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基于CAE驱动的纯电动中巴车身结构正向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7 16:02

  本文关键词:基于CAE驱动的纯电动中巴车身结构正向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高铁动车迅猛发展的今天,与其并行的长途公路客运逐渐被取代,而与其接轨的中短途中巴市场生机勃勃。查阅大量资料以及多次市场调研发现,6-8米的中巴近年销量占比逐年攀升,并且随着全球性的能源与环境危机蔓延,纯电动汽车由于具有诸多优点成为了研究重点。然而,目前国内的纯电动客车结构研发还处于初期阶段,基本上都是在传统燃油客车结构基础上,对动力总成进行替换并对原结构进行局部修改而得,不科学的设计导致车身结构笨重,违背了轻量化设计理念。针对客车市场需求以及纯电动客车研发现状,本文重点结合课题组面向客车结构设计的原理及方法,以7米全承载纯电动中巴车身结构为设计对象,采用CAE分析手段实现车身结构初期的正向设计,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取并建立了既适用于非承载车身也适用于全承载车身的7米纯电动中巴车身结构底部平台。本文主要完成内容如下:第一,在科学布置动力系统基础上完成纯电动中巴车身结构的初步设计。首先根据某企业提供的一款7米燃油中巴二维图纸建立参考车型,将其基本性能分析结果作为确定本课题研究车型性能目标水平的参考数据;然后针对纯电动客车动力系统布置灵活的特点,借鉴相关动力电池技术参数并通过公式计算出电池组布置空间及自身质量,初步完成动力总成布置设计;在此基础上完善整车初始线框几何模型,随后基于实际型钢截面库以及客车项目经验建立初始参数有限元模型;最后将初始参数车身结构的基本性能计算结果与目标水平对比分析,以确定本文后续的设计研究方向。第二,针对初始参数车身结构多项性能都不达标,结合一系列面向客车结构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多阶段的性能提升设计,获得各项性能均达到目标水平的全承载纯电动中巴车身结构方案。首先基于杆件内力应力分析方法进行参数改进设计,通过分析高、低应力杆件的内力及应力成分,依照杆件非轴向应力最小化设计准则重新制定杆件布置形式及截面参数方案,在合理地改善车身杆件内力分配同时轻量化效果显著;然后针对客车车身由于功能所需的左右不对称结构对整车承载性能的不利影响,基于左右弯曲刚度匹配方法进行性能互补设计,经过整个流程多步匹配设计而得的车身结构整车弯曲刚度提高较为明显,其他性能也有所改善;初步提出了上下弯曲刚度匹配思想并基于该思想进行上下弯曲刚度的匹配设计,得到了当上下弯曲刚度比值增大到某值后,继续增强上部结构对提高整车弯曲刚度的贡献会降低的结论,通过该阶段的匹配设计获得了一种车身骨架质量降低同时各项性能均达到目标水平的最终全承载纯电动中巴车身结构方案,验证了基于该匹配设计思想实现车身整体性能提高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局部拓扑优化方法补充设计电池舱门加强活动斜撑,促使整车刚度有较大提高,结构更加安全可靠,为以后的工程应用提供备选方案,并且通过将传统布置方案与拓扑优化设计方案的整车性能对比,验证了该方法指导结构设计的优越性;最后采用CAE-CAD模型智能转换程序,将车身梁单元有限元模型智能转换为三维实体几何模型,随后进行杆件偏移、焊缝间距预留以及接头剪切处理等工作,为日后其他的研究应用提供了先期基础。第三,基于以上设计成果提取并建立了一种原创性的7米纯电动中巴车身结构底部平台,旨在以其良好的工装通用性、结构新颖性以及开发科学性实现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并有效解决电动客车轻量化问题的设计目标。首先通过分析单目标拓扑优化对底部平台结构设计的局限性从而确定采用多目标拓扑优化方法,基于非承载车身的车架开发模式进行底部平台的初步开发设计;然后针对强度以及刚度进行结构改进设计,并将其带入全承载车身结构进行性能分析验证以及适应性匹配设计,最终得到了既适用于非承载车身也适用于全承载车身的新型桁架式底部平台。本课题的设计研究紧随技术发展趋势,满足客车市场需求,为科学研发纯电动客车提供了清晰思路与有效手段,所设计产品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关键词】:纯电动中巴 CAE分析 正向设计 内力分析 刚度匹配 拓扑优化 底部平台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3.8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20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12-14
  • 1.2 客车车身结构设计方法及CAE分析技术的应用14-16
  • 1.3 客车车身承载特点及新材料车身发展趋势16-17
  • 1.4 纯电动客车研究现状17-18
  • 1.5 本文主要内容18-20
  • 第2章 参考车型性能分析及本文设计车型性能目标水平确定20-28
  • 2.1 参考车模型的建立20-21
  • 2.2 参考车车身结构性能分析21-26
  • 2.2.1 参考车车身结构强度分析21-23
  • 2.2.2 参考车车身结构刚度分析23-25
  • 2.2.3 参考车车身结构自由模态分析25-26
  • 2.3 本文设计车型各项性能目标水平确定26-27
  • 2.4 本章小结27-28
  • 第3章 基于动力总成合理布置的纯电动中巴车身结构初步设计28-36
  • 3.1 纯电动中巴动力总成布置研究28-29
  • 3.2 车身结构初始参数模型建立29-31
  • 3.2.1 初始线框几何模型建立29-30
  • 3.2.2 初始参数有限元模型建立30-31
  • 3.3 初始参数车身结构性能分析及对比31-35
  • 3.3.1 初始参数车身结构性能分析31-34
  • 3.3.2 性能分析结果统计及对比34-35
  • 3.4 本章小结35-36
  • 第4章 纯电动中巴车身结构初始方案多阶段改进设计36-64
  • 4.1 基于杆件内力应力分析方法的参数改进设计36-41
  • 4.2 基于“左右”弯曲刚度匹配的性能互补设计41-48
  • 4.2.1 分总成匹配设计43-47
  • 4.2.2 车身整体匹配验证47-48
  • 4.3 “上下”弯曲刚度匹配思想的提出及探讨应用48-54
  • 4.3.1 一种上部结构弯曲刚度评价方法的提出48-49
  • 4.3.2“上下”弯曲刚度匹配设计研究49-54
  • 4.4 基于局部拓扑优化方法的电池舱门加强活动斜撑布置研究54-60
  • 4.4.1 局部区域拓扑优化及其结果解读55-58
  • 4.4.2 局部拓扑优化后车身结构性能分析58-59
  • 4.4.3 局部区域拓扑优化设计有效性验证59-60
  • 4.5 三维实体几何模型设计60-62
  • 4.6 本章小结62-64
  • 第5章 车身结构底部平台的提取与适应性研究64-86
  • 5.1 底部结构主体框架的提取65-66
  • 5.2 应用于非承载车身的底部结构拓扑优化设计66-74
  • 5.2.1 底部结构拓扑优化模型准备66-67
  • 5.2.2 静态单目标(单工况)拓扑优化及其结果解读67-69
  • 5.2.3 静态多目标(多工况)拓扑优化及其结果解读69-72
  • 5.2.4 拓扑优化后底部结构强度分析72-74
  • 5.3 应用于非承载车身的底部结构改进设计74-78
  • 5.3.1 针对强度底部结构改进设计74-75
  • 5.3.2 针对刚度底部结构改进设计75-77
  • 5.3.3 底部结构自由模态分析77-78
  • 5.4 应用于全承载车身的底部结构性能分析验证78-81
  • 5.5 应用于全承载车身的底部结构适应性匹配设计81-84
  • 5.6 本章小结84-86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86-88
  • 6.1 全文总结86-87
  • 6.2 工作展望87-88
  • 参考文献88-94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94-96
  • 致谢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平;胡静丽;柳剑玲;;《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教学方法研究[J];学理论;2010年26期

2 张启森;;浅谈汽车车身材料的发展趋势[J];汽车维修与保养;2012年07期

3 黄天泽;陈树年;;汽车车身索隐[J];湖南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4 张毅;向汽车车身用钢轻量化迈进[J];上海钢研;1996年01期

5 雷正保,钟志华;汽车安全车身评定标准发展趋势[J];上海汽车;1997年09期

6 朋希;;钢铁制造商拟开发超轻钢汽车车身[J];现代家电;1997年02期

7 汪卫东,康华平;世界汽车车身开发现状及我们的对策[J];汽车科技;1998年06期

8 鲍晓沾;;现代汽车车身新技术[J];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23期

9 潘林春;超轻钢车身的设计和应用[J];上海汽车;2000年12期

10 江涛;车身实物模型的变迁与车身开发技术的发展[J];上海汽车;200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平;;基于计算机仿真的汽车车身及零部件数字化设计方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2 徐建全;陈铭年;林大同;;汽车车身结构的接头研究进展[A];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提升福建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徐建全;陈铭年;林大同;;汽车车身结构的接头研究进展[A];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提升福建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肖攀;周定陆;;基于台架试验方法的车身疲劳分析[A];“技术创新与核心能力建设”重庆汽车工程学会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郎勇;;车身牵引装置的设计[A];第九届河南省汽车工程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兰凤崇;赖番结;陈吉清;马聪承;;泡沫铝复合板材料高刚度车身结构的基础研究[A];面向未来的汽车与交通——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精选[C];2013年

7 路洪洲;王文军;王智文;郭爱民;路贵民;;基于轻量化的车身用钢及铝合金的竞争分析[A];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黄小平;;浅析车身几种常见的固定顶盖装饰条的结构[A];自主创新、学术交流——第十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张正;;汽车车身装焊夹具的协调性与统一性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10 徐文忠;曾祥群;徐文寿;;一步法涂装、制造玻璃钢车身的研究[A];环保型涂料及涂装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宋凤珠;放弃车身开发就等于放弃汽车[N];中国汽车报;2002年

2 任秀平 译;未来钢质汽车——引领车身结构前沿创新[N];世界金属导报;2012年

3 ;国际钢协:未来钢质车身能减重39%[N];世界金属导报;2013年

4 肖强;怎样衡量汽车品质[N];温州日报;2005年

5 记者 陈永杰;车身越重越安全?[N];北京科技报;2011年

6 张志勤 何立波 高真凤;世界轿车车身高强度钢应用进展[N];中国冶金报;2012年

7 小也;领驭2.0 MFI“走秀”京城[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8 孟岩 林元君;汽车安全的两大误区[N];经理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黄震 王博;心向高处[N];当代汽车报;2006年

10 杜凉;概念车——别具匠心 独具魅力[N];上海科技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迟瑞丰;乘用车概念车身参数化设计、仿真、优化一体化关键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曹友强;基于机敏约束阻尼的车身结构振动噪声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左文杰;简化车身框架结构建模与快速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黄颀;汽车车身部件约束变体建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刘波;知识驱动的车身结构设计方法研究及相关软件开发[D];吉林大学;2007年

6 石琴;基于现代设计理论的车身结构设计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7 周云郊;钢铝混合材料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关键问题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宋凯;汽车车身结构概念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李亦文;车身结构抗撞性问题的简化建模及优化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曹俊;基于确定性定位分析的车身三维偏差模型及求解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启涛;某型防地雷车车身结构优化设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湛璇;基于参数化方法的车身概念正碰模块的正向设计与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良;某乘用车车身声振舒适性分析及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郭贵平;某特种车驾驶室结构设计分析及优化[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姚宾;基于有限元的客车车身结构的振动与疲劳可靠性分析[D];长安大学;2015年

6 陈冬民;车身关键零部件选材方法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7 熊元;新能源汽车全塑车身结构及安全耐撞性能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8 王洪宇;基于多层次优化方法的车身底板结构概念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肖勇;新能源汽车全塑车身设计及制造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10 刘迎林;GMF-NEV全塑车身仪表板及部分车身结构设计与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CAE驱动的纯电动中巴车身结构正向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95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4295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8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