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的“海派”纪录片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4 07:11

  本文关键词: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的“海派”纪录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从中国纪录片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纪录片涌现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纪录片作品。尤以京派纪录片、海派纪录片以及西部纪录片构成了鼎足三分的创作局势,其创作风格呈现出了多元化和共存的发展趋势。其中,“海派”作为艺术的一个流派,从戏剧、绘画的创作方面延伸至小说、电影、建筑等领域,深入市民阶层甚至艺术剧院,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海派文化。侵染于海派文化中的海派纪录片作为其重要分支,汲取海派文化之精髓,传承海派艺术风格的同时也秉承兼容并蓄的内在精神,不断为海派的发扬光大注入新鲜血脉。论文选取媒介生态学视角试图对海派纪录片的生存环境、文化背景及影视生态发展方面进行分析。遵循媒介生态学理论“媒介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其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与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保持某种和谐”。从其自身到外部生态发展方面总结了海派纪录片的媒介生态学,与环境生态论,受众生态论,影视生态论之间的关联。第一部分从环境生态论入手,分析特定环境下的“海派”表征。分别从地理位置:文化与商业互相交织;受众群体:“中心生活”;编导主体:不同地域编导打造的弄堂情愫等三个方面对海派纪录片的内在艺术风格的形成做了分析。第二部分,文化背景下的“海派”情节,从文化方面入手,海派主题、小人物的话语空间、“实用主义”的生活娱乐文化,都反映出了海派纪录片在“文化”生态因子影响下形成的固有的主题表达。第三部分分析了影视生态下“海派”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从影视生态论入手,结合影视生态的理论介入媒介平台,包括以上海电视台为播出平台,电影节比赛的推动,网络纪录片频道的层出不穷,以及影视范畴内的广告和人才资源等。
【关键词】:海派纪录片 媒介生态学 海派文化 影视生态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5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8
  • 绪论8-15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8-10
  • 一 选题背景8-10
  • 二 选题意义10
  • 第二节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10-14
  • 一 媒介生态学研究综述10-12
  • 二 海派纪录片历史成因12-14
  •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14-15
  • 第一章 环境影响下的“海派”表征15-23
  • 第一节 地理位置:文化与商业相得益彰15-17
  • 一 生态因子促成的中国纪录片地域流派类别15-16
  • 二 海派纪录片独特的地域优势16-17
  • 第二节 受众群体:受众“中心生活”的存在状态17-19
  • 一 大众受众的层次多样17-18
  • 二 群体受众的喜好偏爱18-19
  • 第三节 编导主体:不同编导群体打造的弄堂情愫19-23
  • 一 女性导演表现的婉约型偏好19-21
  • 二 独立纪录片导演展现的处世哲学21-23
  • 第二章 文化生态影响下的“海派”情结23-33
  • 第一节 海派文化引发的海派主题表达23-26
  • 一 时事热点24-25
  • 二 时代变革25-26
  • 第二节 大众文化下小人物的话语空间26-30
  • 一 里弄怀旧26-28
  • 二 底层情感28-30
  • 第三节“实用主义”的生活娱乐文化30-33
  • 一 “大上海 小市民”的生存状态30-31
  • 二 世俗化迎合大众口味31-33
  • 第三章 影视生态影响下“海派”的生存与发展33-41
  • 第一节“海派”纪录片的影视环境33-35
  • 一 上海电视台首当其冲33-34
  • 二 网络纪录片频道尽显优质资源34-35
  • 第二节 媒介生态:大众媒介的强权弱化35-38
  • 一 线上线下受众联动机制转变36-37
  • 二 “精英”向“大众”的文化品质37-38
  • 第三节 影视生态中的人才、广告资源38-41
  • 一 精良的编导队伍38-39
  • 二 多渠道广告资源39-41
  • 结语41-42
  • 注释42-44
  • 参考文献44-46
  • 后记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键;从《人与熊》看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变化[J];电视研究;2000年10期

2 孙曾田;纪录片的价值与创作[J];电视研究;2000年12期

3 刘波;纪录片创作方法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1期

4 刘颐静;纪实与艺术表现──纪录片的两翼[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3期

5 王国平;人物纪录片表现什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6期

6 刘通国;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感悟[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8期

7 王庆文;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S1期

8 张红军,朱梅;“真”的美化与“美”的真化——从美学角度看纪录片创作的“合法手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9 王慰慈,方方;台湾纪录片创作访谈录[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0 刘宇鲲;对纪录片本质的再认识──兼议纪录片创作中若干认识误区[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小玉;;纪录片“真实”性的再解读[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2 赵剑;;试论纪录片的关系真实[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3 谭俐莎;;底层纪录与时代见证(摘要)——中国独立纪录片掠影[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4 邢虹文;;纪录片编导人才素质与培养方式的创新(摘要)——以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为视角[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孙红云;;中国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及其特征[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石屹;;白玉兰国际纪录片评奖活动的发展格局与趋势[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郭讲用;;从《体育人间》看中国电视体育纪录片[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吴国庆;;借鉴国际纪录片风尚 打造传播精品[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何苏六;;加快纪录片改革发展,凝练和提升文化气质[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何白;;基于“钻石体系”的我国纪录片产业竞争力研究[A];2013福建省传播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的使命[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使命[N];今日信息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李舫;人文纪录片:寻找失落的文化精神[N];人民日报;2006年

4 曾林;思维的品格:关于纪录片的思考[N];中华新闻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王臻青;纪录片为啥没有院线观众?[N];辽宁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英子;青海是纪录片创作的高地[N];青海日报;2010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刘瑜;纪录片,赔本赚吆喝?[N];深圳商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陈原;电影纪录片,期待喝彩[N];人民日报;2011年

9 喻德术;国产纪录片现状艰难出路何方?[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实习生 毛君 本报记者 张树伟;推动纪录片人才自觉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陆敏;纪录片艺术传播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赵曦;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3 余权;宣传性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黄瑛;“狂喜的真实”:沃纳·赫尔佐格的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罗锋;“历史的细语”: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研究(1991-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灵革;纪录片下的中国[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杰;中国独立纪录片生存与发展初探[D];中南大学;2008年

2 罗娟;海外华人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价值[D];暨南大学;2008年

3 石琳;纪录片市场营销为王[D];复旦大学;2008年

4 师欢欢;我国大陆独立纪录片传播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张苗苗;试论纪录片中商业利益和人文价值的统一对立[D];厦门大学;2009年

6 安丽平;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王增伟;新纪实主义纪录片[D];重庆大学;2009年

8 周菲菲;新虚构纪录片的美学特质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王润田;论大型历史考古纪录片《巴人之谜》与《远祖之谜》对“渝派纪录片”的建构作用[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唐莉;作为“民间记忆”的中国独立纪录片分析[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的“海派”纪录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52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652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1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