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瓜果花卉论文 >

茉莉花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发布时间:2021-10-30 01:39
  为筛选适合茉莉花的内参基因,以5种组织(根、茎、嫩叶、成熟叶、花)和4个发育阶段的花(幼蕾期、膨大花蕾期、最长花蕾期和初绽期)为试验材料,选择较常见的8个候选内参基因进行引物特异性分析,结果显示,8个内参基因均扩增出单一条带,溶解曲线均只有明显的单一峰。采用qRT-PCR技术分析8个内参基因在不同样品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内参基因在不同样品中的表达量存在差异,各基因在花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其他样品。利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软件对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进行评价,并通过RefFinder对表达稳定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适用于不同组织(有花组)的最优内参基因为SAND和UPL7;适用于不同组织(无花组)的最优内参基因为UPL7和GAPDH;而适宜不同发育阶段花的最优内参基因为Actin和EF1α。进一步利用JsDXS和JsPAL2对筛选的内参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以稳定性好的Actin、EF1α及Actin+EF1α组合为参照时,JsDXS和JsPAL2在花发育不同阶段的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用最不稳定的PP2A为参照时,花发育不同阶段的表达水平的... 

【文章来源】:华北农学报. 2020,35(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茉莉花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茉莉花8个候选内参基因PCR产物

溶解曲线,内参,茉莉花,基因


将各样品cDNA等量混合后,稀释10倍作为模板,分别用8个候选内参基因引物进行qRT-PCR扩增,结果如图2所示。各候选内参基因溶解曲线均只有明显的单一峰,说明8个候选内参基因引物扩增特异性强,符合qRT-PCR试验要求,可用于后续候选内参基因稳定性的分析。2.2 候选内参基因表达分析

茉莉花,内参,基因,样品


分别以茉莉花不同组织和花发育不同阶段cDNA为模板,进行qRT-PCR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8个候选内参基因在茉莉花不同样品中的Ct值均有一定的变化,变化的趋势各有不同。EF1α在不同样品的Ct值在19.09~23.27,GAPDH的Ct值在17.89~31.26,Actin的Ct值27.88~29.20,PP2A的Ct值在22.16~34.03,TIP41的Ct值在22.31~33.51,UPL7的Ct值在23.47~31.39,PEPKR1的Ct值在26.96~29.98,SAND的Ct值在25.54~31.20。除Actin外,其他所有候选内参基因在花中的Ct值均高于其他组织,即在花中的表达量均最低。因各候选内参基因的Ct值(除Actin)在花与其他组织中的差异较大,对后期结果影响较大,故在候选内参基因稳定性评价中,将不同组织分为“有花组”(包含根、茎、嫩叶、成熟叶、花)和“无花组”(包含根、茎、嫩叶、成熟叶)进行分析。8个候选内参基因平均Ct值为21.53~28.68,其中EF1α的Ct值最小,说明其表达丰度较高(图4)。图4 茉莉花不同样品中候选内参基因的Ct值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梨果实细胞分裂期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分析[J]. 蒲小秋,田嘉,李疆,张艳,李鹏,覃伟铭,井春芝.  经济林研究. 2020(01)
[2]茉莉花芳樟醇生物合成关键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 陈笛,陈雪津,郭永春,王鹏杰,岳川,陈桂信,叶乃兴.  西北植物学报. 2019(08)
[3]发育期火龙果内参基因的筛选和验证[J]. 崇慧影,文晓鹏.  生物技术. 2019(01)
[4]黄山栾树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J]. 吕运舟,董筱昀,黄利斌.  分子植物育种. 2019(02)
[5]茉莉生殖发育与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分析[J]. 邓衍明,齐香玉,苏家乐.  核农学报. 2019(02)
[6]茉莉花JsPAL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 熊青,宋姣敏,崔萌,许颖妍,俞滢,叶乃兴,陈桂信.  热带作物学报. 2018(07)
[7]平欧杂种榛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与体系建立[J]. 杨丹,李清,王贵禧,马庆华,朱利泉.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2)
[8]珙桐实时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及稳定性评价[J]. 任锐,戴鹏辉,李萌,刘志明,曹福祥.  植物生理学报. 2016(10)
[9]桂花组织基因表达中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J]. 付建新,张超,王艺光,赵宏波.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6(05)
[10]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对茉莉腋芽生长发育的影响[J]. 邓衍明,孙晓波,贾新平,梁丽建,苏家乐.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6(03)



本文编号:34657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xszy/34657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0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