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微观经济论文 >

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1 23:04

  本文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93年SNA(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的颁布,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 研究与发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93SNA文本标志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史以来 的最高水平。相应地,93年以来的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或工作步入到一个“实证” 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围绕93年SNA核算标准与世界各国的实际融合,和对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的关注,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和工作侧重于解决实际的问 题。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身的体系研究或方法研究, 多少就有点单薄了。93年SNA出台之后至今,世界范围内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及方法研究基本没有取得重大的创新突破,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少。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文稿,是我近些年来学习和工作的一点心得。国民 经济核算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研究,我对国民经济核算有关问题的思考,可以用 “为什么这样”来表述。我希望思考的结果,能对SNA的发展和中国国民经济 核算体系的完善有所帮助。文章包括四个部分,每一部分以一章的形式给出。 在第1章中,我主要考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一种统计滤波器的内在方 法和相应的理论。本章的工作包括两个互相衔接的部分:第一部分,信息混淆 与滤波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信息混淆对微观和宏观经济生活的干扰日益严重, 人们对此没有意识到,而目前的理论是缺乏的。在对信息混淆概念的理论界定 基础上,我尝试对经济生活中信息混淆的原因进行信息系统内和信息系统外分 析,并进一步将研究延伸到解决信息混淆现象的滤波理论。通过对信息通讯科 学的滤波理论的整理,我将这一理论由自然科学领域联系、推广到社会科学领 域,将已有的但零散的研究成果置于一个经济滤波理论的框架下进行考察和说 明。最后,提出功能强大却富于实际操作的SNA滤波理论,并从性质上解释这 种统计滤波,以及与数据挖掘技术的内在联系;第二部分,从技术上全面考察 SNA滤波。SNA滤波从体系上包括两个层次的滤波界面,一是基本滤波,二是 具体滤波。基本滤波通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特有的核算规则和记录,对信息混 淆现象进行滤除,它是SNA滤波理论中最基本的滤波处理技术,该滤波相对于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而言具有公理性质。具体滤波是针对特殊的信息混淆现象所 做出的处理,本文主要考察了法律性质与经济性质不符的交易、价格变化带来 的货币幻觉两类混淆现象。对法律性质与经济性质不符的交易,一般采用的滤 2 内 容 担 要 一 波技术有交易重新安排和虚拟交易两种,,对货币幻觉所采用的是分解技术。 第2章是对福利外溢问题的考察。在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中,对经济总量 指标GDP的计算,遵循三方等价原则,从而有所谓的三种最基本的GDP计算 方法:生产法、收人法(分配法)和支出法。根据常识性的理解,最终得到的 生产法GDP与支出法GDP会出现数值上的不等,但这应属于“统计误差”的 范围了。因此,在总量分析中,这个统计误差是可以被忽略的。本章分析对“统 计误差”传统处理方式表示质疑,这样忽略处理的后果,一些重大的国民经济 核算内容被视而不见了—一这导致了本文对“福利外溢”问题的提出。根据笔 者的研究,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产出的核算并不是完整的。比如说,当一 国(或一地区)非市场生产行为占有产出中的较大比例时,忽略非市场产出的 重要性,显然会严重扭曲国民经济产出核算的质量。从另一方面讲,国民经济 核算体系在非市场生产等方面核算的薄弱,也是有待突破的。产出存在遗漏计 算,在支出统计不变的条件下,产值与消费值之间的差额就不会局限在“统计 误差”无意义的认识上了。换言之,若不改进现有核算体系的产出核算方法, GDP生产法与支出法结果的不相等,三方等价在实际核算中的不平衡,在现有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是恒成立的—一国民福利就会存在核算意义上的外溢现 象。解决福利外溢问题,目前的方法都还处于帕累托改进状态。目前较为可行 的方案有两种:一是非市场产出核算向直接核算方法的改进;二是在0m总量 核算中,保持生产核算与支出核算的独立体系,并侧重从支出角度来衡量。 第3章从制度角度考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种制度, 确切讲,它是方法论制度。对这一观点的展开,会有两个后续的研究内容,而 这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第一,考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制度内 容,我发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无论是作为政府行为的结果,还是作为一项具 体的制度安排,它都是市场与政府两种机制或思想共同的结晶。从核算方法及 处理核算内容的技术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采用的是市场化的方法,以市场为 基准去考察一切经济活动,从核算的供给和目的来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政 府千预理论实施的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方法论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F222.33
【目录】:
  • 绪 论13-22
  • 0.1 通过统计的快乐时代13-15
  • 0.2 选题说明15-19
  • 0.3 本文结构安排19-22
  • 第1章 信息混淆与SNA滤波处理22-61
  • 1.1 从信息混淆到SNA的滤波处理22-39
  • 1.1.1 信息混淆与滤波概念的界定22-24
  • 1.1.2 信息混淆的系统分析24-28
  • 1.1.3 滤波理论的发展28-30
  • 1.1.4 信息混淆与滤波理论的进一步认识30-32
  • 1.1.5 SNA经济滤波的提出32-34
  • 1.1.6 SNA滤波处理的三个具体例子34-37
  • 1.1.7 统计滤波:宏观信息滤波与微观数据挖掘37-39
  • 1.2 SNA滤波处理39-60
  • 1.2.1 SNA滤波处理内在的逻辑关系40
  • 1.2.2 基本滤波的公理性40-43
  • 1.2.3 SNA具体滤波处理的范围43-45
  • 1.2.4 具体滤波的处理方法45-60
  • 附录1: 信息混淆的一般数学模型60-61
  • 第2章 福利外溢核算61-103
  • 2.1 国民经济产出核算问题61-69
  • 2.1.1 SNA核算的基础62
  • 2.1.2 市场产出与非市场产出的划分62-63
  • 2.1.3 产出的衡量63-65
  • 2.1.4 产出的估价65-66
  • 2.1.5 成本估价问题66-67
  • 2.1.6 进一步的判断67-68
  • 2.1.7 结论68-69
  • 2.2 福利外溢的初步考察69-77
  • 2.2.1 三方等价基本理论69-71
  • 2.2.2 福利外溢概念的提出71-74
  • 2.2.3 福利外溢核算研究的意义74-77
  • 2.3 非市场产出方法的改进77-91
  • 2.3.1 非市场服务漏算的不利方面77-78
  • 2.3.2 如何看待政府产出?78-79
  • 2.3.3 英国非市场服务产出的估算79-81
  • 2.3.4 意大利非市场产出的方法和应用81-86
  • 2.3.5 非市场产出现行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86-91
  • 2.4 福利外溢的进一步考察91-103
  • 2.4.1 国民经济核算中的福利91-93
  • 2.4.2 支出法能够有效涵盖生产活动创造的福利吗?93-97
  • 2.4.3 福利外溢统计性质的判断97-100
  • 2.4.4 方法的帕累托改进100-101
  • 2.4.5 三点建议101-103
  • 第3章 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分析103-155
  • 3.1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103-115
  • 3.1.1 制度主义103-106
  • 3.1.2 制度的逻辑:是一种规范106-108
  • 3.1.3 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认识的两种传统观点108-109
  • 3.1.4 为什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种制度?109-111
  • 3.1.5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111-113
  • 3.1.6 必要的前瞻113-115
  • 3.2 国民经济核算与制度分析115-122
  • 3.2.1 制度功能及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面的表述115-118
  • 3.2.2 SNA制度案例分析118-121
  • 3.2.3 相关结论121-122
  • 3.3 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22-138
  • 3.3.1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政府干预经济的结果122-129
  • 3.3.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市场化的考察129-137
  • 3.3.3 结论:在市场与政府之间137-138
  • 3.4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制度变迁138-155
  • 3.4.1 初步认识139-140
  • 3.4.2 MPS模式为何退出?——来自制度分析的一种解释140-144
  • 3.4.3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变迁分析144-150
  • 3.4.4 补充模型:从萨伊模型展开的分析150-154
  • 3.4.5 结束语154-155
  • 第4章 网络经济下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55-218
  • 4.1 网络经济:另一类经济模式155-168
  • 4.1.1 “网络经济”背景156-157
  • 4.1.2 网络经济是一种经济模式157-159
  • 4.1.3 对网络经济模式认识的三个误区159-161
  • 4.1.4 网络经济的特点161-164
  • 4.1.5 网络经济对经济分析理论的影响164-168
  • 4.2 网络经济统计测度的必要说明168-176
  • 4.2.1 网络经济统计测度的必要性168-169
  • 4.2.2 经济技术基础的支持169-171
  • 4.2.3 统计考察的三个可行性问题171-173
  • 4.2.4 宏观信息滤波与微观数据挖掘173-175
  • 4.2.5 小结:网络经济统计测度框架175-176
  • 4.3 从产业角度对网络经济的考察176-193
  • 4.3.1 第四产业论176-178
  • 4.3.2 马克卢普—波拉特分析体系178-185
  • 4.3.3 侧重于核算角度的比较:马克卢普与波拉特测度体系185-189
  • 4.3.4 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考察189-192
  • 4.3.5 作为方法论的总结192-193
  • 4.4 从经济模式角度对网络经济进行的考察193-218
  • 4.4.1 对经济活动的重新认识194-197
  • 4.4.2 GDP指标的含义197-204
  • 4.4.3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的几点考虑204-211
  • 4.4.4 国民经济核算模式的转变211-218
  • 参考文献218-225
  • 后 记225-226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永新;;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初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3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小玉;资本市场价格泡沫与市场规模适度性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2 陈丽萍;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及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3 魏和清;知识经济测度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4 曹棣泉;次贷危机与信贷衍生交易:制度经济学视角[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金钰;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2 钟润涛;基于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国民经济核算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蔡旭娜;消费型中间消耗的概念及测算[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04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iguanjingjilunwen/2604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e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