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郏县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7 05:02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数量和质量产生严重下滑现象。作为农耕文明的遗存,传统村落蕴含丰富的文化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价值,是历史遗留下的瑰宝,反映了当地的民俗特色和时代特征,彰显了传统文明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博大精深。当前,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成果以南方地区居多,而对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村落的单体建筑、民俗文化、景观格局等方面。面对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冲击,传统村落的文化底蕴、民俗特色正在逐渐消隐,“千村一面”现象逐年递增。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追根溯源,村落就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因此,传统村落的存亡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新的视角出发,引用文化生态学理论,从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关系来回顾传统村落的演变历程,系统地分析传统村落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机遇与挑战,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随着特色农庄、田园综合体的发展,传统村落也迎来了旅游业的关注。随着传统村落旅游业的发展,村落面临更多外界的文化冲击,如何保持传统村落文化、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发展、同时又为村落带来经济效益等成为传统村落面临的重要问题。文化生态学理论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同时准确地把握村落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文明,从文化生态学角度对传统村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由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的研究概况来看,基于文化生态学视角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的研究成果几近空白。因此,本文选取郏县第五批省级传统村落中黄道北村、靳窑村和黄门村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生态学角度剖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矛盾与冲突,提出解决办法。同时在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划定村落的文化保护区范围,强化村落特色空间、整合村落零散的文化要素,探寻传统村落发展有效途径,提出基于文化生态学角度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策略,为郏县乃至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建议。
【图文】:

区位,郑州,大都市区,概况


3. 郏县传统村落调查分析3.1郏县概况3.1.1区位概况郏县区位交通条件优越,历史文化厚重。郏县位于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1小时核心区内,处在郑州航空港1小时交通圈内,是平顶山市对接郑州大都市区最便捷的门户,是河南省正在培育的“济南—郑州—重庆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同时根据郏县总体规划,郏县将形成铁路及公路在内的多维度立体交通体系,有利于增强郏县与郑州大都市区和平顶山市地区之间的产业关联,强化区域协作。

地势图,传统村落,村落,莲花山


南有紫云山,形成中间低,南北两侧高的地势。区域内分支河流提供优越的生存、生产条件,四周山体形成天然的保护屏障,整体上对传统村落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传统村落沿县域四周分布数量相对较多,中间平坦地区分布数量相对较少(图3.2)。3.2.2村落类型传统村落是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凝聚文化与记忆的浓缩体,是传统农耕文明的结晶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反映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几千年来特有的民风、民俗的积淀,,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特质。我国农耕文明的起源是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既有普通村落的特性,又区别于普通村落。相似的是传统村落与普通村落都是作为我们社会发展的见证官,保存及保留众多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魄。不同的是,传统村落相较于普通村落,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环境资源相对来讲保存较为完整,村落的历史气息更加浓重,传统民俗与文化更具地方特色。本文对郏县传统村落的研究根据相关申报依据及自身特色进行研究、同时也从规划编制的角度
【学位授予单位】:中原工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82.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亮;;广西传统村落“去居民化”问题的形成与治理策略[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03期

2 拓彩云;;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探讨[J];榆林科技;2018年04期

3 ;中国传统村落名号不再一劳永逸[J];吉林勘察设计;2016年04期

4 罗敏;;“人、资源、政策”协调衔接下的历史村落振兴逻辑[J];新城乡;2019年07期

5 安成兰;;传统村落建档式保护现状及策略探讨[J];兰台内外;2018年08期

6 陈江柳;;简析黔东南传统村落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内涵[J];新西部;2018年34期

7 刘莎;;村落文化传承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智库时代;2019年07期

8 仇美蓉;;桂林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时代经贸;2019年07期

9 张羽;;村落文化中“礼俗”与“音乐”的渊源与关系[J];北方音乐;2019年05期

10 史梅容;;互联网+思维下的传统村落保护探讨[J];现代农业研究;201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嘉强;;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宁波为例[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C];2018年

2 赵廷虎;;浅析新时期背景下传统村落及其文化的保护[A];第二届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3 王玉;周俭;林森;;关于“社区参与”参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相关探讨[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4 张从军;;村落文化景观建设刍议[A];山东省民俗学会2013年年会暨中国石榴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梁伟;;浙江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C];2018年

6 刘晓晓;朱晓星;宋江;但文红;;基于文化集体记忆的贵州雷山控拜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7 薛正昌;;宁夏传统村落建筑形式与现状保护[A];第二届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8 高建东;吕学昌;高宜生;马东;;对海草房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几点探讨[A];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C];2017年

9 石会娟;;对陕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方法的几点认识[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C];2018年

10 张守玉;刘德泉;;村落文化调查的实践与思考[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向定洋;李平调研古丈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N];团结报;2016年

2 本报记者 程科;让传统村落自然生态风貌依旧[N];达州日报;2019年

3 朱蕾 本报记者 徐中成;如何让藏羌传统村落“活”起来?[N];四川日报;2019年

4 记者 何宝喜 通讯员 杜俊华;村落美了 百姓笑了[N];三峡日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唐召怡;保护传统村落 留住历史记忆[N];四川政协报;2019年

6 本报记者 孙昕;做好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N];联合日报;2019年

7 天津商业大学管理学院 王庆生 张行发;保护传统村落 助推乡村振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8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陈太红;合理利用农耕文化遗产 探索传统村落发展新思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9 本报首席评论员 徐迅雷;村落文化的“地下层”之美[N];杭州日报;2019年

10 陈志国 董立龙;文明的载体 延续的血脉[N];信阳日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宇亮;滇西北村落文化景观的时空特征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庆洋;基于ASEB分析法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9年

2 宋子易;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传统村落保护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9年

3 张峻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实施效果评估[D];安徽建筑大学;2019年

4 刘咏波;鄂东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年

5 刘青玲;传统村落背景下保平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D];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19年

6 唐鹏晨;豫南地区传统村落更新保护评价体系构建[D];信阳师范学院;2019年

7 韦人榕;广西传统村落保护立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8 安月;山西省山地型村落乡土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9 黄洁;桂林传统村落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10 郭永军;山西省传统村落的传统资源分类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304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6304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5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