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死亡叙事”视野下的余华小说人物形象论

发布时间:2017-04-25 05:12

  本文关键词:“死亡叙事”视野下的余华小说人物形象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的余华,其小说世界对于“死亡”母题的关注是触目惊心的。而毋庸置疑的是,对这一母题的任何叙述都离不开人物,离不开“叙人”,这一点余华也无法例外。由此,借助俄国学者普洛普提出的“叙事功能”等相关叙事学理论,在作为“叙事功能”之一种的“死亡叙事”的视野下来探讨余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有了其自身合理性。这在一定意义上既反拨了之前的研究者对于余华小说中的人物在面临错综复杂的“死亡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特征的忽略,同时又努力兼顾到了小说中的“死亡问题”,两者互相关联,同时又是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为核心。导论部分首先梳理总结了余华的文学创作及其研究现状,然后对“死亡叙事”等相关叙事学理论进行了简要的阐释,最后对本论题的意义、研究方法、写作思路以及其他需要特别强调的问题作了必要的说明。第一章主要围绕死亡意义的“命运”指向来展开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死亡命运这一“超自然”的力量面前,我们从余华的小说中归纳总结出两类人物形象。即一类是无声地走向死亡命运的人物形象,以中篇小说《难逃劫数》中的东山等人物形象为例;另一类人物形象虽然最终无法摆脱死亡的宿命,但当他们发现死亡的宿命在向他们发出“邀请”时,他们都曾试图与之对抗,以使自己能够摆脱死亡命运的捉弄,最终成为一群无法直面命运者的形象,以中篇小说《世事如烟》中的算命先生等人物形象为例。第二章主要围绕着死亡意义的复仇指向来展开人物形象的分析。在肩负为已死者(他者)复仇这一人类重大主题时,我们从余华的小说中归纳总结出两类人物形象。即一类是替子复仇的“父辈”复仇者形象,以中篇小说《现实一种》中的山岗等人物形象为例;另一类是替父复仇的“子辈”复仇者形象,以短篇小说《鲜血梅花》中的阮海阔为例。第三章主要围绕死亡意义的“苦难”指向来展开人物形象的分析。在面对作为“苦难一种”的死亡时,我们从余华的小说中归纳总结出两类人物形象。即一类是面对亲人陆续死去的苦难时,自己却一直“活着”,以长篇小说《活着》中的福贵为例;另一类人物身处现实畸形发展的社会中,最终无一例外都成为其“牺牲”,但人性之善却是他们身上最具魅力的素质,以长篇小说《第七天》中的杨飞等人物形象为例。结语部分总结论文,再次突出强调“死亡叙事”视野下余华小说人物系列的独特内涵。
【关键词】:余华小说 “死亡叙事” 人物形象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内容提要4-6
  • Abstract6-8
  • 致谢8-11
  • 导论11-20
  • 一、余华的文学创作及研究现状11-14
  • 二、关于“死亡叙事”的相关理论阐释14-15
  • 三、论题的意义、研究方法、写作思路及其他15-20
  • 第一章 死亡作为“命运”20-30
  • 一、无声地走向命运者——以《难逃劫数》中的东山等人物形象为例21-25
  • 二、无法直面命运者——以《世事如烟》中的算命先生等人物形象为例25-30
  • 第二章 死亡导致复仇30-38
  • 一、“父辈”复仇者——以《现实一种》中的山岗等人物形象为例31-34
  • 二、“子辈”复仇者——以《鲜血梅花》中的阮海阔为例34-38
  • 第三章 死亡作为“苦难一种”38-47
  • 一、“活着”——以《活着》中的福贵为例38-42
  • 二、畸形发展的社会的“牺牲”——以《第七天》中的杨飞等人物形象为例42-47
  • 结语47-50
  • 注释50-55
  • 参考书目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湘林;;论吴均军事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韩佳烨;;体验与体现——谈创作角色的体会[J];艺海;2008年05期

3 朱立芳;;在突破孤独中成长——《草房子》人物形象解析[J];电影文学;2009年04期

4 杨aa;;比悲伤更加可悲的人性摧残——从人性的心理分析《南京! 南京!》的人物形象[J];电影文学;2009年15期

5 张泽昆;;试论《黑口》中的人物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6 高小兵;;孙悟空与亚当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柴光旭;;现代编剧的理性思考:以时代精神塑造人物形象[J];音乐探索;2010年03期

8 宋娟;;论新世纪抗战题材电影中人物形象的重塑[J];电影评介;2010年11期

9 边茜岚;;空间对人物形象的修辞建构——以《金陵十三钗》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7期

10 朱翊f,

本文编号:3256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256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7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