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竟陵八友”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5 01:17

  本文关键词:“竟陵八友”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竟陵八友”是南齐永明年间围绕竟陵王萧子良形成,包括梁武帝萧衍及谢胱、沈约、王融、范云、任f 、萧琛、陆P八位文人在内的文学集团。他们是于竟陵王西邸唱和的众多文人中的佼佼者和典范,在齐梁之际的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并进行了大量的诗文创作,对齐梁文学、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他们是“永明体”诗的主要创作者,推动了古体诗向近体诗的转变;他们的辞赋和散文也有相当的数量,并体现出因循中的新变。“竟陵八友”的诗文,目前仍存在着较大的研究空间。首先,前人对“竟陵八友”的研究大多以其中单个作家为主,较为零乱,比如对沈约、谢胱等单个作家的文学创作、生平活动、思想倾向做细致入微的探究。而由于材料的缺失,从整体上对“竟陵八友”文人群体进行综合研究的不多。偶有从整体上进行研究的文章,往往也是将其置于永明文学的整体氛围之下,研究其对“永明体”诗的贡献,或注重考论,而缺乏对“竟陵八友”作品本身的整体把握。其次,对“竟陵八友”作品的关注,也往往集中在诗歌,且以研究诗歌风格为主,对赋和文的用力不多。“八友”作品中有大量是诗赋同题,他们的赋作成就虽然不及诗歌,但由于体式特殊,也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本论文写作的目的在于从整体上对“竟陵八友”的赋进行研究。力图阐明赋在南朝的地位、“八友”赋之创作背景、诗化赋与诗赋二体之异同等问题。本文分三大部分论述以上问题:第一部分论述赋在南朝的地位与“竟陵八友”的赋学观、创作素质。通过考察魏晋至齐梁重要作家文论、总集中诗、赋及其他文体排列的先后顺序,对赋体特征的阐述,得出结论:这一时期赋的地位不断上升,在齐梁时名列第一,体物和抒情成为南朝赋创作的主要任务,并出现了系统的文论。通过对史籍中有关南朝人作赋事例的搜集和阐释,指出南朝人作赋有以赋得仕、以赋免责、作赋隐退、作赋观赏、作赋讽刺五种目的。通过对《宋书·谢灵运传论》及《颜氏家训·文章篇》的论述,阐明沈约以赋为文学主流,肯定“兴会d}举、体裁明密”风格,文章从易的新赋学观。并指出“八友”具备强烈的仕进愿望、出色的文学才能、诗人身份、政坛身份、佛教眼光五种影响其赋文创作的素质。第二部分列表将“竟陵八友”的全部赋作分为草木、志、物色、鸟兽、情、哀伤、赠答、游览、江海九类,按作家统计每类篇数。讨论各类赋作的源流,思想内容,风格特色,并采用“文史互证”法考证其创作时间背景及赋作者间的交游情况。从内容、结构上将其与前代同类赋比较,从而论述南朝时各类赋出现的新特点。第三部分论述了“竟陵八友”赋的诗化倾向与赋体意味。“竟陵八友”赋是继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之后产生的第四类赋。从体式上看,是一类亦诗亦赋的作品,既具有结构精炼化、意旨抒情化、表现含蓄象征化、情境唯美化等诗化特征,又保留了其赋体意味。笔者将沈约亦诗亦赋的《八咏》与其同类题材的传统诗作比较,指出其赋体意味主要在表现在铺陈规模、体物方式、抒情结构等方面。《八咏》中抒情主体与对象距离较远,所抒之情中也以主体对对象的评价和情感为主,有时通过隶事用典来抒情;而其传统诗作中主体与对象交流频繁密切,对抒情主体自我情绪的抒发更多,主要通过营造诗境来抒情。诗化赋这种特殊体式的出现,与赋在南朝名列第一,地位上升,追求新变的主观要求有关;与“八友”文学切磋密切,西邸集团集体创作的客观影响有关;也是“八友”人生经历、情感内涵对表现方式的选择。同时,它还是在以沈约为代表的,文人的新赋学观和文学风格观笼罩下形成的,具有创新性但缺乏实用的生命力。
【关键词】:竟陵八友 西邸文学集团 以赋得仕 南朝赋 赋的诗化 新赋学观 抒情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2
  • (一) “竟陵八友”文人群的定义与其赋保存情况10
  • (二) “竟陵八友”赋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目的10-12
  • 一、赋在南朝的地位和“竟陵八友”的赋学观、创作素质12-26
  • (一) 从魏晋到南朝:不断提高的赋的地位12-16
  • (二) 南朝人作赋的目的与价值16-20
  • 1. 以赋得仕16-17
  • 2. 以赋免责17-18
  • 3. 作赋隐退18
  • 4. 作赋观赏18-20
  • 5. 作赋讽刺20
  • (三) “竟陵八友”的赋学观、创作素质:以沈约为代表20-26
  • 二、“竟陵八友”赋的题材类型26-54
  • (一) 草木、鸟兽类赋28-34
  • 1. 奉和赋及诸草木意象溯源28-30
  • 2. 从高松到衰草:情志物化、环境投射30-32
  • 3. 纤密奇巧、静物动态32-34
  • (1) 突出主体意象、表现时光流动32-33
  • (2) 调整文本句式、对偶精工明丽33-34
  • (二) 志类赋34-42
  • 1. 志类赋溯源34-36
  • 2. 想象中的归隐:筑室种树、怀古伤今36-42
  • (1) 均属作者后期的作品37-38
  • (2) 身世之感、归栖之愿38-41
  • (3) 句式多样、用典易化41-42
  • (三) 物色、游览类42-45
  • 1. 物色类溯源43
  • 2. 写气图貌、幽情雅趣43-44
  • 3. 体物密附、析辞尚简44-45
  • (四) 赠答类45-51
  • 1. 沈、谢,任、陆之交游46-47
  • 2. 同车挚友、文学知音47-50
  • 3. 书诗入赋、格调凄清50-51
  • (五) 情、哀伤类51-54
  • 1. 身边的丽人:鲜丽容貌、香艳幽会51-52
  • 2. 国难家愁、思亲怀人52-54
  • 三、“竟陵八友”赋的诗化倾向与赋体意味54-61
  • (一) 诗化倾向54-57
  • 1. 篇章结构的精炼化54-55
  • 2. 主题意旨的抒情化55-56
  • 3. 表现方式的暗示象征化56
  • 4. 情境的唯美化56-57
  • (二) “八友”赋诗化之原因57-58
  • (三) 诗化赋与赋、诗体式之异同58-61
  • 结语61-62
  • 参考文献62-64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64-65
  • 后记65-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大受;试论“竟陵八友”文学集团的特点——“竟陵八友”论之二[J];甘肃社会科学;1997年05期

2 聂大受;“竟陵八友”文学集团的形成及其特点[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3 柏俊才;;“竟陵八友”诗文辑佚[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聂大受;试论“竟陵八友”文学集团的形成——“竟陵八友”论之一[J];天水师专学报;1997年01期

5 聂大受;论“竟陵八友” 文学集团的特点——“竟陵八友”论之二[J];天水师专学报;1997年02期

6 钟翠红;;悲伤载体 交游媒介——竟陵八友离别诗论略[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05期

7 郝立诚;;竟陵八友与齐梁文学[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8 钟翠红;;义严气厚 貌美渊懿——竟陵八友庙堂奏进文创作论略[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06期

9 柏俊才;;“竟陵八友”与齐梁文学的新变论[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跃进;;论竟陵八友[J];文学遗产;199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柏俊才;“竟陵八友”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威韵;“竟陵八友”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静;萧子良与“竟陵八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徐晓方;王融诗歌校注[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竟陵八友”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53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253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e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