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家族、乡土与记忆—被遗忘的祠堂

发布时间:2017-05-23 17:30

  本文关键词:家族、乡土与记忆—被遗忘的祠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乡土中国,祠堂是凝聚家族的一条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信仰崇拜和传统道德伦理的文化表征,在社会管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古老的祠堂里,埋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块巨大的根茎。祠堂见证了家族的兴盛与颓败,也目睹了传统的衰落与现代性的发生。中国新文学则以激进的姿态,将古老的祠堂推上了审视与自我审视的解剖台。这一时期的家族、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持着一种显在或隐在的拒斥态度,视祠堂为传统文化的象征,将它描述成一个压抑的、否定性的空间,让骤然苏醒的身体与欲望在这里接受规训、惩罚,甚至献祭。与此同时,桀骜不驯的并置空间总是与祠堂倔强地对峙,在空间的碰撞与交响当中,祠堂闯入者和突围者的双重失落总是在文本里激起一股潜流,彰显着身体的粗粝、躁动与野性。然而,局限于祠堂本体意义的模式化书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祠堂进入文学的广度、深度和丰富性。当代中国,面对着现代性所带来的新的压抑,不少作家纷纷回到传统的怀抱,重温新文学出发的目的和缱绻的乡愁。作家们对祠堂既眷恋又怀疑,既疏离又靠近的暖昧态度,正是现代人在道德秩序、价值信仰重建过程中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的投影。也许,我们已经走得太远。既然不能回到历史的现场,我们不妨掇拾起祠堂那些散落在文学场域里的面影,回到原点,重新寻找当时出发的目的。
【关键词】:家族文化 乡土记忆 祠堂 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绪论6-8
  • 一、研究现状6-7
  • 二、研究方法7
  • 三、论文创新点7-8
  • 第一章 祠堂文化意义的变迁与反思8-13
  • 第一节 祠堂书写的古今之变8-11
  •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赋予祠堂的文化批判指向11-13
  • 第二章 多声混响的祠堂空间13-23
  • 第一节 祠堂权力空间与性别政治13-17
  • 一、权力空间与身体规训13-15
  • 二、祠堂的空间性别政治15-17
  • 第二节 祠堂与空间的并置与混响17-23
  • 一、规训空间与欲望化空间的对峙17-19
  • 二、祠堂与权力空间的相互对峙19-20
  • 三、祠堂的生活世俗化面影20-23
  • 第三章 祠堂书写的“围城叙事”23-28
  • 第一节 局限于本体功能的模式化书写23-25
  • 一、祖先祭祀及鬼神观念23-24
  • 二、教化功能24
  • 三、家族议事24-25
  • 第二节 批判与回归—知识分子两难的精神困境25-28
  • 参考文献28-30
  • 致谢30-31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3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许祖华;作为一种小说类型的家族小说(上)[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李兆虹;高天成;;《白鹿原》与现代家族文学比较[J];唐都学刊;2008年01期

3 邵旭东;家族小说中的“没落”观念——谈福克纳对托·曼的借鉴[J];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01期


  本文关键词:家族、乡土与记忆—被遗忘的祠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86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886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7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