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美学

发布时间:2017-03-24 22:05

  本文关键词: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美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北美最负盛名的代表,詹姆逊坚信在西方思想领域经历激烈动荡之时,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概念仍具有重要意义。他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分析文学文化现象。全文第一章着力建构黑格尔式马克思主义阐释学框架,第二、三章分析在马克思主义阐释学框架中的文学批评阐释和文化阐释,第四章尝试探讨詹姆逊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美学的意义与局限性,并提出适合当代中国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 第一章:在詹姆逊批评理论中贯穿始终的重要概念是总体性及其相关概念,萨特对詹姆逊的哲学影响,是其在《辩证理性批判》中提出的总体性概念和总体化方法。萨特认为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作出了唯一合理的解释,要考察历史进程,必须以历史一元论为主导,让对象自身支配着历史研究的方法,以便展现历史的总体化运动。同时建立起包括社会和历史在内的,以具体经验为基础的总体化理论。辩证法就是辩证理性,辩证理性是一种总体化,它由处于创造了作为整体的历史,并处于这个整体的历史之内的人来揭示,这种历史过程对人是可知的,因而总体化就是实践,这种实践不是个别活动的机械总和,但全部实践又总体地反映在个别活动之中。萨特的总体化辩证法是以个人为主体,用人的自我意识取代客观的物质现实,它以精神分析学为基础,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原则,以现象学方法为工具,来阐释和描绘人的自我意识和人的存在状态即人本身的一种辩证法。萨特的历史观是对总体和总体化的描述,因此他的历史辩证法也就是总体辩证法。在詹姆逊看来,总体化的真实意义在于它把历史看作一个整体,而非一个静止的存在,总体化方法对詹姆逊的重大意义在于这种方法对他的后现代主义批判和全球化理论的启示。詹姆逊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围绕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他把形式和概念看作是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而内容对作品的规定,即是形式的基本辩证法则。 第二章:元评论是詹姆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概括,作为文本的解密过程,元评论把文学理论限制在文本之内,同时把外在的社会现实转化为眼前的文本形式,这种文本性可以把分析对象化约成文本的语义,句法成分,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而不必把它们和客观现实相连,免受传统之见的误导。对于俄国形式主义,詹姆逊认为其陷入了语言的牢笼。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等于艺术手法本身,而艺术手法的基本作用是陌生化。詹姆逊指出陌生化概念中体现的历史只是一个静态观念,并不显示真正的历史变化。结构主义过分注重文本的共时层,忽略了文本的历时性,即文本的历史性,社会性,而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来说,后者才是一切文学赖以存在的根本。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是詹姆逊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核心。在詹姆逊看来,意识形态固存于文学艺术的结构之中,政治意识形态是潜在的制约文本的无意识因素,它与文本的显意相反,是一种对抗现实的,被抑制的力量。詹姆逊阐释学的核心是叙事,叙事并非一种文学形式,而是一种不变的结构,一种具有永恒的,普遍意义的认识范畴,并成为人们借以认识世界的抽象坐标。因此,詹姆逊的叙事不仅表现为一种美学的形式,使社会矛盾在美学领域内寻求一种纯形式的解决;而且,叙事也被看成对社会现实矛盾的想象性折射,是人们以审美形式对现实社会中无法排解的矛盾所作的想象性解决。叙事理论要研究的不仅是人们在叙事中所表达的欲望和幻想,更重要的是叙事所暗含的对现实的逃避,即意识形态的遏制,文本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在此遭到压抑。因此,便出现了阐释的问题。詹姆逊的整个批评构想,都可以看作是对弗洛伊德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术语的“符码转换”的实例,其目的是调和个人主体和集体历史的要求。这一事实在詹姆逊的三层次文本分析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詹姆逊提出,要用符码转换的方法首先在文本的局部历史语境中研究文本,或者说它与历史事件的“历时性”关系;其次在文本与那个生产文本并把文本作为工具使其统治合法化的阶级的关系中研究文本,或者说把文本作为传递阶级意识形态的工具同时进行共时和历时的研究;第三,在文本与整个生产方式的关系中研究文本,采取一种考虑更大历史视域的系统的和共时的看法。 第三章: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争论的介入,并非出于偶然,如果说他前期的著述是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确立为最具包容性和综合性的理论框架,把各相迥异,相互排斥的理论和方法融入自己的分析,同时确立以意识形态批判和乌托邦幻想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双重解释学,那么,对后现代文化争论的参与就是这次尝试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即把马克思的思想与后现代立场加以综合,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内部对后现代主义加以概念化,同时参与后现代立场以便重新思考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詹姆逊概括了后现代文化的几个特点,即深度感的消失、历史感的消失、情感的消逝、戏仿的消失与拼凑。空间概念是贯穿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评的一条主线。对于詹姆逊来讲,后现代主义牵涉到时空概念和时空经验的转变。与现代主义空间观相对立,后现代空间意味着距离感的缺乏,它是批判距离,形而上学深度,或者后期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水平的离散。詹姆逊为此提出“认知的测绘”这一术语,以此作为未被理论化的美学。詹姆逊的“认知测绘”概念是林奇的“认知测绘”概念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综合。认知测绘的关注点在于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目标乃是詹姆逊早期的卢卡奇式的叙事理论的进一步延伸。对于卢卡奇和詹姆逊来说,是叙事在种种事件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并将它们放置到一个更加广阔的情境之中,如果离开这个情境,事件就成了不可理解的东西。在詹姆逊那里,测绘的对象不是城市,而是社会结构,是我们所处的历史时刻的全球的社会总体性。 结语:詹姆逊不是像法兰克福学派那样打出重建马克思主义的旗号,而是明确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合理性,以此为他的思想的根本前提,这是难得的,可以说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无第二人。但由于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因此他还不能如实、准确、深入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美学在当代将如何发展自己,这是摆在马克思主义美学面前的迫切问题。在此意义上,刘纲纪所倡导的实践本体论,为当代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美学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詹姆逊 马克思主义 阐释学 美学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3
【目录】:
  • 论文创新之处5-6
  • 摘要6-9
  • Abstract9-14
  • 导论:詹姆逊与马克思主义14-18
  • 第一章 黑格尔式马克思主义阐释学框架的建构18-56
  • 第一节 总体性的继承与批判19-33
  • 一 萨特的总体化辩证法20-25
  • 二 卢卡奇的总体性25-29
  • 三 阿多诺的辩证法29-33
  • 第二节 辩证批评33-42
  • 一 内容的逻辑33-37
  • 二 形式的辩证法37-42
  • 第三节 "永久历史化"42-56
  • 一 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主义43-48
  • 二 历史主义的基石:结构历史主义48-56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语境中的文学批评阐释56-90
  • 第一节 元评论56-69
  • 一 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57-62
  • 二 对结构主义的批判62-66
  • 三 元评论的理论特色66-69
  • 第二节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69-77
  • 一 文本的意识形态素69-73
  • 二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辩证法73-77
  • 第三节 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文学77-90
  • 一 三层次文本分析78-83
  • 二 巴尔扎克作品分析:现实主义和欲望83-86
  • 三 康拉德作品分析:情节建构和意识形态的封闭86-90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语境中的后现代文化阐释90-118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91-100
  • 一 总体性的后现代批判91-94
  • 二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94-97
  • 三 后现代论争的意识形态学97-100
  • 第二节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后现代主义100-109
  • 一 晚期资本主义的分期101-104
  • 二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104-109
  • 第三节 后现代的空间逻辑109-118
  • 一 空间生产的社会性110-112
  • 二 后现代建筑空间分析:鸿运大饭店112-115
  • 三 认知测绘美学115-118
  • 结语 詹姆逊与当代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美学118-126
  • 第一节 詹姆逊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美学的贡献、局限119-123
  • 第二节 当代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美学—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123-126
  • 参考文献126-133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133-134
  • 后记13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刚;评詹姆逊的“元评论”理论[J];当代外国文学;1997年01期

2 陈永国;现代性不是一个概念——詹姆逊论现代性[J];国外理论动态;2002年10期

3 毛崇杰;本文阐释视界与“政治无意识”——杰姆逊的《政治无意识》评析[J];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05期

4 李世涛;;主体消解时代的美学——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美学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刘纲纪;;我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李世涛;;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学——詹姆逊的阐释理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彭富春;刘纲纪与实践本体论的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8 王逢振;全球化和《单一的现代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王逢振;詹姆逊及其学术思想的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10 刘纲纪;;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的发展问题[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1998年00期


  本文关键词: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美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62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662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9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