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北京旧城历史环境中建筑形式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8 05:31

  本文关键词:北京旧城历史环境中建筑形式设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历史环境 建筑形式 设计研究 北京旧城


【摘要】: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大量的历史遗留,我们在经历了初期大拆大建的特殊时期之后,逐渐意识到这种历史遗留在很大程度上记录了城市的发展过程,也是我们对于城市发展研究的最生动的样本。但是城市的扩展必不可少,城市的更新也不可避免,因此就会有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何最大程度的保存我们有价值的历史遗留;如何在更新历史环境中的城市肌理,提升和延续城市的价值;如何解决老旧城区与当代生活之间的矛盾;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从上个世纪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进入新世纪,我国城市建设也逐步摆脱了“大拆大建”的思想,开始了新思路的探索和研究,如何在保留历史现状和价值的同时将新建筑植入到历史环境之中,融入新鲜的血液,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初衷。北京作为我国近几百年行政中心,是我国历史建筑遗留最多的地区之一,在近几十年的现代化建设中,所面对的问题也是最为复杂和特殊的。北京的城市规划是以皇城为中心,呈辐射状开发,这也就使得历史建筑多聚集在城市的中心区域;同时,随着现代化生活的进行,人们的需求也呈现了多样化,跟古人的生活模式产生很大的差别,因此需要更多的建筑类型和形式,这也就导致了现代化的城市发展和历史环境的延续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也正是现有研究缺失的地方,并没有针对某一地区做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总结出更加适宜的设计手法和策略。本论文以北京旧城为主要解决问题的对象,针对其目前所面对的问题和困难,结合现有历史环境中建筑设计手法的研究成果,提出解决的建议和方案,分为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研究过程进行论述:首先对国内历史环境中的建筑设计的演进脉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影响历史环境中的建筑形式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加以分析和研究,对典型案例的处理手法进行了比较总结,得出一定的设计手法和处理手段;在此基础上,针对北京旧城特定的历史环境进行分析和归纳,研究历史环境中新建建筑形式的类型以及不同政策影响下的设计手法,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最后,运用所总结的设计策略对鼓西地块北中轴艺术馆进行建筑设计,进一步完善设计策略,总结设计手法。
【关键词】:历史环境 建筑形式 设计研究 北京旧城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14;TU20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第1章:绪论11-27
  • 1.1 研究背景11-15
  • 1.1.1 课题的提出11-12
  • 1.1.2 课题的研究背景12-15
  • 1.2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15-18
  • 1.2.1 研究范围界定15-16
  • 1.2.2 历史环境相关概念16-17
  • 1.2.3 建筑形式相关概念17-18
  • 1.3 既往研究概况综述18-21
  • 1.3.1 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视角下的相关研究18-19
  • 1.3.2 城市关系视角下的相关研究19-20
  • 1.3.3 建筑理论视角下的相关研究20-21
  •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21-23
  • 1.4.1 研究内容21-22
  • 1.4.2 研究意义22
  • 1.4.3 本课题特色及创新点22-23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23-25
  • 1.5.1 研究方法23-24
  •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4-25
  • 1.5.3 研究框架25
  • 1.6 本章小结25-27
  • 第2章:国内历史环境中建筑形式设计演进脉络27-49
  • 2.1 建筑形式设计相关理论基础27-31
  • 2.1.1 多元向一元转变的建筑思潮27-28
  • 2.1.2 一元向多元重构与整合的建筑思潮28-31
  • 2.2 国内近现代历史环境中建筑形式设计发展概述31-37
  • 2.2.1 近代西方建筑文化入侵时期(1840年至1949年)31
  • 2.2.2 自律发展时期(1949年至1978年)31-32
  • 2.2.3 开放发展时期(1979年至1999年)32-34
  • 2.2.4 多元共存时期(2000年至今)34-36
  • 2.2.5 小结36-37
  • 2.3 北京地区清末以来历史环境发展概述37-45
  • 2.3.1 北京地区清末以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概述37-40
  • 2.3.2 北京地区清末以来建筑形式的发展概述40-45
  • 2.4 北京地区历史环境中建筑形式设计问题总结与思考45-47
  • 2.4.1 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文脉的破坏45-46
  • 2.4.2 建筑形式的无序化发展46-47
  • 2.4.3 历史环境中建筑边界的模糊性47
  • 2.4.4 社会公众参与薄弱化47
  • 2.5 本章小结47-49
  • 第3章:北京旧城历史环境中建筑形式设计原则49-71
  • 3.1 主要影响因素49-56
  • 3.1.1 国家政策机制50-51
  • 3.1.2 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文脉51-52
  • 3.1.3 新建筑所处位置52-53
  • 3.1.4 建筑功能要素53-54
  • 3.1.5 建筑技术和材料的更新54-55
  • 3.1.6 影响要素总结55-56
  • 3.2 宏观层面—历史环境与建筑形体相协调的设计原则56-61
  • 3.2.1 城市空间结构影响下的建筑形体表达56-58
  • 3.2.2 城市历史文脉影响下的建筑形体表达58-60
  • 3.2.3 建筑所处位置影响下的建筑形体表达60-61
  • 3.3 中观层面—历史环境与建筑边界相融合的设计原则61-67
  • 3.3.1 历史环境引导建筑边界共构62-65
  • 3.3.2 建筑边界重塑历史环境价值65-67
  • 3.4 微观层面—历史环境与建筑形式表皮对话的设计原则67-69
  • 3.4.1 历史环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68
  • 3.4.2 建筑形式表皮设计原则68-69
  • 3.5 本章小结69-71
  • 第4章:北京旧城历史环境中建筑形式设计策略71-131
  • 4.1 宏观层面—与历史环境相协调的建筑形体设计策略71-98
  • 4.1.1 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性72-82
  • 4.1.2 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82-93
  • 4.1.3 所处位置的特殊性93-98
  • 4.2 中观层面—与历史环境融合的建筑边界设计策略98-119
  • 4.2.1 与历史环境相协调98-108
  • 4.2.2 与历史环境相对比108-119
  • 4.2.3 协调与对比共存119
  • 4.3 微观层面—与历史环境对话的建筑形式表皮设计策略119-128
  • 4.3.1 历史环境的转译120-124
  • 4.3.2 新思路的探索124-128
  • 4.4 本章小结128-131
  • 第5章:当代中国历史环境下建筑形式设计拓展分析131-137
  • 5.1 对当代中国建筑形式设计思考131
  • 5.2 当代中国历史环境中建筑形式设计的现状与问题131-134
  • 5.2.1 历史环境文脉的模糊和丧失132
  • 5.2.2 城市空间肌理的异化和边缘地带的忽视132-133
  • 5.2.3 建筑形体的自我表现和表皮的非理性表达133
  • 5.2.4 政策执行的断层和社会公众话语权的弱化133-134
  • 5.3 对当代中国历史环境中建筑形式设计的启示和思考134-136
  • 5.3.1 重视城市空间与历史环境的重塑134
  • 5.3.2 关注历史环境中建筑形式设计的中间领域134-135
  • 5.3.3 挖掘原有建筑的核心元素135
  • 5.3.4 顺应时代发展理念135-136
  • 5.4 本章小结136-137
  • 第6章 北京旧城历史环境中建筑形式设计项目应用分析137-149
  • 6.1 项目概况137-138
  • 6.1.1 区位概况137-138
  • 6.1.2 现状概况138
  • 6.2 设计依据138-140
  • 6.2.1 政策引导138-139
  • 6.2.2 设计目标和框架139-140
  • 6.3 项目分析140-142
  • 6.3.1 历史沿革140-141
  • 6.3.2 周边环境分析141-142
  • 6.4 项目构思142-148
  • 6.4.1 建筑与城市历史环境的整体关系142-144
  • 6.4.2 建筑街道界面的关系144-146
  • 6.4.3 建筑单体细部设计146-148
  • 6.4.4 建筑效果图148
  • 6.5 本章小结148-149
  • 结论149-151
  • 参考文献151-157
  • 附录157-169
  • 图表索引169-175
  • 图片索引169-173
  • 表格索引173-17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175-177
  • 致谢1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慧;;以两座寺庙为例浅谈历史环境下的重建与新建[J];城市建筑;2013年02期

2 张松;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3 宋言奇;历史环境与生态环境的一体化设计[J];城乡建设;2003年10期

4 王家倩;适应与超越——历史环境中的新旧建筑整合[J];四川建筑;2004年01期

5 宋言奇;城市历史环境整合的分析方法[J];规划师;2004年03期

6 胡秀梅,宣建华;传统思想和习俗在历史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以日本为例[J];规划师;2005年03期

7 戴俭;王升;傅岳峰;;浅论历史环境保护更新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城市建筑;2006年12期

8 张松;;历史环境与文化生态的关系研究[J];城市建筑;2009年06期

9 汪丽君;;历史环境的人文解析与再生研究——基于建筑类型学理论的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早川和男;对古城市保护问题的认识[J];城市规划;198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建琳;;桂林古城历史环境构成与保护之初探[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焦怡雪;;日本历史环境保护中的民间团体[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3 孙全文;;历史主义抑现代主义——论历史环境中的现代建筑[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4 吕舟;;历史环境的保护问题[A];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C];1999年

5 任洁;;浅析云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与实施方法[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姚安;;天坛的历史环境保护[A];面向2049年北京的文物保护及其现代化管理学术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海涛(作者系中央党校教授);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与历史环境[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6年

2 水天中;历史环境与艺术的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吴克敬 肖持刚;反思篇:昔日的短视与启示[N];西安日报;2005年

4 储学文 郭燕;要保护真实的历史环境[N];中国建设报;2006年

5 白琰;历史·现场·环境·纪念[N];中国文物报;2012年

6 赵中枢 曲长虹 李兆汝;城市规划要尊重历史环境[N];中国建设报;2006年

7 张松;古镇之“古”应该如何界定[N];解放日报;2008年

8 记者 张立行;名人故居警惕“保护性破坏”[N];文汇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苏夏;美国历史环境“事前保护”理念与实践探析[D];天津大学;2014年

2 宋言奇;论城市历史环境的保护设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李宏利;城市更新中历史环境的管治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潇;从“关系”和“态度”认识历史环境中的新建筑发展脉络[D];郑州大学;2016年

2 刘腾潇;90年代后西安曲江片区历史环境中的城市景观类型与演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3 徐崭青;历史环境中新建博物馆建筑造型设计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4 张超;北京旧城历史环境中建筑形式设计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5 吝元杰;历史环境再生之时空叙事的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覃小燕;城市历史环境中新建筑的设计原则与手法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王家倩;历史环境中的新旧建筑结合[D];重庆大学;2002年

8 李妍;安阳老城区历史环境调查与分析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9 李慧敏;历史环境中的新建筑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孙Zs;“建筑空缺”弥补——也谈历史环境新建筑创作[D];清华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6929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6929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3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