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文天祥形象的塑造与演变

发布时间:2017-03-20 21:06

  本文关键词:文天祥形象的塑造与演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文天祥是南宋末期抗元的代表性人物,与另两位抗元代表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同为“三杰”,文天祥并未像其余二位那样立即死国,而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文氏先遭被俘之辱,后又被元人关押了近四年,最终因拒不投降而被杀。文氏兵败被俘,并不比背负帝f:跳海的陆秀夫更为光彩;其被囚大都三年有余而不死,比张世杰等人战败而死者也并非更为忠烈。相反,若以常理度之,文氏某些方面似有不及陆、张之处。然而,三人后世境遇却差别甚大。数百年来,文天祥头上光环无数,备受尊崇。其英雄事迹流传愈来愈广,其形象亦愈来愈鲜明,并逐渐成为世人心目中的忠义典范而备受膜拜。与文氏相比,陆、张等人则黯淡许多,难以望其项背。二者之所以有如此大的不同,主要源于后世对文氏形象的精心塑造。其参与者,则包含了官方、士人和普通民众三方。在官方层面,元代已降,主要是明清时期,出于稳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通过不同方式对文天祥予以大力褒扬,并利用建祠和祭祀活动表达尊崇;士人阶层则以弘扬忠义、推行教化为己任,大力塑造文天祥儒家的完人形象,其方式包括书写传记,诗词歌咏,提请朝廷表彰和建祠祭祀。在民间层面,普通民众出于对文天祥的景仰和怀念,以及营建忠义之邦的现实需要,附会和创造出了很多神化传说,甚至将其奉为地方的保护神。借助神化传说,文天祥被纳入到地方记忆之中。在三方的共同作用下,文天祥的忠义形象最终树立,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及至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出于“排满”斗争的需要,挑选历史上的某些忠义典型予以重塑。文天祥再次成为被塑造的对象,由忠义之士转变为民族英雄的代表。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凝聚人心,共御外侮,文天祥民族英雄的形象被再度拾起,并最终确立。本文正文部分共六章。第一章简要介绍文天祥的家世与生平。第二章阐述元代各方对文天祥的态度和行动,官方的态度总体上是不抑不扬,至元末修《宋史》时似乎有所变化;士人和民众则对文天祥饱含热情,但由于顾忌官方态度而有所压抑和收敛。第三章阐述明清时期官方和士人对文天祥的尊崇和膜拜。官方通过褒扬、追谥、国家祭祀、从祀文庙等活动,提高和稳固了文氏的地位,营造了尊崇文氏的氛围;而士人阶层则通过书写传记、诗文,请求朝廷表彰,建祠祭祀等活动积极参与到文氏形象的塑造中来,其中江西籍士人是主要的推动力量。第四章阐述民间有关文天祥的神化传说,透过诸多传说,分析民间在文氏形象塑造过程中的独特作用。第五章论述了晚清民国时期文天祥转变为民族英雄的过程。第六章叙述了文天祥的影响,包括对明季士大夫生死观、忠节观的影响,对民间的影响,以及在海外朝鲜、日本、越南的影响。
【关键词】:文天祥 忠义 塑造 民族英雄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K20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6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10-11
  • 二、学术史回顾11-15
  • 1.传记和年谱11-12
  • 2.思想研究12-13
  • 3.诗文研究13-14
  • 4.其他研究14-15
  • 三、研究特色与创新15-16
  • 第一章 文天祥生平事略16-22
  • 第一节 家世及求学时代16-18
  • 一、家世16-17
  • 二、求学时代17-18
  • 第二节 为宦生涯18-20
  • 第三节 抗元经历20-22
  • 第二章 元代忠义形象的初步成型22-38
  • 第一节 生前忠义形象的凸显22-27
  • 一、劝降与拒降间忠义形象的凸显22-23
  • 二、劝死:南宋遗民对文氏忠义的希冀23-27
  • 第二节 元朝官方的态度与评价27-29
  • 一、元朝皇帝的肯定和赞许27-28
  • 二、官修史书的评价28-29
  • 第三节 士人群体的书写与行动29-38
  • 一、士人哀悼诗文29-31
  • 二、文天祥传记的书写31-34
  • 三、士人的建祠立庙活动34-38
  • 第三章 明清时期忠义形象的确立和延续38-65
  • 第一节 官方的推崇、祭祀及追谥38-44
  • 一、明廷的尊崇与祭祀38-41
  • 二、明廷的追谥41-44
  • 第二节 清代的褒扬与从祀文庙44-48
  • 一、尊崇与褒扬44-45
  • 二、从祀文庙45-48
  • 第三节 明清士人的书写与塑造48-53
  • 一、赵弼《文文山传》48-49
  • 二、胡广及其他人传记49-50
  • 三、士人对《宋史·文天祥传》的扬弃50-53
  • 第四节 各地的建祠与祭祀53-65
  • 一、就义地的建祠与祭祀53-55
  • 二、故里的建祠与祭祀55-57
  • 三、任职地的建祠活动57-60
  • 四、经行之地的建祠与缅怀60-65
  • 第四章 文天祥的神化65-81
  • 第一节 对文天祥生平的神化65-69
  • 一、神石传说65-66
  • 二、莲花峰传说66
  • 三、马XZ传说66-67
  • 四、相国卦竹传说67
  • 五、其他传说67-69
  • 第二节 对文天祥死后的神化69-74
  • 一、显灵传说69-70
  • 二、水神传说70-71
  • 三、城隍神71-73
  • 四、土地神73-74
  • 第三节 文天祥转世和成佛传说74-79
  • 一、转世为于谦74-75
  • 二、转世为史可法75-77
  • 三、入天堂与成佛传说77-79
  • 第四节 纳入道教神仙谱系79-81
  • 第五章 晚清民国文天祥形象的转变81-89
  • 第一节 清末民族英雄形象的塑造81-84
  • 一、清末的时代背景81-82
  • 二、民族英雄形象的形成82-84
  • 第二节 抗战时期的民族英雄形象84-89
  • 一、国民政府的提倡84-86
  • 二、文艺界的宣传和弘扬86-89
  • 第六章 文天祥的影响89-99
  • 一、对士人群体的影响89-92
  • 二、对普通民众的影响92-94
  • 三、在海外的影响94-99
  • 1.朝鲜94-95
  • 2.日本95-97
  • 3.越南97-99
  • 结语99-102
  • 附录:各地文天祥祠庙统计表102-111
  • 参考文献111-116
  • 一、古籍文献111-113
  • 二、近人研究论著113-116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116-117
  • 后记117

【参考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赖国栋;历史记忆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井伟;文天祥社会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2 赵长杰;文天祥集杜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赵冰洁;文天祥对杜甫诗歌的继承[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郭栋;文天祥思想及其人格精神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文天祥形象的塑造与演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84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584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e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