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徽州木雕类文物保护及工艺传承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4 15:16

  本文关键词:徽州木雕类文物保护及工艺传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徽州木雕,是一项珍贵的具有物质、非物质双重属性的文化遗产。从其木质文物的角度而言,徽州木雕类文物是一类珍贵的文物,凝聚了儒学、徽州文化的内涵,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变迁、历史风貌,为后世了解徽州历史、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从其工艺而言,徽州木雕工艺是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与艺术观赏性,展现了徽州木雕工匠高超的雕刻水平。对徽州木雕类文物保护及工艺传承现状的调查,将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徽州木雕类文物保护及工艺传承的现状,及时发现并解决徽州木雕类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徽州木雕工艺当代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徽州木雕类文物的保护和对徽州木雕工艺传承事业的支持,从而促进中华文明的发扬与广大。本文为笔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研究成果,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徽州木雕类文物及工艺产生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主要阐述了徽州木雕类文物及工艺的产生、发展得益于徽州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崇尚儒学的历史人文环境。徽州,群山环抱,树木资源丰富,为徽州木雕类文物及工艺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来源。而历史上的两次“衣冠南渡”,为徽州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为徽州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后,朱熹理学思想在徽州的传播,以及新安理学的兴起,促进了以理学为内核的徽州文化的正式形成。徽州,重视教育、崇尚儒学的风尚,为徽州木雕类文物及工艺的产生、发展提供了艺术创作源泉。此外,明清时期,徽商成为我国最具经济实力的地域性商帮,为徽州木雕类文物及工艺的发展、创新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第二章《徽州木雕类文物概述》主要概述了绩溪龙川胡氏宗祠、黟县宏村承志堂里的徽州木雕类文物,分别展现了徽州木雕类文物在明朝中期、清朝末年时的工艺水平,充分反映了徽州木雕工艺在明清时期由简单朴素到反复复杂的发展历程,并充分反映了徽州木雕类文物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特点和承载在徽州木雕类文物上的儒学、徽州文化的内涵。第三章《徽州木雕类文物的病害调查和保护》首先阐述了徽州木雕类文物的人为病害和自然病害。然后笔者对徽州木雕类文物目前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徽州木雕类文物的修缮、保护提出了一些适当可行的建议,期望有助于徽州木雕类文物的修复、保护。第四章《徽州木雕工艺概述》主要概述了徽州木雕工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徽州民间其他艺术流派的艺术精华,如新安画派、徽州版画、徽州石雕、徽州砖雕等,以及其工艺在明清时期由简单朴素到反复复杂的变化。徽州木雕工艺具有多样性,分为线刻、浮雕、圆雕、镂空雕等。第五章《徽州木雕工艺当代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建议》主要阐述了徽州木雕工艺在当代传承中面临四个严重的问题及笔者对其传承的一些适当可行的建议。在实地考察中,笔者发现在徽州木雕工艺传承过程中,存在四个严重的问题。首先、徽州木雕工匠在市场利益的诱惑下放弃精雕细作的手工雕刻,改用机械化生产模式,并且无原则的模仿其他地区的木雕工艺,以致徽州木雕工艺逐渐失去徽州地域、徽州文化的特色。第二、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徽州木雕工艺传承事业,使其传承出现后继乏力、青黄不接的困境。第三、虽然安徽省省政府、徽州地区各级政府在徽州木雕工艺传承事业中做了许多努力和工作,但由于其措施未能优待从事徽州木雕工艺传承事业中的年轻学徒,从而其成效一般,未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从事徽州木雕工艺传承事业。第四、徽州木雕类文物及工艺的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其宣传效果不佳,不利于徽州木雕工艺传承事业的发展。笔者对徽州木雕工艺当代传承中面临的上述四个问题,提出了一些适当可行的建议,期望有助于徽州木雕工艺传承事业的发展。徽州木雕类文物及工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是一份珍贵的具有物质、非物质双重属性的文化遗产。笔者希望本文能够引起人们对徽州木雕类文物及工艺的关注和重视,希望有关文物保护单位能够及时对受损的徽州木雕类文物进行修缮,加强对徽州木雕类文物的保护和对徽州木雕工艺当代传承事业的支持,从而促进中华文明的发扬与广大。
【关键词】:徽州木雕 文物 工艺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879.3;J31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5
  • 一、研究背景10-11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11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1
  • 四、研究内容11-12
  • 五、研究方法12-13
  •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13-15
  • 第一章 徽州木雕类文物及工艺产生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15-20
  • 第一节 徽州独特的自然环境15
  • 第二节 徽州崇尚儒学的历史人文环境15-19
  • 本章小结19-20
  • 第二章 徽州木雕类文物概述20-29
  • 第一节 龙川胡氏宗祠20-23
  • 第二节 宏村承志堂23-25
  • 第三节 徽州木雕类文物的题材、内容、寓意25-27
  • 本章小结27-29
  • 第三章 徽州木雕类文物的病害调查和保护29-40
  • 第一节 徽州木雕类文物的病害分析29-34
  • 第二节 徽州木雕类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34-35
  • 第三节 徽州木雕类文物的修缮、保护建议35-39
  • 本章小结39-40
  • 第四章 徽州木雕工艺概述40-43
  • 第一节 徽州木雕工艺的发展历程40-41
  • 第二节 徽州木雕工艺的分类41-42
  • 本章小结42-43
  • 第五章 徽州木雕工艺当代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及建议43-47
  • 第一节 徽州木雕工艺当代传承中面临的问题43-44
  • 第二节 徽州木雕工艺的传承建议44-45
  • 本章小结45-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5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福良;叹乎其神 神乎其艺——文革时期上海白木雕探微[J];上海工艺美术;2000年01期

2 江晓 ,佘向群;木雕创作随想[J];雕塑;2000年03期

3 王伟建;水到渠成 瓜熟蒂落——浅谈木雕教学[J];艺术交流;2000年04期

4 王笃清;;论木雕与佛教的渊源关系[J];浙江工艺美术;2000年01期

5 袁承志;原生的本能 现代的范式——论非洲木雕艺术[J];雕塑;2001年S1期

6 丁静;民间木雕之美[J];东南文化;2002年10期

7 赵苹;非洲木雕[J];西亚非洲;2003年05期

8 李小强;大足高峰寺的木雕艺术[J];文史杂志;2005年02期

9 陈培一;中国木雕艺术的领军人物——陆光正[J];雕塑;2005年02期

10 吴筱荣;;感述木雕艺术教育[J];装饰;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进华;;剑川木雕格子门装饰图案审美——以朱柳村为例[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C];2013年

2 王仲奋;;东阳木雕与宫殿装饰[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 下)[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心希 魏定榔;全面论述福建木雕艺术的开拓之作[N];文艺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李晓光;雕古雕今 嵩山木雕技纳南北 刻精刻细 传世工艺今有传承[N];郑州日报;2006年

3 本刊记者 王贵国 江中平;天津木雕王[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4 记者 李天池;群力新区中国木雕艺术展览馆设计完成[N];黑龙江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黄璐聪;象园木雕渐走渐远[N];福州日报;2010年

6 记者 朱秀敏;首届漳台根木雕艺术精品展开幕[N];闽南日报;2010年

7 朱超;中国木雕艺术馆采用三维异型设计[N];中国建设报;2010年

8 记者 李天池;木雕艺术馆年内主体完工[N];黑龙江日报;2010年

9 通讯员 陈葆仙 仲平;让木雕技艺以文化符号走向世界[N];天水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李宗长;“三义木雕”化朽木为神奇[N];新华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薛拥军;广式木雕艺术及其在建筑和室内装饰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建斌;福建莆田木雕产业的振兴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2 罗子婷;徽州木雕的文化意蕴与文化特征[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3 迟翔;台湾木雕造型艺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杜文超;传统木雕文化艺术研究及其在室内设计的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5 朱毅;论木雕在室内环境中的运用及装饰性[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6 顿春林;潮州木雕《二十四孝》造型语言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年

7 张丽沙;主要陈设工艺品木雕用材材质的系统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8 潘伟;湖北通山木雕艺术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5年

9 张旭;东阳木雕家具的新中式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10 肖洁妮;东阳与潮州两地近现代木雕花板对比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本文关键词:徽州木雕类文物保护及工艺传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57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657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d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