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9-20 07:59

  本文关键词:建筑结合环境设计的低碳生态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太原理工大学》 2010年

建筑结合环境设计的低碳生态性

郭一君  

【摘要】: 近年来,反常的气候变化和高速的能源枯竭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尤其,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建设的高峰期,高能耗的建筑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发展低碳生态型建筑已成为时代的需要。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目标,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节约能源,保护生态,迎接低碳时代的到来,这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的共识。建筑是人适应环境的产物,却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下成为能源消耗的大户之一。也使我们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从新审视建筑与环境、能源、资源的关系。 论文的第一章阐述了论题选择的背景和意义,提出了研究的主线和框架,分析了各国环境型建筑的发展情况。第二章分析了建筑与气候环境、建筑与能源资源的关系,阐述了建筑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得出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建筑是顺应时代的可持续发展的选择。第三章阐述了通过设计手法与自然环境结合,更好的发挥建筑对环境的适应性与低碳生态性。其中包括对建筑所处的环境和其地域性加以研究和考虑;根据其建筑周围环境的研究成果,选择建筑的位置、朝向、布局等;通过对建筑构建的设计,使其与周围环境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第四章阐述了在建筑技术的使用上如何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这里主要是分析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如何进行采暖和降温,其中包括对建筑地理方位的分析,以及维护构建的设计和平面布局。建筑遮阳技术和自然通风技术的应用。最后论文分析了环境型低碳生态建筑在我国发展策略,遇到的问题和对未来的发展前景的展望。 综上所述,本文从“建筑—环境”关系出发,对气候环境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索了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中气候环境设计的可行性策略,低碳生态型建筑既是保护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满足未来人们对舒适健康和经济节能的人居环境的要求。在尊重自然的同时,积极地、创造性地推进建筑环境优化的进程,从而能够同时获得良好的自然、经济和生态综合效益。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U201.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绪论11-16
  • 1.1 研究的背景11-12
  • 1.1.1 人与生态环境11
  • 1.1.2 人与资源能源11-12
  • 1.2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12-13
  • 1.3 国内外的研究的现状13-14
  • 1.4 研究的意义14-15
  • 1.5 论文结构15-16
  • 第二章 建筑的可持续使命16-27
  • 2.1 气候变化与建筑16-19
  • 2.1.1 全球变暖的成因16
  • 2.1.2 全球变暖的危害16-17
  • 2.1.3 全球变暖问题的困境17-18
  • 2.1.4 建筑与全球变暖问题18-19
  • 2.2 能源危机与建筑19-20
  • 2.2.1 全球能源资源概况19
  • 2.2.2 建筑能耗与建筑节能19-20
  • 2.2.3 我国的建筑能耗情况20
  • 2.3 建筑与环境关系的过程演变20-26
  • 2.3.1 生态学的启示20-21
  • 2.3.2 前能源时代21-24
  • 2.3.3 能源时代24-25
  • 2.3.4 环境的时代选择25-26
  • 2.4 小结26-27
  • 第三章结合环境的分析与设计方法27-44
  • 3.1 建成前环境的分析27-28
  • 3.2 结合环境的建筑布局28-34
  • 3.2.1 地形方位对建筑的作用29-30
  • 3.2.2 建筑群布局对建筑的作用30-32
  • 3.2.3 建筑朝向对建筑的作用32
  • 3.2.4 室外空间对建筑的作用32-34
  • 3.3 结合环境的建筑元素34-39
  • 3.3.1 窗户与采光34
  • 3.3.2 窗户与通风34-36
  • 3.3.3 屋顶形式36-37
  • 3.3.4 墙体形式37-38
  • 3.3.5 中庭空间38-39
  • 3.4 生态元素的应用39-43
  • 3.4.1 植被39-40
  • 3.4.2 建筑结合绿化设计40-42
  • 3.4.3 水体42-43
  • 3.5 小结43-44
  • 第四章 结合环境的建筑技术设计方法44-71
  • 4.1 建筑室内温度季节性分析44-46
  • 4.1.1 过冷时段45-46
  • 4.1.2 过热时段46
  • 4.1.3 中性时段46
  • 4.2 被动式采暖设计46-57
  • 4.2.1 被动式太阳房利用太阳能的形式46-49
  • 4.2.2 合理的选址与朝向49-50
  • 4.2.3 建筑围护构件设计50-55
  • 4.2.4 建筑平面的设计55-57
  • 4.3 被动式降温设计57-62
  • 4.3.1 被动式降温基本策略57-61
  • 4.3.2 特定区域的被动式降温设计方法61-62
  • 4.3.3 被动式降温的低碳生态性62
  • 4.4 遮阳设计62-67
  • 4.4.1 遮阳设计的气候适应性63
  • 4.4.2 透明部位的遮阳设计63-66
  • 4.4.3 不透明部位的遮阳设计66
  • 4.4.4 遮阳板的功能66-67
  • 4.5 自然通风67-70
  • 4.5.1 通风类型67-69
  • 4.5.2 通风设计的要素69-70
  • 4.6 小结70-71
  • 第五章 环境型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和策略71-76
  • 5.1 我国的气候环境与建筑节能71-72
  • 5.1.1 我国建筑气候特点71-72
  • 5.1.2 气候因素与建筑节能的密切关系72
  • 5.2 我国的建筑业急需低碳生态化发展72-73
  • 5.3 我国的发展环境型建筑所面临的问题73-74
  • 5.3.1 被动式节能技术、材料利用率低73
  • 5.3.2 相关主体节能意识薄弱73-74
  • 5.3.3 环境型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缺乏74
  • 5.4 我国发展环境型建筑的策略74-75
  • 5.4.1 关注普通建筑74
  • 5.4.2 优化建筑设计74
  • 5.4.3 开发节能建筑围护构件74-75
  • 5.5 小结75-76
  • 结束语76-77
  • 参考文献77-80
  • 致谢80-81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81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彩洪;;基于低碳节能目标 浅谈建筑设计技术更新[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年02期

    2 刘晓逢;;建筑师是一只有限的推手——转载《广东建设报》第1839期[J];广东科技;2011年14期

    3 王清水;;低碳建筑之低碳设计[J];中华建设;2011年06期

    4 王江萍;赵茹;;城市公共厕所的普遍问题浅析——以武汉市武昌区公共厕所规划为例[J];华中建筑;2011年07期

    5 林晓捷 ,林伟;符号理论与建筑设计[J];艺术·生活;2005年04期

    6 ;“低碳世博”离我们有多远?[J];认证技术;2010年09期

    7 ;2011北京建筑展低碳建材展[J];陶瓷;2011年07期

    8 林颖;;建筑设计中光与影的运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04期

    9 ;培育建筑设计大师成长的摇篮 打造国际建筑设计领域的“戛纳”[J];城乡建设;2011年09期

    10 熊婧;;低碳生态医院体系的高招——德利国际低碳生态医院建筑的设计理念[J];中国卫生产业;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宝萍;刘鹏;;新区规划低碳理念与实践[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黄国勤;黄依南;;低碳经济及其国内外的新进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3 穆岩;耿炜;;如何发展低碳经济[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4 郑志洋;武桂桃;;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5 王红宇;陈璐;白文娟;张丽娜;刘冠飞;;低碳经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设想[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6 金宗哲;;低碳节水健康衣[A];雪莲杯第10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梁耀;;“低碳北碚,绿色北碚”建设方式浅谈[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三)[C];2010年

    8 ;规划低碳新城启动区 推动低碳城区建设[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三)[C];2010年

    9 瞿肖怡;张志军;李莉;;科技引领低碳生活 全力打造低碳社区[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三)[C];2010年

    10 张怡萌;胡国成;;中国低碳发展之路探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园园;[N];中国建设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赵君利;[N];中国建设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梁隽妤;[N];中国企业报;2010年

    4 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杨简茹;[N];中国艺术报;2010年

    5 记者 梁润武;[N];北海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吕佳琪;[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7 本报特派记者 唐玮婕 赵维光;[N];文汇报;2010年

    8 记者 顾今;[N];建筑时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刘关;[N];中国房地产报;2010年

    10 记者 徐敏 通讯员 伏广旭;[N];建筑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宏星;低碳社会的哲学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骆旭添;低碳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3 赵晓娜;中国低碳社会构建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4 张剑波;低碳经济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5 袁小量;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6 刘华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7 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郝文升;低碳生态城市过程创新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邓舒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理论分析和政策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念一;低碳概念在住区规划设计中的运用[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2 宋晓莹;低碳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及国际性经验启示[D];西北大学;2011年

    3 张梅燕;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徐楚锟;政府引导下的低碳经济融资方式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李鹏;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王娣;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对策[D];吉林大学;2011年

    7 安红霞;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谭筱川;英国低碳经济发展及其效果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永胜;低碳经济立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贾东华;青岛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建筑结合环境设计的低碳生态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84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184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5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