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北宋皇陵文化景观的格局、功能及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15-06-08 08:49

 

【摘要】 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各种文化现象的统一综合体,它反映了某个景观所处时代的文化特征,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景观格局是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镶嵌体在景观空间上的排列,其变化会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甚至文化思想构成影响。对特殊且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化景观进行格局分析,能够为进一步深入探究该景观所反映出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为开展景观尺度上的文化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以坐落于河南省巩义市的北宋皇陵所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以1990年和2011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从景观和局地两个的尺度上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动态;通过古今资料搜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从风水学的角度分析北宋皇陵文化景观的历史选址依据;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半结构访谈等方法探究北宋皇陵的功能特征及利益相关者对其文化感知的情况。其结果如下:(1)北宋皇陵具有特殊的风水文化结构。传统的理想风水格局是东、西、北三面有山,南面地形开阔,两侧有清澈的水蜿蜒流出。而北宋皇陵的选址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朝代,它依据的是当时流行的“五音姓利”风水学说,其基本要求是地势上东南高耸、西北低垂,西侧有水自北向南流动。巩义市海拔从东南到西北逐级递减,东南部的中山、低山海拔在1000m以上,而西北部的河漫滩仅有300m左右;西侧有伊洛河流过。于是,北宋皇陵就形成了背靠黄河,足凳嵩岳的独特风水格局,并且具有独特的生态学意义。(2)北宋皇陵文化景观体现出显著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总体来看,景观和局地尺度上不同年份均是建设用地和耕地占有绝对优势,但是从1990年至2011年,其景观格局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巩义市斑块边缘更加复杂,破碎度增强,景观异质性降低;局地研究区同样破碎化增强,异质性降低,其中河流和内陆滩涂消失、灌木林和裸地出现;面积变化较明显的是建设用地、旱地、水浇地、有林地和道路,其中仅旱地大面积减少,减少的面积主要转化为水浇地,这是机械化程度增加的后果。导致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主要是巩义市年末总人口、年末耕地、GDP和公路里程。(3)北宋皇陵的景观功能分为生态、历史、美学、经济和文化艺术,但不同陵区功能特点差别较大。由于永昭陵按原貌恢复,其各项功能均相对较强,而永安陵由于迁地保护各项功能则体现不明显;永昌陵历史和文化艺术功能较强而经济功能最弱,永泰陵文化艺术功能最强、经济功能最弱,这说明了陵区亟待合理开发。而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除永昭陵的生态功能与以上分析不符外,其他基本一致。对北宋皇陵的文化感知,不同身份、年龄和工作性质的人受访结果差别较大。超过50%的游客、祭祖人员和当地居民认为政府对北宋皇陵保护不足,仅有41.05%的政府人员持相似态度;当地居民作为利益相关者,90%以上的人认为如果对北宋皇陵合理开发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他们中46.43%的人认为旅游开发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物价升高等。(4)由于北宋皇陵陵区大多分布于耕地中,可以采取“退耕还陵”后生态补偿的方法对其进行合理开发与保护。把7985.69万元/hm2/年作为补偿标准是建立在充分考虑农民通过陵区耕地获得的各项经济收入的基础上,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关键词】 北宋皇陵; 文化景观; 风水学; 景观格局; 景观功能; 文化感知; 保护;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皇宫和皇陵是一个王朝的两大标志性遗产,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某一时期文化、经济和科技水平的象征。南宋皇陵和皇宫已无地面遗迹,北宋皇宫也深埋地下,目前只有位于河南省巩义市的北宋皇陵残存。风水(Feng-shui 或 Geomancy)又称堪舆术、青鸟术、青乌术等,“风水”一词最早见于晋郭璞的《葬经笺注》,,“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它是中国人在对自然环境的长期适应中从对环境的选择经验中抽绎出来而形成的一门学问[16],其主要目的是为人类的阴阳宅选择合适的地点。风水自形成之初即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堪舆术经秦、汉的演化至唐、宋时期基本定型,明、清时期主要为理论的阐述与总结,民国时期则被视为封建糟粕但近年来受到了不少学者更理性的看待[17-20]。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其思想理论既有精华又存糟粕,有学者认为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蕴涵着丰富的哲学、美学、地理、历史、人类学、民俗等方面的文化, 其本质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21],也有学者认为它是涉及景观学、生态学、气象学、建筑学、水文地质学和宇宙星体学等多学科的一种古老学科[22]。风水学说有多种理论,主要分为形法派和理气派。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992 年 12 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 16 届会议上,正式将文化景观纳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之后的第 4 种遗产类型,文化景观的概念在景观生态学、文化地理学、人类生态学等学科中拥有悠久的历史。目前,文化景观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其概念的确定不尽相同,Sauer 等认为文化景观是在自然景观基础上的改变[3];在我国,李旭旦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汤茂林和王恩涌从人类活动的、等均给出了自己的定义[4-6];美国国家公园管理署和台湾《文化资产保存法》则通过文化、历史、美学价值等对文化景观的含义进行了解释。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文化景观是指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对自然景观按照特定的目的进行改造而形成的景观,它反映了某个时期某个地域的地理和文化特征。文化景观由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因素组成,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貌、动植物、水文、气候和土壤等,而人文因素又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因素,物质因素是能够被人眼感受到的、有形的因素,如聚落、人物、服饰、街道、交通工具等,非物质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意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7]。此外,还可根据可视性可以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根据就业构成、人口密集程度、建筑物密集城市等分为人口景观、城市景观、政治景观、语言景观、宗教景观、建筑景观、农村聚落景观、流行文化景观等具体类型[8]。文化景观在文化、经济和生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包括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内容:纵向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文化景观起源和变迁的研究来探究其发展趋势,横向研究主要是研究不同区域文化及相互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层面的横向互动与联系[9]。纵向研究方面主要是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探究景观格局变换及其演变规律[10, 11];横向研究则主要是从景观规划等方面进行[12-15]。
……….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巩义市位于河南省中部(34°31′N~34°52′N,112°49′E~ 113°17′E),秦时既已置县,因“山河四塞,巩固不拔”而得名巩县。它跨越黄河淮河两大流域,南依嵩山北临黄河,东至荥阳西接偃师,东西长约 41km,南北宽约39km,总面积为 104276.26hm2。地势整体上自东南向西北呈阶梯状急剧降低,海拔范围为 103.8 m~1487 m:南部的嵩山和五指岭为中山,海拔在 1000m以上,最高点的玉柱峰海拔可达 1487m,中山向西部、北部为海拔在500~1000m 的低山,中山和地山占巩义市总面积 20%左右;低山再向西北为海拔在 200~500m 之间的黄土丘陵区,洛河将之切割为了山前和邙山两个丘陵区,面积占 40%左右;西部和北部分布着广阔平坦的平原和河川地区,面积为40%左右,而北宋皇陵区就位于山前和邙山两个丘陵区之间的河川平原区及丘陵区(图 2-1),该区土层深厚。巩义市境内主要河流为黄河、伊洛河和汜水河,黄河自西向东流经该区北部,境内全长 35 km;伊河和洛河经偃师汇合成伊洛河后自巩义西部的刘村入境,向东北于神北村注入黄河,境内全长 33 km,流域面积为 800 km2,平均年径流量 33 亿 m3,约占黄河流量 7%,成为巩义市的主要河流;汜水河为巩义市东部的一条地表径流,流经荥阳注入黄河。该地处于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冬季晴朗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年平均气温 14.4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640.9 mm,年平均日照时间为 2400 个小时,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差异为植物群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植物资源丰富,80 年代查明的植物即有:45 目、144 科、778 种,耕区土层深厚,可耕性良好,农作物以小麦、谷物为主,一年二熟。
………..


2.2 社会经济概况巩
义市下辖 5 个街道 15 个镇,全市有耕地面积 340km2,年粮食产量 15 万吨左右,2010 年年末总人口为 80.82 万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工业经济较为发达,其铝加工、耐火材料和净水剂的产量已经分别占到国内市场的 5%、10%和50%,是巩义市的支柱型产业。该市 1999 年被国家列为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市,自 1992 年以来其综合经济实力连续 18 年位居河南省县级市首位、连续九届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2%,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2010 中国十大领军城市(县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林业生态城市等称号[71-72]。巩义市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十万以上,青龙山、浮戏山雪花洞、北宋皇陵、石窟寺、慈云寺、康百万庄园等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宋王朝国运多舛,自建立之日起就先后与辽、西夏、金、蒙古(元)等对峙,北宋为金所灭,宋室南迁,都城由汴京(今开封)移至临安(杭州),后南宋亡于元。因此,随着朝廷的迁徙,宋代的帝陵也主要分布于南北两处,北宋皇陵位于今河南省巩义市境内,南宋六陵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境内。
………….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3
3.1 资料搜集 ......13
3.2 研究区景观格局指数的研究 ......13
3.3 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分析.....19
3.4 北宋皇陵功能与文化感知分析方法 .....19
3.5 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方法..........21
3.6 技术路线图.........22
4 北宋皇陵的风水学选址依据及其生态学意义......25
4.1 风水学模式及选址依据 .......25
4.2 风水模式的空间布局特征..........28
4.3 生态学意义.........28
5 北宋皇陵文化景观的时空格局研究..........31
5.1 不同时空尺度上的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 ..........31
5.1.1 研究区整体景观动态变化分析 ....31
5.1.2 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分析..........34
5.2 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的驱动力分析..........41


7 北宋皇陵文化景观的保护与管理研究


7.1 皇陵文化景观的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
由农业生产调查了解到玉米和小麦产量均在 700 斤/亩(即 5.25 吨/ hm2)左右,小麦价格 1800 元/吨,玉米价格为 1820 元/吨,则每公顷粮食收益为(1800+1820)*5.25=19005 元/ hm2;由巩义市统计年鉴可知,粮食直接补贴为112.36 元/亩(即 1685.4 元/ hm2),良种补贴为 10 元/亩(150 元/公顷)(表7-1);种子投入为 447.37 元/公顷,肥料使用为 2021.58 元/公顷,农药使用为1567.96 元/公顷。根据公式(3-16)可知单位面积耕地的机会成本为 16803.49元/公顷;在 Fragstats4.1 中的 Class metrics 选择 TA 即可知局地研究区耕地面积为 4752.4 hm2,代入公式(3-14)既可计算出局地研究区的机会成本为 7985.69万元/ hm2(即 532 元/亩)。则此 532 元/亩可作为每年的生态补偿标准。

 

宋朝皇陵文化景观格局、功能及保护概述

 

............


结论


以北宋皇陵为研究对象,以巩义市和北宋皇陵区两个尺度为研究区,借助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调查问卷、资料查阅及统计年鉴,运用多种方法分析了北宋皇陵功能和景观格局变化的特点,提出了保护措施,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北宋皇陵的格局与传统理想风水模式的要求完全相反,但有其独特的生态学意义。巩义地处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陵区东南有山,而西北无山,夏季是该地区降水的集中时期,与此同时黄河与伊洛河会向区域东南输送凉爽湿润的气流。“气”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的总体表现,风水中的“生气”循环理论也就是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与转化。区域内复杂的物种多样性促使物质、能量的循环与流动高效有序,综合自然地理环境协调有序。虽无“案山”,依然可以达到“藏风聚气”的目的,这也使得北宋皇陵形成了不同于中国其他著名历史皇陵的特殊的风水文化。现在,被人类大肆侵犯的自然界通过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式恶化了人类的生存条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所以,人类必须正确认识到与自然界的关系,“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可有助于人类价值观的转变,是实现人类和谐发展的新路径。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93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93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8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