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20:36

  本文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 艺术 审美对象 审美客体


【摘要】:本文以英国社会学家费瑟斯通和德国后现代哲学家韦尔施两人谈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作为理论资源。在费瑟斯通那里,他从波德莱尔、鲍德里亚、詹姆斯等后现代理论家那里看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现代性、后现代性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一关系表现为日常生活、消费与审美的联姻。日常生活、消费与审美联姻,毫无疑问给人们的审美活动、艺术观念、生活方式等方方面带来了或轻或重的影响。表现尤为突出的是艺术领域向日常生活领域的全面进军,使得日常生活里处处充斥着美的元素。而在韦尔施那里,他从后现代这一时代背景出发,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进行反思,将他的一本美学著作命名为《重构美学》,该书的英文名为Undoing Aesthetics,其中Undoing有拆解、取消的意思,但该书的主题并非是说要拆解、取消美学,恰恰相反,他的观点很明确,核心是传统中美学与艺术的关系暧昧不明,而现在,这门学科应当重建,重新恢复到它的哲学本质上来。因此,文章以这两位西方学者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相关问题的论述谈起,理解这一问题的实质,看到这一问题在现实中对我们的影响,重新看待这一问题。从学界已经展开的研究来看,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指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从家居装饰、各类工业产品到城市设计等的审美化建设,这方面可称之为审美客体领域的审美化;其二,指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非工作状态的活动,诸如旅游、游戏、品茶等休闲娱乐活动,这方面可称之为审美主体生活状态的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中呈现出来的这两个方面,表面上看起来这一审美化现象已经实现了,但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却不以为然。人们的日常生活处处充满了烦恼、甚至是对人们所生活的这个环境感到厌烦。实际上,在处处为美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逐渐处于审美疲劳状态。这一切正如韦尔施所说的当我们的生活到处都出现美的时候,万事万物皆为美时,内部却隐藏着极大的危险,我们的生活被过度的审美化,连续不断的激动导致冷漠,给人们的感官带来了麻木,出现审美疲劳。在单调、重复的日常生活中,与人们打交道的也无非是那些熟悉的人和事物。基于这样的事实,“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一个人置身其中,每天都在体验生活中出现的新奇事物或者在熟悉的环境中度过。那么,“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否就实现了呢?在本文看来,这一审美化并未真正实现,呈现出来的日常生活状态,恰恰是一种非审美状态。其原因在于,人们把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的事物作为审美对象来看待,混淆了审美对象和审美客体这一组概念,从而使得我们的审美际遇在相对减少,同时,忽略了审美活动中意义的创造与升华。因此,在伪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中,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问题,寻找一条审美救赎之路成为最迫切的任务。文章从审美这一视角出发,分析消费、审美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日常生活审美化”——伪审美化的原因。最后,立足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寻求解决审美化的救赎之路,即提倡在日常生活中发掘艺术的潜质,而不是一味为现代都市美轮美奂的消费主义论证合理性,同时,通过审美教育,来提升整个人类的审美感知力。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 艺术 审美对象 审美客体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3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绪论9-17
  • 一、课题的研究意义9-10
  • 二、研究现状综述10-14
  • 三、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14-17
  • 第一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相关概念辨析17-31
  • 第一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提出17-19
  • 第二节 “日常生活”与“审美”19-27
  • 第三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27-28
  • 第四节 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28-31
  • 第二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伪审美化”的症结31-37
  • 第一节 学界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多种解释31
  • 第二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伪审美化31-32
  • 第三节 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的区分32-37
  • 第三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中审美、生活与消费的关系37-47
  • 第一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后现代视域下的特征及其表现37-39
  • 第二节 审美与生活的关系39-43
  • 第三节 审美与消费的关系43-47
  • 第四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救赎之路47-53
  • 第一节 对非审美的日常生活状态的反思47-49
  • 第二节 日常生活体验中存在压抑与升华的因素49-50
  • 第三节 实现日常生活体验向审美体验转化50-51
  • 第四节 培养人的生命感受力51-53
  • 结语53-55
  • 参考文献55-58
  • 致谢58-59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弘;;“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争[J];粤海风;2005年04期

2 赵文俊;;“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审美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逄增玉;李跃庭;;理论与实践——“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4期

4 周莲红;;身体在场、精神缺席的视觉盛宴——反思“日常生活审美化”[J];新余高专学报;2006年03期

5 于显凤;;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含义的考察[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6 黄柏刚;;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看“日常生活审美化”[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12期

7 张宇红;;儒家中和思想与日常生活审美化[J];文学教育(上);2009年06期

8 王倩;;从日常生活审美化来反思艺术与生活的界限[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年11期

9 徐凌;;审美的生存本质 生存的审美维度——评“日常生活审美化”[J];大众文艺;2010年05期

10 解中媛;陈倩;;美学之春引领生活之夏——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实现[J];科技风;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陆扬;;文艺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2 李春青;;“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理论的新课题[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4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飞龙;;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身体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6 马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生存姿态研究——简论《宋:诗一百首》中的生命智慧[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宋晓杰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胜 杨光;“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边界”问题[N];光明日报;2006年

2 杨光;文艺学、美学新焦点:日常生活审美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陶东风;也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周宪;审美是日常的[N];光明日报;2007年

5 童庆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彭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迷误[N];光明日报;2008年

7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张天曦;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代审美新景观[N];山西日报;2004年

8 杨厚均;知识分子使命与责任的回归[N];文艺报;2006年

9 张晶;“日常生活审美化”呼唤学理建构[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徐清泉;关注“日常生活审美化”新规律[N];文汇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娟;“日常生活审美化”再审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方帅;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休闲文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赵海星;日常—张恩利绘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吴勤;“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5 陈军;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探研[D];新疆大学;2008年

6 梁书;网络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华章;“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审美变异[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亮;消费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辨析与现象反思[D];山东大学;2009年

10 王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及相关文艺学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872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7872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8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