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女性自觉与文化记忆:《玲珑》杂志“妇女”栏目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2 06:05

  本文关键词:女性自觉与文化记忆:《玲珑》杂志“妇女”栏目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发刊于1931年的《玲珑》杂志,在现代文学发生的历史语境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当时唯一一个完全商业性质的妇女周刊,它以独特的办刊理念、丰富的摄影图像、充足的稿件来源、庞大的读者群体,在上海流行长达七年之久。作为刊物中分量最重、数量最多、质量最佳的“妇女”栏目,它在传达妇女意识觉醒的过程中,也真实地为后世还原出特殊年代的文化记忆,但从已有研究资料来看,关于“妇女”栏目的现代性解读却是一个空白。本文为深入考究女性自觉和文化记忆之于现代文学发生的影响和价值,笔者专攻一面、细致考辨。通过研究《玲珑》杂志的“妇女”栏目,重新梳理和分析现有史料,从女性情感共鸣的层面加入历史现场感,力图对栏目彰显的女性自觉和所处时代的文化传承进行宏观想象、微观理解和全新阐释。论文共分绪论、本论四章和结束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在对研究现状的梳理和概念区分的基础上阐释文章的选题价值。第一章论述《玲珑》杂志的创刊背景、本体介绍以及“妇女”栏目的建构和七年风华。第二章的“女性情感自觉的凸显”和第三章的“女性命运自觉的书写”,是从思想和行动力两方面对“妇女”栏目所彰显的女性自觉进行具体阐述。第二章从自由、平等、民主等女性解放的层面表达女性作为个体、未婚女子以及为人妻母的情感定位和选择,论述情感自觉在新旧思想交替下的升华。第三章讲述情感自觉之后,女性在生命价值、成长得失、人生选择三方面展现了她们对于自我命运的主动掌握,彰显民国时期新女性的一代风貌。第四章分析贮存于“妇女”栏目的文化记忆。该栏目的最大特点除了真实见证女性自觉发展之外,便是随着时代变化而进行名称的改动。笔者从关乎文学的文化反思、女性自觉的时代建构、民国妇女的文化记忆三部分去诠释栏目背后的隐喻——特殊年代的文化传承。最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都市文化环境急剧变幻,媒介生存状况步履维艰。而“妇女”栏目在推动《玲珑》刊物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为现代文学在特殊时代的发生和推衍注入了活力,它是如何全面地完成了女性自觉和文化记忆的双重观照,个中魅力仍旧值得深思。
【关键词】:《玲珑》杂志 “妇女”栏目 女性自觉 文化记忆
【学位授予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绪论8-18
  • 一、选题的缘由8-11
  • 二、文献综述11-14
  • 三、关键概念的解读14-18
  • (一)女性自觉14-16
  • (二)画报和杂志16-18
  • 第一章《玲珑》七年与“妇女”栏目风华18-33
  • 第一节:《玲珑》杂志的创刊背景18-20
  • 第二节:《玲珑》本体与“妇女”栏目风华20-25
  • 一、《玲珑》杂志与栏目建构20-23
  • 二、“妇女”栏目的七年风华23-25
  • 第三节:杂志与栏目的创作群体25-33
  • 一、主创者林泽苍26-28
  • 二、《玲珑》杂志的编辑群体28-30
  • 三、“妇女”栏目的执笔群体30-33
  • 第二章 女性情感自觉的凸显33-45
  • 第一节:摩登主义的观摩与妇女自由的限度33-37
  • 第二节:妇女审美的窥析与男权倾向的式微37-41
  • 第三节:贤妻良母的定义与母性图腾的沿袭41-45
  • 第三章 女性命运自觉的书写45-57
  • 第一节:由自杀折射的生命价值45-49
  • 第二节:与“信箱”结缘的成长得失49-53
  • 一、形象困惑50
  • 二、恋爱疑难50-52
  • 三、男性疑惑52-53
  • 第三节:因职业体现的人生选择53-57
  • 一、职业妇女的出现54-55
  • 二、职业新女性55-56
  • 三、外国女性职业观56-57
  • 第四章 贮存于“妇女”栏目中的文化记忆57-67
  • 第一节:关乎文学的文化反思57-60
  • 第二节:女性自觉的时代建构60-63
  • 第三节:民国妇女的文化记忆63-67
  • 结束语67-71
  • 致谢71-74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74-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威;《北京: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序[J];博览群书;2005年02期

2 黄晓晨;;文化记忆[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06期

3 阎密;;文化记忆的坚守与变迁[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26期

4 ;出发:懵懂岁月的文化记忆[J];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05期

5 ;书雕的文化记忆[J];视野;2011年09期

6 巫少飞;;永留水底的文化记忆[J];文化交流;2013年02期

7 刘士林;消费时代的文化记忆[J];文艺争鸣;2001年01期

8 王霄冰;;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9 陈平原;;《西安: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序言[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12期

10 吉子;;守护历史文化记忆[J];中国建设信息;2008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霄冰;;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2 郝苏民;;十字路口上的困难抉择——寻觅无文字民族语言保护与文化生态、文化记忆、社会发展的阐释[A];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人类学高级论坛2003卷[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著名作家 王蒙;守望老北京的文化记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2 焦廷勤;重视文化记忆抢救工程[N];承德日报;2006年

3 王雪冰;文化记忆与节日遗产保护[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黄适远;以“文化记忆”实现文化成长[N];哈密日报(汉);2012年

5 王福州;留住城市的文化记忆[N];中国文化报;2012年

6 意娜;文化记忆[N];中国经营报;2012年

7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编辑 徐佳和;不要让文化记忆旁落他乡[N];东方早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吴晓杰;首个老年节,延续“文化记忆”[N];光明日报;2013年

9 李揽月;城市别割裂文化记忆[N];安徽经济报;2004年

10 李可;元宵节: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符号[N];光明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娜;女性自觉与文化记忆:《玲珑》杂志“妇女”栏目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洁;东海岛屿文化记忆的恢复与重建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5年

3 李青峰;文化记忆下的黄帝及其现代价值[D];兰州大学;2008年

4 聂宁;论大尝祭中的文化记忆[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张润;记忆与身份[D];中国美术学院;2014年

6 王舒云;文化记忆习得—语言和纪念碑教学论关联视角下的《记忆场》分析[D];浙江大学;2014年

7 额尔德木图;敖包、文化记忆与游牧社会[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丽燕;景观作为文本:杭州凤凰山和古树意义的生成[D];浙江大学;2013年

9 韩霓;俄罗斯文化记忆视角下的彼得大帝[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10 杨欣;“不朽者”作为记忆中的形象及其指向的价值意义[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本文关键词:女性自觉与文化记忆:《玲珑》杂志“妇女”栏目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03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403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5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