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论孟浩然的故乡情结

发布时间:2017-04-20 22:18

  本文关键词:论孟浩然的故乡情结,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孟浩然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之一,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著名诗人。故乡情结是千百年来文人创作不变的主题,故乡情结的产生是人们寻求心灵安逸舒适的表现。最早的情结的概念是由弗洛伊德提出,被译为“心的复合体”,后来经过荣格和阿德勒等人的进一步探讨,情结逐渐泛化。弗洛伊德认为情结是描述相互关联的感觉和观念,情结的形成来源于对个体产生影响的,并埋藏于无意识中的发生在过去的某件事。孟浩然的故乡情结表现在他一生的行迹之中,包括他年至四十才步入北上求仕的文人之列,以及他漫游过程中情牵故土的诗歌创作。孟浩然故乡情结的形成原因不仅由于中国有恋土思归的文化传统,还表现在他对故乡深沉不变的爱。故乡不仅给他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故乡的名人、故乡的文化也让他为之自豪。通过孟浩然的诗歌创作探视其内在情结,能够更加切实的探讨作家是如何透过心灵去折射生活,从而更有利于体会孟浩然诗歌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孟浩然 故乡情结 襄阳 形成原因 具体表现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4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8-10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三 故乡情结概述11-14
  • 第一章 孟浩然对故乡襄阳的眷恋14-31
  • 第一节 对故居涧南园的眷恋15-19
  • 一 南园的概况15-16
  • 二 孟浩然眷恋南园的具体表现16-18
  • 三 孟浩然于南园的诗歌创作18-19
  • 第二节 对襄阳名胜的眷恋19-24
  • 一 孟浩然眷恋襄阳名胜的原因19
  • 二 襄阳的名胜景观19-24
  • 第三节 对寺庙道观的旅游观赏24-28
  • 一 佛教文化对孟浩然的影响24-26
  • 二 孟浩然的“慕佛尚道”诗创作26-28
  • 第四节 对附近村庄汉江景观的喜爱28-31
  • 一 对友人庄园的欣赏28-29
  • 二 对泛舟游江的热爱29-31
  • 第二章 孟浩然在他乡对故园的怀念31-37
  • 第一节 在京洛地区对故园的怀念31-33
  • 一 孟浩然诗歌中的南北差异31-32
  • 二 孟浩然于京洛思乡的表现32-33
  • 第二节 在江东地区对故园的怀念33-35
  • 一 孟浩然的吴越之行33-34
  • 二 孟浩然漫游吴越时期思乡的表现34-35
  • 第三节 在襄阳附近地区对故园的怀念35-37
  • 第三章 孟浩然故乡情结的形成原因37-55
  • 第一节 得江山之助——襄阳形胜景观的耳濡目染38-41
  • 一 “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名山胜水引发的恋乡情38-39
  • 二 “闲垂太公钓,,果得槎头鳊”——地方名物引发的恋乡情39-40
  • 三 “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弃”——尚佛风俗引发的恋乡情40
  • 四 “听歌知近楚,投馆忽如归”——楚语楚歌引发的恋乡情40-41
  • 第二节 襄阳历史上的著名隐士对孟浩然的影响41-45
  • 一 隐士及隐逸文化42-43
  • 二 庞德公与诸葛亮对孟浩然的影响43-45
  • 三 隐逸思想及故乡情结之间的统一关系45
  • 第三节 襄阳名臣的好游遗风对孟浩然的影响45-48
  • 一 文人“游”的精神45-46
  • 二 好游遗风的具体表现46-47
  • 三 好游遗风对诗人旅行家气质的熏染47-48
  • 第四节 古代乡土文学对孟浩然的影响48-55
  • 一 《诗经》对孟浩然的影响48-50
  • 二 《楚辞》对孟浩然的影响50-51
  • 三 王粲《登楼赋》对孟浩然的影响51-52
  • 四 庾信怀江南诗赋对孟浩然的影响52-55
  • 第四章 陶渊明对孟浩然的影响55-61
  • 第一节 陶渊明的故乡情对孟浩然的影响55-57
  • 一 陶渊明的故乡情55-56
  • 二 陶渊明对田园的热爱56-57
  •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对孟浩然的影响57-59
  • 一 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风格57-58
  • 二 孟浩然对陶渊明诗歌语言的借用58-59
  • 第三节 孟浩然对陶渊明的敬慕59-61
  • 一 淡泊名利,志存高远59
  • 二 洒脱随性,崇尚自然59-61
  • 第五章 谢灵运对孟浩然的影响61-70
  • 第一节 孟浩然仰慕谢灵运的原因61-62
  • 第二节 谢灵运对孟浩然诗歌的影响62-66
  • 一 孟浩然追随谢灵运的表现62-65
  • 二 谢灵运诗中的故乡情对孟浩然诗歌的影响65-66
  • 第三节 谢灵运对孟浩然思想的影响66-70
  • 一 以山水为知音以及无畏的冒险精神66-67
  • 二 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67-68
  • 三 高尚之德以及高远之志68-70
  • 结语70-74
  • 致谢74-75
  • 参考文献75-78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孝一;;水中著盐,饮水乃知——从“用典”看孟浩然诗的“清淡”[J];山花;2014年08期

2 张朝富;也谈孟浩然的不仕[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韩樱;孟浩然诗“韵高而才短”辨[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房日晰;略论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杜汉华,余海鹏;孟浩然与襄樊[J];理论月刊;2004年06期

6 李尧;清词句句尽堪传——略论孟浩然诗中的“清”[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张世明;周刚;;孟浩然到底风流不风流[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唐明生;;孟浩然涉佛诗中佛教词语诠释[J];文学教育(上);2010年10期

9 董庆晓;;孟浩然研究论文综述——兼论近三十年孟浩然研究之重大突破[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呼双虎;;也谈孟浩然诗的平淡[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兴云;政协委员孟浩[N];经济观察报;2007年

2 詹高尔邋朱香山 邝创建;“孟氏提案理论”与孟浩的实践[N];检察日报;2008年

3 南方日报记者 雷辉;孟浩:不要把放炮委员看成对立面[N];南方日报;2012年

4 游峰 李健武;石排免费教育令人欣喜[N];东莞日报;2010年

5 王石川;孟浩的胡子和政府的面子[N];青岛日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贺林平;择校费“坚挺” 政协委员无奈[N];人民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张弓;民主监督要有法律作后盾[N];湘声报;2006年

8 陈建萍;政协委员到教育局了解情况竟遭报警威胁[N];人民政协报;2006年

9 羽戈;让协商民主从纸面走到地面[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10 林衍;信息公开不能总靠公民“留胡子”[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园;孟浩然及其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嫣然;孟浩然人生的二重奏—仕与隐[D];山东大学;2014年

2 王弯弯;孟浩然诗歌用典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3 孙丽华;论孟浩然的故乡情结[D];湖北师范学院;2015年

4 刘峰峰;论孟浩然及其诗歌在唐代的接受与传播[D];漳州师范学院;2012年

5 王艳萍;气:孟浩然及其诗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刘文婷;《孟子》对孟浩然思想影响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7 杨东莉;孟浩然在宋元时期的接受[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荣;孟浩然创作和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静;孟浩然近体诗意象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杨晓琳;孟浩然田园诗歌英译中的象似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论孟浩然的故乡情结,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96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196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9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