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微观经济论文 >

全球化背景下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6-08-19 07:08

  本文关键词:经济学理论视角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选择——一个微观经济模型的构造、分析与运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8年

全球化背景下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反思

蔡毅敏  

【摘要】: 对于整个国际社会来说,全球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全球化对国际社会的这种双重作用,也同样适用于中国。对中国的发展而言,全球化提供了许多良好契机。它有利于吸收外国资本,有利于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制度,有利于本国产品走向世界,有利于更好的参与国际合作等等。但是它的消极面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由于当代科技的高度发达缩短了各国之间的距离,原来各不相干的事,现在可能成为它们彼此指责的原因。如某国国内的工业污染、核设施安全会威胁邻国的利益,因为核辐射、酸雨和赤潮没有边界限制;英国爆发的疯牛病和口蹄疫会迅速蔓延全球;甚至某国提高其国内的存款利息,也会造成对邻国金融的冲击,引起连锁的反应,德国社会学家贝克称之为世界风险社会。TRIPs的诞生意味着知识产权全球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成就了一个知识产权的风险社会。为了参与全球化,基本条件之一就是必须遵守业已存在的国际惯例、国际公约和相关协定,而这些国际性的契约大多数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的利益和标准制定的,体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安排。发达国家在没有就较高知识产权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发展将产生的影响进行认真、客观的评估之前就将该标准强加给后者——在知识产权的世界里,发展中国家无疑是个“后来者”,在它们到来时,这个世界已经被“先行者”划分完毕。高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限制了发展中国家对科技的模仿学习机会,使外国企业可以通过获取专利保护将本国企业逐出国内市场,并用进口产品占领国内市场。更为严重的是,知识产权增加了基本的医疗和农业投入成本,对贫困人口和农民造成的影响尤其严重,作为私权的知识产权势必会与生存权等基本人权发生冲突。 在19世纪以前的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法律思想和经济政策占主要地位,个人利益得到最大程度地尊重。19世纪中期以后,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对民法思想也有所冲击,民法理论开始由极端尊重个人利益转变为重视社会公共利益,对此,美国学者施瓦茨在其论著《美国法律史》有所论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比,被置于较低的地位。个人利益只有在社会利益赋于其作用时,才具有法律上的意义。于是发生了这样的转变:从强调个人利益转到强调社会利益。”1在世界范围内也要强调社会公益,即世界公益。然而发达国家在国内立法方面可以强调社会利益,在国际上却不愿如此。说到底,原因还在于维护自身利益。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也同样正在承担着知识产权高标准保护所带来的巨大代价,但是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还有其特殊性,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支持,在一些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知识产权的强保护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同样是阻碍知识产权保护的正当理由,如何平衡国际和国内的各方利益,是本文所关注的焦点。 正如上文指出的,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世界范围的风险社会,知识产权强国通过国际性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不顾后果的将高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推向发展中国家,更加深了国际社会的不平等,靠各国家主动承担起维护世界公益的责任只能是乌托邦一般的幻想。朱景文教授认为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冲击,中国的法制应当有防范性的回应2,比如反垄断法等等。我想说明的是知识产权的私法公法化未必能解决中国复杂的利益冲突的局面,面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困境,我们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本文的第一至第四节主要描述了作为私权的知识产权是如何诞生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它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可怕的风险有哪些方面。第五节是想说明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是被动地去适应规则,而应当有自己的主体性认识,应当将知识产权制度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第六节解释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特殊困境。第七节说明了知识产权的私法公法化未必能平衡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第八节介绍了德国法社会学家图依布纳的自创生理论和反身法的概念,在第九节中通过自创生理论来对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的调节作建构性的解答。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04;D923.4
【目录】:

  • 内容摘要2-4
  • Abstract4-7
  • 前言7-8
  • 一、作为私权的知识产权8-9
  • 二、知识产权的合法性危机9-11
  • (一) 非洲:公共健康危机9-10
  • (二) 生物海盗——发展中国家的农民是最大的输家10-11
  • (三) 小结11
  • 三、中美争端的启示——私权在全球范围的扩张11-16
  • (一) 中美知识产权争端历程回顾——私权在中国的扩张11-13
  • (二) 美国的实用主义进路——知识产权全球化13-16
  • 四、风险社会和知识产权16-19
  • (一) 风险社会——法律的不确定性16-17
  • (二) 风险社会——技术王国的垄断17-18
  • (三) 知识产权里的风险社会18-19
  • 五、全球化背景下的知识产权——中国的回应19-20
  • 六、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困境20-21
  • 七、谁来控制知识产权的范围?——对现状的批判性质疑21-25
  • (一) 风险社会的防范22-24
  • (二) 法律:地方性知识24-25
  • 八、自创生系统与反思型干预25-27
  • 九、对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反思27-35
  • (一) 政府采购如何激励创新27-30
  • (二) 反垄断——私人执法的引进30-31
  • (三) 建立自力救济程序31-33
  • (四) 系统地协调多重利益33-35
  • 结语35-36
  • 参考文献36-39
  • 后记39-40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源;知识产权政策多维效果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春顶;;经济学理论视角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选择——一个微观经济模型的构造、分析与运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那力,王作全;公共健康保护的主要争议评析[J];法学;2004年06期

    3 杨军;TRIP_s与医药产品强制许可制度之新解[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易继明;评财产权劳动学说[J];法学研究;2000年03期

    5 罗豪才;宋功德;;公域之治的转型——对公共治理与公法互动关系的一种透视[J];中国法学;2005年05期

    6 罗豪才;宋功德;;认真对待软法——公域软法的一般理论及其中国实践[J];中国法学;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韩兆柱;许占鲁;;我国行政补偿程序的现状及其完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4 江先蓉;邓晓宇;;高校贫困生现象:效率与道德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5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6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8 赵天宝;;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刍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9 杨海坤;;中国走向宪政之路——兼论“三个代表”理论和我国宪法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10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薇;;服务经济与循环经济[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高圣平;;宅基地转让纠纷个案的法律经济学[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3 王景新;麻勇爱;詹静;;江南村落土地的产权分化与制度安排——基于诸葛古村落土地契约文书的研究[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4 赵秉志;阴建峰;;新中国刑法立法60年——以影响刑法立法的客观范畴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李刚;汪爽;王碧含;;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曾宪植;;北京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与创新产业集群构建[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7 陈树文;任筱楠;;基于创新驱动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8 刘长军;;财产理论与建构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9 于兆波;;包容特征的法治基础与法治保障[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吴穹;;论司法语境下的新闻媒体监督权[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许玲;珠江三角洲运动服装业市场营销环境与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丁茂中;反垄断法实施中的相关市场界定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潘晓宁;商标权限制制度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徐子良;经济法司法实施之应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姜承秀;中韩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规制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沈强;TRIPS协议与商业秘密民事救济制度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诗媛;我国柑橘产业化中地理标志保护与发展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胡小伟;我国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姜海;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陈曙;湖北省淡水渔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8 尹慧君;邯郸市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张尉龙;量刑建议权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10 王凌艳;我国知识产权滥用反垄断法规制的思考[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正伟;;公共政策、交易成本与治理机制——公共政策研究中的交易成本视角探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2 张淑英;穆瑞田;霍志辉;;创新整体的政策的交易成本范式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7年12期

    3 李春顶;;经济学理论视角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选择——一个微观经济模型的构造、分析与运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邓仪友;;美、日、韩三国知识产权政策评述[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年07期

    5 吴汉东;;利弊之间: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科学分析[J];法商研究;2006年05期

    6 刘元玲;;从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视角看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陈玲;薛澜;;“执行软约束”是如何产生的?——揭开中国核电谜局背后的政策博弈[J];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02期

    8 陈刚,张解放;区际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及相应政策建议[J];华东经济管理;2001年02期

    9 张敏;;公共政策外部性的理论探讨:内涵、发生机制及其治理[J];江海学刊;2009年01期

    10 李建中;;长三角发达地区公民公共政策参与基本运作模式分析[J];江南论坛;2007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何永贵;基于循环经济的梯度推移和扩散理论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2 陈睿;都市圈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研究[D];北京大学;2007年

    3 杨中楷;基于专利计量的专利制度功能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4 徐涵蕾;区域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行为定位与作用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5 金明浩;高校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王美强;模糊数据包络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张婷婷;基于产业转移的区域政策创新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屠莉娅;课程改革政策过程:概念化、审议、实施与评价——国际经验与本土案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毅强;风险感知、社会学习和范式转移[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付芳;河北省奶牛养殖小区建设补贴政策效果评估及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2 韩宁;知识产权制度与科学技术互动考察及哲学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苏杨;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评价及相应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4 孟奇勋;知识产权制度变迁中的私权与公权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春福;论法律效力[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2 王景,朱利;知识产权对微观经济的作用机理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4年03期

    3 陈世荣;法律效力论[J];法学研究;1994年04期

    4 吴汉东;无形财产权的若干理论问题[J];法学研究;1997年04期

    5 袁克;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02期

    6 罗豪才;宋功德;;公域之治的转型——对公共治理与公法互动关系的一种透视[J];中国法学;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信砚;全球化问题研究的方法论思考[J];新视野;2002年02期

    2 刘兆祥;经济全球化问题研究综述[J];山西统计;2001年02期

    3 ;期刊览要[J];中华建设;2006年10期

    4 林彬;;区分两种不同的全球化[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王平波;;“全球化”的本质、根源和发展趋向[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4期

    6 罗永剑;;全球化与人的发展[J];晋阳学刊;2007年04期

    7 徐春莉;;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思考[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08期

    8 吕伴;王李兵;;浅析西方学术界关于全球化问题的争论及启示[J];华章;2010年28期

    9 王逸舟;关于全球化的几个问题[J];哲学动态;1994年06期

    10 唐海燕;全球化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再论全球化问题研究的路径和方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慧;;浅论全球化背景下科技与人文关系[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罗永剑;;全球化与人的发展[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彭吉象;;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影视艺术[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4 颜鹏飞;;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5 吴易风;;和青年朋友谈谈全球化问题[A];忘年交书简五十封[C];2007年

    6 裘宗舜;;会计准则全球化的动力与阻力初探[A];新经济环境下的会计与财务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施雪华;;全球化冲击、“入世”挑战与中国政府管理理念的全面创新[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8 林德山;;全球化与社会主义:观念与政策争议[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林娅;王多吉;;问题意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林娅;王多吉;;问题意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小茵;[N];中国质量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杨桂青;[N];中国教育报;2011年

    3 ;[N];浙江日报;2000年

    4 实习记者 姚从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李建中 丁社教;[N];陕西日报;2003年

    6 陶东风;[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首师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学诚;[N];人民政协报;2004年

    9 特约记者 孙行之;[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10 马晓东;[N];甘肃经济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谭学秋;全球化:进程、趋势及其多维影响[D];山东大学;2003年

    2 倪娜;“世界历史”与全球化问题——当代全球社会发展的矛盾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3 王晶宇;法理学全球化范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周从标;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刘娜;全球化进程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辉;全球化视野下人的发展问题初探[D];内蒙古大学;2005年

    2 任春玲;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吉林大学;2007年

    3 李莹淑;全球化背景下的俄罗斯民族主义[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7年

    4 王玉平;全球化视野下的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5 贾鹏;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利益维护初探[D];吉林大学;2008年

    6 杨威;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的变迁与走向[D];吉林大学;2009年

    7 张香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与当代全球化[D];黑龙江大学;2008年

    8 李长浩;全球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婧仪;论全球化背景下法律的趋同及其限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侯璇;服务全球化测度研究:一个分析框架[D];湘潭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经济学理论视角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选择——一个微观经济模型的构造、分析与运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76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iguanjingjilunwen/976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4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