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新世纪女性小说的“双性同体”实践

发布时间:2017-03-19 22:07

  本文关键词:新世纪女性小说的“双性同体”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双性同体”理论自80年代引入我国之日起便被作为性别观念与两性共存的理想状态,因而其实现需要经历长期的尝试与磨合。新世纪女性小说的“双性同体”实践依然处于在探索中发展,在自审中完善的阶段。本文以新世纪女性小说为依托,以“双性同体”理论为基础,探索我国新世纪女性小说的“双性同体”实践在文本、艺术上的特色以及该理论在文化审美价值上的特色,本文由如下部分构成:一、绪论:对我国“双性同体”理论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新世纪“双性同体”理论的整体界定;梳理我国女作家新世纪女性意识的“双性同体”共性趋向,阐释新世纪女性小说“双性同体”实践的必要性、必然性。二、“双性同体”的理论脉络:从“双性同体”理论渊源出发,探讨“双性同体”理论在我国的继承与变体,界定我国新世纪“双性同体”理论内涵及实践维度。三、“双性同体”实践的文本特征:文本是一切理论实践的基础,“双性”实践特质必然首先借由文本显现:现实题材的回归与“双性”视角的实现;“双性”理想的传递与理想“双性”模式的建构;“双性”实践下性格与性别特质的实现作为新世纪女性小说“双性”特质在文本中的实现形式,理清了新世纪“双性”理论在文本实践中的得失,及其在未来创作中的实践走向。四、“双性同体”实践的艺术特质:“双性同体”实践全面立体的,文本的转型迫使艺术表现方式向“双性”理论靠拢形成了:“双性”并行的叙述模式、“双性”并行的时间模式、以多层意象构筑“双性”理想的“双性同体”理论艺术特质。五、新世纪女性小说“双性同体”实践的文化审美价值:在新世纪女性小说“双性”实践中文本特征与艺术特质基础上,以新世纪来女作家创作转型及其对“双性”理论的不同诠释,将新世纪女性小说的“双性同体”实践的文化审美价值概括为:回归主流历史文化语境、超越二元对立性别观、人文关怀下的和谐审美理念。六、结语:综合归纳新世纪女性小说“双性同体”实践特征,文化审美价值并指出该构想在女性文学、女性主义理论建设发展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新世纪女性小说 双性同体 女性意识 女性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6
  • 0.1 研究现状与研究视角9-11
  • 0.1.1 研究现状9-10
  • 0.1.2 研究视角10-11
  • 0.2 新世纪女性意识情态“双性同体”趋向11-16
  • 0.2.1 从“迷失”到“引领”:高扬人文精神11-12
  • 0.2.2 从“个体”到“万物”:社会性别书写12-13
  • 0.2.3 从“缄默”到“突围”:回归现实语境13-14
  • 0.2.4 消费文化下无意识的“双性”视角14-16
  • 1“双性同体”的理论脉络16-24
  • 1.1“双性同体”理论渊源16-19
  • 1.1.1“双性同体”理论的多领域起源16-17
  • 1.1.2“双性同体”女性文学理论的产生17-19
  • 1.2“双性同体”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变体19-21
  • 1.2.1 当代中国对“双性同体”理论的继承19-20
  • 1.2.2 实践中“双性”理论的变体20-21
  • 1.3 新世纪“双性同体”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维度21-24
  • 1.3.1 新世纪“双性同体”理论内涵21-22
  • 1.3.2 新世纪“双性同体”实践的维度22-24
  • 2“双性同体”实践的文本特征24-35
  • 2.1 现实题材回归与超越“双性”视角的实现24-28
  • 2.1.1 复合性题材与时代历史主题的书写24-26
  • 2.1.2 超“双性”写作视角的实现26-28
  • 2.2“双性”理想的传递与理想“双性”模式的建构28-31
  • 2.2.1 故事逻辑隐喻“双性”理想29-30
  • 2.2.2 温情相偕的情爱模式30-31
  • 2.3“双性”实践下性格与性别特质的呈现31-35
  • 2.3.1 性格的原初呈现31-33
  • 2.3.2 性别特质的交互式呈现33-35
  • 3“双性同体”实践的艺术特质35-44
  • 3.1“双性”并行叙述模式的建构与表达35-38
  • 3.1.1“双性”并行的叙述视角与叙述视点35-36
  • 3.1.2 叙事结构的“双性”特征36-37
  • 3.1.3“双性”情绪的语言表达37-38
  • 3.2 性别时间的流动与停滞38-40
  • 3.2.1“双性”并行的时间互动38-39
  • 3.2.2 女性心理时间的停顿39-40
  • 3.3 以多层意象构筑“双性”理想40-44
  • 3.3.1“双性同体”理想的浅层表达41-42
  • 3.3.2“双性同体”理想的深层熔铸42-44
  • 4 新世纪女性小说“双性同体”实践的文化审美价值44-49
  • 4.1 走出“自己的房间”——回归主流历史文化语境44-45
  • 4.2 从“分庭抗礼”到“相得益彰”——超越二元对立性别观45-47
  • 4.3 从“女性”到“人性”——人文关怀下的和谐审美理念47-49
  • 结束语49-50
  • 参考文献50-53
  • 致谢53-5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54-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干;戴锦华;;女性文学与个人化写作[J];大家;1996年01期

2 戴锦华;陈染:个人和女性的书写[J];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03期

3 孟繁华;忧郁的荒原:女性漂泊的心路秘史─—陈染小说的一种解读[J];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03期

4 林树明;;评当代我国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J];文学评论;1990年04期


  本文关键词:新世纪女性小说的“双性同体”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66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566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3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