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李渔《闲情偶寄》的美学思想解读

发布时间:2016-10-18 05:53

  本文关键词:李渔《闲情偶寄》生活美学思想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四川师范大学》 2010年

李渔《闲情偶寄》的美学思想解读

赵鸽  

【摘要】: 李渔是我国明清时期著名的戏剧理论家、文学家、美学思想家,《闲情偶寄》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该书是一部涉及艺术、生活诸多方面的中国古代社会百科全书性质的美学著作。 明清时期站在封建历史的尽端,是一个美学思想集大成的时期,充满了自我解放的个性色彩。《闲情偶寄》一书带有对李渔艺术实践的总结性质,书中充满了“自我”的觉醒意识,提倡一种闲情适意的审美生活方式,并且暗合明清时期的审美思潮。本文试图以《闲情偶寄》成书的生活时代及当时的美学思潮为背景,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再加以文本的细读,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角度,来把握和分析《闲情偶寄》美学思想及其对前人的继承和对后世的影响。 前言部分对《闲情偶寄》的美学思想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梳理,肯定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同时指出,学术现状是前人对李渔美学思想的研究还缺乏完整、系统的阐释。笔者认为,只有全面把握了李渔思想中最重要的戏剧美学及园林美学这两方面,并把二者放到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潮中去审视,才能全面地把握李渔的美学思想,也能更好地揭示其价值和意义。除前言和结语外,正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章着重阐述李渔及其《闲情偶寄》与明清美学思潮的关系,通过对李渔生平及《闲情偶寄》美学思想的把握,考察其与明清美学思潮的关系,总结出李渔美学思想受到了其生活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极大的影响。第二章则探讨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戏剧和导演美学思想,这是《闲情偶寄》美学思想中最有艺术价值和美学意味的一部分。李渔的戏剧美学思想有对前人的继承,更多的是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下来的朴素的艺术理论,符合戏剧和导演思想的美学规律。第三章探讨李渔的园林居室美学思想,这是李渔通过几次造园艺术实践而得来的重要的美学思想,着重表达了其园林居室美学思想的品格和精神,阐释了李渔追求自我、创新自适、崇尚自然的美学理想。 本文在最后结语中总结了李渔《闲情偶寄》美学思想的价值及其现代意义,指出其中富有个性色彩的美学观点和丰富的艺术实践可为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研究提供宝贵的理论资源,而且李渔美学思想中流露出的“闲情适意”的美学态度对我们当下更好地构建美学体系,审美化地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指出李渔思想中包含封建糟粕的局限性,提出对于李渔美学思想应该加以批判的继承。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7.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前言8-13
  • 一、《闲情偶寄》美学思想研究现状8-11
  • 二、研究目的和价值11-13
  • 第一章 李渔生平及其《闲情偶寄》与明清美学思潮的关系13-21
  • 第一节 李渔生平及其《闲情偶寄》13-16
  • 第二节 李渔美学思想与明清美学思潮的关系16-21
  • 第二章 李渔戏剧美学思想21-37
  • 第一节 李渔戏剧美学思想的结构论22-29
  • 一、“立主脑”的“造物”之功与“减头绪”的合情合理23-25
  • 二、“脱窠臼”的创新性与“戒荒唐”的情理性25-27
  • 三、李渔戏剧结构理论的审美内涵与价值27-29
  • 第二节 李渔戏剧美学思想的导演论29-37
  • 一、对剧本的选择和修改,,导演艺术是二度创作的艺术29-32
  • 二、对演员和道具的要求,导演艺术是组织舞台行动的综合艺术32-37
  • 第三章 李渔园林居室美学思想37-46
  • 一、李渔园林居室美学思想的审美要求37-42
  • 二、李渔园林居室美学思想的美学精神42-46
  • 结语:《闲情偶寄》美学思想的价值及其现代意义46-48
  • 参考文献48-50
  • 后记50-51
  • 研究生在校期间成果51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婷婷;李渔戏剧创作理论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玮;明清戏曲美学论纲[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2 屈啸宇;;神引情节与便面窗——浅议李渔戏剧理论中的戏剧叙事观念[J];大舞台;2009年02期

    3 魏中林,谢遂联;20世纪的李渔戏曲理论研究[J];江海学刊;2001年04期

    4 张彩霞;;李渔《闲情偶寄》园林美学与戏曲理论的关系[J];九江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赵勤,邓少海;一切从“自我需要”出发——浅析《闲情偶寄》以人为本的生活美学思维[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6 钱晓田;简评李渔“生活美学”观[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张智艳;;诗意地栖居——李渔《闲情偶寄》中的家居设计思想[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 孙永;王爱君;;美学视域中的李渔戏剧结构论[J];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9 沈新林;;李渔园林美学思想探微[J];艺术百家;2007年02期

    10 薛富兴;;元明清美学主潮[J];中州学刊;2006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钱水悦;李渔《闲情偶寄》生活美学思想初探[D];浙江大学;2008年

    2 张乾坤;李渔与明清时期环境审美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孙兴香;李渔世俗美学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光福;赵瑜;;聊斋诗意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2 刘艳玲;;娇娜:栖居在精神家园里的一只美狐[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3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4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5 钟文华;;论审丑意识在钟馗形象中的体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6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7 周良发;;梁漱溟与钱穆的文化观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8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陈祥明;;注重形式美与提高鉴赏力——中国绘画鉴赏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蒲应秋;;明清时期女子缠足风行现象窥探[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孟庆阳;;唐前奏议文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黄鸿仪;;论中国画的“内美”[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马正平;;“美”字“六书”与“本义”研究述评[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谢兴伟;;韩拙《山水纯全集》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理”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朱存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形态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任光宣;;儒家思想的遥远回声——果戈理的《与友人书简选》与孔孟思想[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郭滨妍;;浅析赵孟俯的“复古”思想[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唐珣;柳与园林造景[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高明宇;高卉民先生写意画之写与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颖;谈水彩画的装饰性语言[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吴晓秋;双城皮影艺术的审美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谢君;;李渔戏曲结构布局理论与其小说创作[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宁俊红;刘士义;;李渔“重机趣”说与古典戏曲“本色”的探求[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彭静;;丁耀亢的戏剧创作理论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宁俊红;孟丽霞;;李渔“立主脑”说与古典戏曲理论观念的变革[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5 陈多;试谈李笠翁的写剧理论[J];剧本;1957年09期

    6 李方黎;;浅谈李渔戏剧创作理论的特点[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09期

    7 冈晴夫,季林根,郁刊,敏浩;明清戏曲界中的李渔之特异性[J];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03期

    8 杜书瀛;李渔的戏剧美学引言[J];淄博师专学报;199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源;李渔的整体戏剧观念及其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赵海霞;李渔文化活动及观念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美灵;李渔生活美学思想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朱海迪;李渔《闲情偶寄》的环境美学思想管窥[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3 王瑛琦;从《闲情偶寄》看李渔的女性观[D];辽宁大学;2011年

    4 冯丽萍;商业视域下的李渔戏曲理论与创作[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5 杜文平;从《闲情偶寄》看李渔的自我矛盾性[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6 谢新军;李渔戏曲的结构意识及其创作[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梅;李渔话本小说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8 马倩茹;论李渔的戏曲语言世俗化理论[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兴;论休闲美学的审美视角[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刘广新;胡友峰;;从理论美学到生活美学[J];东岳论丛;2007年02期

    3 薛世平;李渔《闲情偶寄》的科学普及价值[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 龚德慧;李渔《闲情偶寄》中的居室设计思想[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钟筱涵;论李渔的自适人生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陈宏平,刘铁芳;论生活的价值[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黄艺农;中国古园林审美特征[J];湖湘论坛;1998年06期

    8 朱雷;;有关李渔“便面窗”的分析——借助于媒介的思想看空间的转换[J];华中建筑;2006年10期

    9 程相占;;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赵勤,邓少海;一切从“自我需要”出发——浅析《闲情偶寄》以人为本的生活美学思维[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军;李渔小说创作同戏剧创作的关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2 杜书嬴;《李渔的仪容美学》序说[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3 ;李渔小说创作论[J];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05期

    4 柴国珍;简论李渔《闲情偶寄》中关于戏剧的教育功用[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5 徐保卫;论李渔文学艺术创作的技术主义倾向[J];艺术百家;1999年03期

    6 黄果泉;李渔家庭戏班综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王正兵;李渔小说通俗论[J];文史杂志;2002年05期

    8 王晓春;论戏剧对李渔小说叙事形态的影响[J];学术交流;2003年10期

    9 杜书瀛;李渔生平思想概观[J];文史哲;1983年06期

    10 张成全;;笠翁本草与情海郎中——论李渔创作的医学品格[J];明清小说研究;1992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继华;;宜:李渔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冈晴夫;;李渔与平贺源内——日中“戏作(Gesaku)”之比较[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岳毅平;;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探析[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4 蔡钟翔;;金圣叹的小说结构理论[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王尤东;;作文教学的灵魂—创新[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徐大军;;谈昆剧《张协状元》的戏乐精神[A];昆剧《张协状元》评论集[C];2003年

    7 孙玫;;“三突出”与“立主脑”——透视京剧“样板戏”中的传统审美意识[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8 张晓东;;谈谈作文的中心思想[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熊文钦;石麟;;从“水浒戏”到《水浒传》看李逵形象的发展[A];水浒争鸣(第一辑)[C];1982年

    10 阚红卫;;长期毒性实验血液学、血液生化学检测结果浅析[A];药物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专题负责人培训班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叶辉 严红枫;[N];光明日报;2011年

    2 陈一平;[N];浙江日报;2011年

    3 夏烈 郭梅;[N];中国邮政报;2004年

    4 兰溪市委常委 宣传部长 刘成芝;[N];金华日报;2011年

    5 黄强;[N];南京日报;2008年

    6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 钟明奇;[N];光明日报;2010年

    7 记者 苏娅;[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8 楼含松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教授;[N];南方周末;2010年

    9 徐保卫;[N];北京日报;2004年

    10 金启;[N];保健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红娟;李渔生活美趣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3 赵海霞;李渔文化活动及观念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郑雷;李渔年谱考叙·初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5 蔡东民;李渔戏曲编剧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3年

    6 骆兵;李渔的通俗文学理论与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朱源;李渔与德莱顿戏剧理论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9 季翠霞;阮大铖传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姚旭峰;明清江南园林演剧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美灵;李渔生活美学思想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叶俊士;李渔饮食思想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

    3 王晓俊;李渔生活美学初探[D];中南大学;2012年

    4 陈蓉;李渔剧作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1年

    5 杜文平;从《闲情偶寄》看李渔的自我矛盾性[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6 佟欣;李渔同性恋作品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7 安平;成熟到奢侈 精致到唯美——李渔文化人格略论[D];吉林大学;2004年

    8 朱海迪;李渔《闲情偶寄》的环境美学思想管窥[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9 郭一儒;日常生活视野中的李渔美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10 赵鸽;李渔《闲情偶寄》的美学思想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李渔《闲情偶寄》生活美学思想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41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41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5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