异质性与中国技术进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浙江大学》 2012年

创新异质性与中国技术进步

林高榜  

【摘要】: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以及经济追赶的动力源泉。对于后发经济体而言,技术创新更是后发经济体寻求经济追赶和国民福利提升的核心渠道。自内生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来源以来,有关技术创新(或者技术进步)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前沿。近20年来,尽管经济增长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宏观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始终是当前国际上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难点,同时也是研究的前沿。正因为当前宏观经济增长理论缺乏微观基础,对于技术创新的微观决定机制的研究也受到了制约。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在有关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中,始终给予“创新同质”的客观假定,这一假定大大制约了理论发展的速度,也影响了政策制定的有效性。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的考虑,将“创新异质性”深入、全面地纳入到经典的内生增长框架中,并构建了一个考虑创新异质性的,存在微观企业进入退出机制的内生增长理论,最终提出了在创新异质性视角下的技术进步思想。与此同时,本文将微观产业组织的有关思想与宏观经济增长理论巧妙结合,从而为宏观经济增长理论找到了一个微观基础。 本文的研究核心是要在创新异质性的视角下,对现有的技术进步思想进行重构,并探索技术进步的新路径。具体围绕如下几个问题展开:(1)为什么中国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这与企业之间创新异质性如何存在本质联系?(2)创新异质性是否客观地存在于宏观、中观与微观的经济发展中?(3)创新异质性的存在是否使得原来的经济增长理论出现较大程度的偏误?(4)如何构建一个涵盖创新异质性的新的经济增长框架,在这一框架中,企业、行业、国家层面的技术进步路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本文通过“验证问题的存在性——理论上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实证检验理论研究的结论”的统一框架,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创新异质性的存在将对全社会RD投入、宏观技术进步与整体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Klette和Kortum(2004)的内生增长框架, Akcigit和Kerr(2010)的考虑创新类别差异的内生增长框架基础上,将创新异质性的思想全面纳入内生增长框架。研究结果发现:市场中的企业间技术创新效率差异越大(也就是异质性程度越大),则技术创新的投入越大、宏观技术进步的水平也越高、整体经济的稳态增长率也越大,即创新异质性有利于经济整体的RD投入、宏观技术进步和稳态经济增长率的提高。 第二,对创新异质性的忽视,将会大大高估政府对企业创新支持的效应。本文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构建了一个信号发送模型,结果发现,在不考虑技术创新异质性的情况下,政府的创新支持政策是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而在考虑创新异质性的情况下,政府政策支持所带来的创新规模扩大效应将会大大缩小,尤其在两类企业间创新效率出现显著差异的情况下,原有的规模扩大效应将会显著缩小。因此,如果忽视客观存在的创新异质性,将会大大高估政府支持的成效。同时,本文对上述假说进行了进一步的实证检验。本文采用了全国第二次RD资源清查浙江省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信号发送机制在政府支持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确实存在。这表明,企业以创新能力作为信号,并且该信号被政府接受,这样一种信号发送机制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增加。而在考虑创新异质性的情况下,政府支持的作用被弱化。 第三,创新异质性普遍存在于微观企业之间、中观行业之间以及宏观国别之间,同时政府创新支持的扭曲是造成技术创新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本文采用LP-SR方法,分别运用企业截面数据(全国第二次资源清查数据)、行业面板数据(大中型工业行业数据)、国别面板数据(OECD以及中国、俄罗斯和新加坡数据),测定了技术创新的效率,并进一步采用均值检验、变异系数比较分析等方法,验证了创新异质性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SFA的方法,对36个工业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由于政府对“远期”技术创新的偏好和对资金用途监督的缺失,政府的直接与间接行政干预对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效果并不显著,甚至出现负面影响,且对市场化导向技术创新效率的消极作用更为显著。 第四,宏观层面创新异质性的存在,将会影响整体经济技术进步的决定因素。本文采用国别时间序列的数据,引入国别层面的创新异质性,比较了中日两国技术进步的决定因素。结果发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进口贸易、FDI和技术引进等经济活动是RD资本流动主要渠道。这个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国际分工水平。通过RD资本流动带来技术溢出获而得较低的匹配技术的国家,在国际分工中自然处于较低的价值链环节,国际技术扩散中只有较低的技术水平才能与之匹配,所以通过RD资本流动获得的技术溢出效应依然还是低。反之亦然,当一个国家处于国际分工中的高端价值链环节时,便可以通过分工和技术扩散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吸收高层次的技术获得更高的技术溢出效应。也就是说,国别间创新异质性的存在,决定了在吸收国际技术异质性扩散存在“马太效应”。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在理论上构建了一个考虑创新异质性的内生增长模型,从而寻找到宏观技术进步的微观基础;同时为了解决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政策支持的问题,构建了一个信号发送机制,从而讨论了创新异质性对政府政策效果的影响。具体来看,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将创新异质性的思想纳入到内生增长框架中,对宏观技术进步的微观基础进行了详细的刻画。宏观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是近些年国际经济学界研究的前沿,本文在Akcigit和Kerr (2010)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差异纳入到分析框架中。本文将研发类型的不同、研发程度的差异定义为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函数(即创新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研发类型和研发成都),从而在更深的一个层面上讨论宏观技术进步的微观基础。可以说,本文在这一方面的理论边际贡献,将为现有内生增长理论的微观基础研究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第二,构建一个信号发送机制解释政府主导下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内生机制。对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激励不足的研究大多基于实证经验,学者较少从理论上讨论该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考虑创新异质性的信号发送模型,模型论证了创新异质性的存在,创新效率低的企业为了达到同样的创新产出需要更多的创新投入,而其为了模仿创新效率高的企业所付出的代价也将提高。因此,在给定一个政府支持程度的情况,创新异质性的存在,将会降低整体市场上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 第三,在实证方面,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维度分别测定了技术创新效率,并采用均值检验和变异系数论证了创新异质性的存在。尤其在微观层面上,引入了微观企业数据进行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学界较少采用微观数据分析的缺陷。其二是分别采用微观企业数据和宏观国别数据,将创新异质性纳入到一般的技术进步模型中,验证上述两个理论模型的结论。 通过本文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当前中国的创新政策。本文研究的政策含义在于:第一,应当全面、深刻地认识创新异质性的存在的客观规律,并将其纳入到政府制定科技政策的核心决定参考体系中。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当前政府并没有认识到企业间创新异质性的存在及其表现,使得包括政府、学界在内均高估了政府的科技鼓励政策所产生的实际效应。第二,应当扭转当前政府对支持的扭曲局面,将企业的内生性需求与政府的外源性供给相互匹配。根据本文实证研究的结论,我们发现,当前政府在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时,存在一定的支持扭曲。尤其突出表现在政府对“远期”技术创新的偏好和对资金用途监督的缺失,这使得政府的直接与间接行政干预对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效果并不显著。第三,应该学习日本,走“自主研发为主、借鉴吸收为辅”的技术进步道路。本文通过将创新异质性纳入到技术进步决定函数中,对中日两国的技术进步来源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目前的技术进步道路仍然是“借鉴吸收为主、自主研发为辅”,国内研发资本由于管理效率的低下,对技术进步的贡献微乎其微。事实上,这种技术进步的道路受到创新异质性的研究制约。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4.3;F22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小涓,李蕊;FDI对中国工业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贡献[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7期

2 黄先海 ,张云帆;我国外贸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01期

3 沈坤荣;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1999年05期

4 鲁贵宝;;企业技术自主创新中政府支撑体系建设[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林高榜;李雪峰;;国际技术非均匀扩散、吸收能力与中国TFP增长[J];经济学家;2011年08期

6 周黎安;罗凯;;企业规模与创新:来自中国省级水平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季刊);2005年02期

7 江小涓;跨国投资、市场结构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行为[J];经济研究;2002年09期

8 赖明勇,包群,彭水军,张新;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外溢: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9 李小平;朱钟棣;;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6年02期

10 王红领;李稻葵;冯俊新;;FDI与自主研发:基于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6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星;高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的绩效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军;;外商直接投资对安徽制造业的溢出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刘松博;;对社会资本和企业社会资本概念的再界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于士博;;基于G1法的安防产品科技创新性评价研究[J];安防科技;2011年05期

4 温志辉;;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 张磊;;外商直接投资理论成果述评[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周晓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桂敏,陈传明;市场变迁对汽车技术跨国转移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徐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资本[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李颖;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现状·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3期

10 万晓静;;外商对华投资的正负效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杰英;;北京市科技创新融资渠道效果的实证分析[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2 魏翔;;引入环境与可持续性的中国新增长模型[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丁林梅;孙丽娟;;美、日、英中小企业创新支撑体系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4 顾海波;;论科技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5 谭龙;刘云;樊威;;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能力分析与测评体系的构建[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方华;李守芹;;FDI技术溢出、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张倩;纪延光;;技术经营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基于中小板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沈青;;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以浙江慈溪地区中小企业创新为例[A];浙商研究2011[C];2011年

9 刘晓辉;张璟;;经济体制变迁中的关系、关系异化与关系演进[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晓晶;;编辑创新能力论——哲学视野中的编辑工作与文化再度创新[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银玲;上市公司对外资敌意并购之反收购对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董媛媛;我国大型企业原始创新机制构建与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曹静;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赵玉娟;服务业FDI对中国的经济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6 汪慧玲;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李秀菊;基于网络关系视角的专业服务企业全球市场参与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潘塞梅;老挝工业化进程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张进华;高管团队人口特征、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段晓红;企业家能力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斌;产业链视角下种子价值分配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杨键;萝卜生产成本收益及全要素生产率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燕;区域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娜;技术创新中寡头垄断企业竞争策略选择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范斯义;创新型学校内涵式发展四维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明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社会资本培育中的政府行为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王珊;浙江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杨荧彬;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朱文晶;国际进口、外国直接投资、外国专利申请与我国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哲丽;FDI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戚永红,宝贡敏;企业成长阶段及其划分标准:一个评论性回顾[J];商业研究;2004年04期

2 吴勤堂;企业技术联盟及其风险分析[J];财贸经济;2003年01期

3 李新安;;我国FDI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相关性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6年04期

4 卢福财;周鹏;;企业间网络是合作创新的有效组织形式[J];当代财经;2006年09期

5 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6 沈坤荣;中国的国际资本流入与经济稳定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10期

7 李再扬,杨少华;GSM:技术标准化联盟的成功案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7期

8 蔡宁;潘松挺;;网络关系强度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耦合性及其协同演化——以海正药业技术创新网络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9 蔡兵;论企业技术联盟的类型与一般发展特征[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1999年03期

10 何淳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与模式[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鞍钢 郑京海;[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欣;专利联盟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于冬;企业合作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叶伟巍;产学合作创新机理与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任伶;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间合作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伟;日本的产业技术政策[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2 李志檀;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3 胡淑女;基于整合的浙江省制药企业技术创新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荣;;试论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特性[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7期

2 贾丹;;论不同行业背景下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商业时代;2008年18期

3 常极;;高管团队异质性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探析——以认知冲突为中介变量[J];北方经贸;2008年09期

4 胡时珍;;国外高管团队异质性的研究进展[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9期

5 朱宪辰;宋妍;;集体物品存量递减下的主观贴现率差异与捐赠供给[J];管理评论;2009年05期

6 邢兰芹;吴琳;;西安市人居环境空间差异性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04期

7 沈煊;沈少波;;不同货币政策框架下透明度实践的比较分析及启示[J];统计与决策;2010年13期

8 李俊霞;刘琳;;高层管理团队构成对组织变革的影响[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4期

9 黄旭;李卫民;王之莉;;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与企业战略关系研究述评[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10 千慧雄;卜茂亮;;异质性条件下产品创新的最优市场结构研究[J];经济评论;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同钢;匡金枝;朱巍;;人类线粒体DNA异质性1例[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何振巍;张朝东;;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脑卒中样发作综合征一家系临床特征及线粒体基因A3243G位点点突变异质性水平[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张伟娟;侯一平;徐洁杰;周雪平;贾振军;吴谨;李英碧;;线粒体DNA异质性在法医遗传学中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探讨[A];第二届全国法医DNA检验技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4 赵建;;异质性信念作用下的证券价格:以两信念均衡模型为例[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马筱玲;;异质性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6 刘春波;吴长君;邢萍;;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突变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陈勇;洪艳;杨连华;陈念良;倪崖;凌志强;余为群;毛江森;;甲型肝炎病毒中国流行株5’NCR核苷酸序列异质性研究[A];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建院55周年院庆论文专辑[C];2005年

8 苏海霞;闫永平;徐德忠;李端;卢娟;;乙型肝炎病毒前C/C和前S/S基因异质性及其与宫内感染关系的初步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9 刘凡;;越界与异质空间[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10 董菁;施双双;张国庆;皇甫竞坤;洪源;成军;王勤环;李莉;斯崇文;;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区异质性检测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冀平;[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李国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 姜奇平;[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4 翁向东;[N];证券日报;2003年

5 中国科学院 解焱;[N];人民政协报;2002年

6 独立学者 柳五;[N];东莞日报;2010年

7 王国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蔡昉;[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9 何驽;[N];中国文物报;2000年

10 邓伟志;[N];解放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芦琳娜;异质性视角下我国地质勘查投入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2 张文军;羊草克隆整合对碱环境异质性的响应[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3 李洪波;植物响应养分空间异质性分布的动态过程及调控根系获取养分的策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4 陈策;异质性厂商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和政策支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张平;我国上市公司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5年

6 张意如;异质性视角下团体贷款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7 肖欢;开放经济下异质性企业技术采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8 秦燕;异质性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邢同京;HBV转录后调节序列在非细胞毒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异质性的生物学意义[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10 李玉连;基于异质性的共享资源治理过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金勇;分工演进中的资本异质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2 何利珍;PTEN基因在胶质瘤细胞SWO38及克隆亚系中表达的差异性比较[D];暨南大学;2005年

3 李瑞丽;利用流量数据对访问者行为演变过程的建模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4 邹恒;基于异质性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公司治理结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尹华华;大鼠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异质性及其在创伤—失血后免疫紊乱中的意义[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6 兰开锋;度假酒店客房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7 李朋军;人肝细胞癌DNA干系倍体异质性的组织原位分析[D];暨南大学;2005年

8 炎萍;异质性[D];河南大学;2006年

9 孔向阳;我国经营者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10 李丽;翻译杂合文本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创新异质性与中国技术进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07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iguanjingjilunwen/1507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4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