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台湾花布与山东民间彩印花布的艺术特色对比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0 17:21

  本文关键词:台湾花布与山东民间彩印花布的艺术特色对比及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纵观中国历史发展轨迹,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无形的催化我们自身文明的快速进步,同时带来的外来文明也逐渐影响我们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世界。台湾花布与山东彩印花布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艺术形式,汇聚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汗水,是民俗文化和广大群众智慧的结晶。台湾花布和山东民间彩印花布都属于中国民间传统的染织艺术,历史悠久,同根同源,从两种花布的对比中不难看出其纹样构成、图案寓意、图案色彩等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又因为两者的起源、地域环境、发展过程等差异性,使台湾花布和山东民间彩印花布在形态上呈现出不同的区域性文化特点和艺术特色,而就现在的发展状况而言,两者的发展现状更是有比较大的差异。本文第一部分首先透过文献回顾法来进行归纳及分析目前所收集的台湾花布和山东民间彩印花布的样本图案、文章、书籍等资料,再配合调查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析整理市场上现有的布料和艺术馆藏有的文化资料,并分类、分时间段的整理分析,总结出现当代两种花布的艺术价值和目前研究现状及课题研究意义。之后文章的第二部分开始对台湾花布和山东民间彩印花布的各自的地域性、历史沿革、文化背景、印染技术发展起源、各自形成与发展等因素进行概述,得出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同源艺术形式的发展会产生各自地方特色,是离不开各自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的总结。第三部分文章综合运用历史法、数量研究法、观察法以及个案研究等方式,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出台湾花布和山东彩印花布的艺术特点区别。这些特点包括台湾花布与山东民间彩印花布的印染工具特色、制作方式特色、所受文化等历史原因影响下各自图案的代表性色彩或常用色系特点、纹样题材、造型、图案寓意、表现手法等特点及其艺术文化内涵等多方面的异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让更多的人能从历史发展轨迹和时代地域等多方面的了解这两门传统的印染艺术之间各自的艺术表达方式的不同与共性之处。在分析解读两者艺术特色的变化同时也是在映射它们各自从起源到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中国农民百姓的生活状态及其各自时代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过程,两种艺术形式在各自领域不断变化,各自绽放。随后文章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在复杂背景下两种花布的发展现状和应用情况。台湾花布从手工至滚筒印花半手工形式,再至网版印花机械化形式,发展迅速,曾风靡一时,但因时代发展被淘汰,在现代生活的今天,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文化产业得到重视,台湾花布开始作为传统文化代表意象,重登历史舞台,现在在市场上应用面非常广,已经广泛辐射至装置艺术、绘画艺术、商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高校教育研究、文创独立品牌等多个领域,台湾花布带着人们对传统文化情感眷恋又重返了人们的生活;而山东彩印花布却还局限在手工艺术品的范围,知道和了解山东彩印花布的人并不多了,特别是新一代的年轻人,而在继续坚持这门手工艺术传承工作的也是屈指可数的几位老一辈工艺大师,但是要做好传承与发展,必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才能让山东民间彩印花布散发出经久不衰的文化与艺术魅力。相较之下,山东民间彩印花布未来传承与发展情况堪忧。最后,文章第五部分综合上一章对台湾花布和山东民间彩印花布的应用现状分析,发现可以汲取台湾花布发展的先进应用模式,可为山东彩印花布发展打开新的思路。因此总结分析后分别从山东民间彩印花布的工艺技术、图案纹样、使用功能、纹样色彩四个方面对山东彩印花布提出了可借鉴和改进之处,并对山东彩印花布之后发展的总体方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通过本文分析比较两种花布的艺术特点及其现代发展的优劣势,并总结对纹样色彩、造型特点及其表现形式等艺术内容的再创作方式,希望能彼此借鉴和相互学习,让各自纹样都更有时代性,能在不断分析总结中寻找出传统纹样再设计与再应用的途径与方法,使之能随着社会大众的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变化,跟上时代脚步,达到能生生不息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目的。如何更好的将台湾花布和山东民间彩印花布这两种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巧妙融合,又不破坏其传统的文化精髓和各自艺术特点,并应用到当今这个发展迅速、时尚个性的生活当中,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进行再设计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同时,文章望能借鉴台湾花布快速发展的创新应用方式,为山东民间彩印花布的未来发展提供可行性思路,帮助其能快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在风云变幻的市场始终能有一席之地。最后希望本文能为今后花布的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一些创作灵感。
【关键词】:台湾花布 山东民间彩印花布 艺术特色 对比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52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课题研究背景10-11
  • 1.2 课题研究意义与目的11-12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4
  • 1.4 课题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14-16
  • 第2章 台湾花布与山东民间彩印花布概述16-24
  • 2.1 台湾花布概述16-20
  • 2.1.1 台湾地区地理位置16-17
  • 2.1.2 台湾花布的历史发展沿革17-20
  • 2.2 山东民间彩印花布概述20-22
  • 2.2.1 山东省地理位置20-21
  • 2.2.2 山东民间彩印花布的历史发展沿革21-22
  • 2.3 小结22-24
  • 第3章 台湾花布与山东民间彩印花布的艺术特色对比分析24-40
  • 3.1 制作工艺对比分析24-28
  • 3.1.1 台湾花布的制作工艺24-25
  • 3.1.2 山东民间彩印花布的制作工艺25-28
  • 3.2 色彩特色对比分析28-30
  • 3.2.1 台湾花布是色彩特点28-29
  • 3.2.2 山东民间彩印花布的色彩特点29-30
  • 3.3 纹样特色对比分析30-38
  • 3.3.1 纹样运用特色对比31-34
  • 3.3.2 纹样构图特色对比34-35
  • 3.3.3 纹样表现手法对比35-38
  • 3.3.4 艺术内涵特色对比38
  • 3.4 小结38-40
  • 第4章 台湾花布与山东民间彩印花布的应用40-50
  • 4.1 台湾花布的应用现状40-47
  • 4.1.1 台湾花布在艺术领域的应用40-42
  • 4.1.2 台湾花布在现代视觉设计上的应用42-44
  • 4.1.3 台湾花布在现代商品设计上的应用分析44-45
  • 4.1.4 台湾花布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45-46
  • 4.1.5 台湾花布文化创意品牌的创立46-47
  • 4.2 山东民间彩印花布的发展及应用现状47-49
  • 4.3 小结49-50
  • 第5章 台湾花布的发展应用对山东民间彩印花布发展的启示50-58
  • 5.1 台湾花布在技术上的革新对山东民间彩印花布发展启示50-55
  • 5.1.1 对制作工艺进行现代化改进50-51
  • 5.1.2 加强彩印花布图案设计51-52
  • 5.1.3 增加彩印花布的使用功能52-55
  • 5.1.4 注重色彩的多变与丰富55
  • 5.2 山东民间彩印花布的未来发展之路55-57
  • 5.2.1 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教育相结合55-56
  • 5.2.2 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56-57
  • 5.3 小结57-58
  • 结论58-60
  • 后记60-62
  • 致谢62-64
  • 参考文献64-66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占平 ,王秋君 ,王世杰 ,陈玉玺 ,苏春生;胡正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J];山西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2 平德顺;浅谈《悔恨》的艺术特色[J];劳动保护;1983年07期

3 石声;《玉兰之舞》的艺术特色和突破[J];舞蹈;1995年06期

4 高玉;论“神示苍生三部曲”的艺术特色[J];当代文坛;1999年03期

5 樊矫;论李贺《马诗二十三首》的艺术特色[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6 柴志英;重复的魅力 军旅抒情歌曲《再见吧!妈妈》的艺术特色[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欧阳光宗;论欧阳修小品杂记的艺术特色[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8 刘学明,范义臣;试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艺术特色[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何志钧,刘建华;穿行在现实与幻象之间——略论马海春小说的艺术特色[J];理论与创作;2003年03期

10 张绍诚;管窥蠡测知风骨 法度俨然教后生——试谈刘东父先生诗中律联的艺术特色[J];文史杂志;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华;王修文;;浅谈《夜走灵官峡》的艺术特色[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2 韩健;;浅谈李十三剧作的艺术特色[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

本文编号:4663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4663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0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