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郭沫若美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5 22:04

  本文关键词:郭沫若美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郭沫若,作为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在众多学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几十年来,他的文学、史学成就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和评价。与郭沫若的文学、史学研究相比,他的美学思想至今没有被系统地加以发掘、整理和探讨,这不能不说是郭沫若研究的一大缺憾。历史地梳理郭沫若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透彻地分析郭沫若美学思想的形成、特征以及其理论在创作中的体现,准确地把握郭沫若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建树,无论对于全面总结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成就,还是建设21世纪的当代中国美学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文对郭沫若美学思想的讨论,首先着眼于实事求是地解读郭沫若的相关论著,抱着“同情的理解”去寻找郭沫若美学思想中或隐或显的理论线索,条分缕析地把这些线索如实地、明晰地梳理出来,甚至在他表述形式前后不一致的地方还要加以深入的分析解剖,替他“把话说圆”,逐步展现郭沫若美学思想自身的内在逻辑。 本文分“郭沫若研究状况述评、郭沫若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郭沫若的文艺美学思想、历史考古与美学阐释、郭沫若文艺批评综论”五章,旨在对郭沫若的美学思想作较全面的考察和系统的研究。 在“郭沫若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一章。作者从中西方文学、哲学、美学思想等思想文化资源,找到了郭沫若美学的理论经纬和历史定位,发现了统率着他那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理论经纬的一条主线——泛表现主义。郭沫若泛表现主义美学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西方表现主义的深刻影响。但这种影响并未能使表现主义文艺观以一种完整独立的形态进入郭沫若的美学世界,而是通过与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结盟实现的。事实上,郭沫若所汲取的思 想资源,远不止浪漫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世纪末的各种美学思想和文 学潮流也给他的美学思想带来一些新的思想因素,丰富了他美学观的审美构 成。这足以说明郭沫若美学观转益多师的思想来源,以及由此造成的某种程度 的复杂性。但经过郭沫若的熔铸,其美学思想仍自有脉络、自成系统。 就基本见解而言,郭沫若一方面吸收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浪漫 主义的艺术创作方法,强调自我,强调主观,主张自我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艺术 表现;同时对二十世纪初现代主义诸流派也兼收并蓄,但在美学选择上更趋近 于重视心灵表现,崇尚主观创造,强调“动”的精神、敢于与现实抗争的表现 主义流派。另一方面,在自觉地吸取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同时,还不断融汇进 东方的美学思想,比如中国道家美学的“天人合一”观,主张人与宇宙精神的 “道”相融合,实现大美,,无限美的美学追求;儒家美学的“诗教”理论;印 度美学追求“梵我如一”的境界。这些观点经过郭沫若泛表现主义文艺思想的 改造和融合,也在他的文艺观和创作实践中留下了明显的印记。可以说,正是 东西方美学思想和文艺观点的交流和汇合,郭沫若的文艺观和创作在审美特征 上显示出丰富复杂的内涵。 在“郭沫若文艺美学思想”一章,作者认为,以往研究者惯于从浪漫主义 的美学观去定位郭沫若的文艺美学思想,谈起“表现”的文学观,也只把它很 自然的与浪漫主义的“表现”联系起来,却忽略了与表现主义的关系。事实上, 郭沫若的文艺美学思想中杂揉进了诸多复杂的成分,表现主义从根本上影响着 诗人的美学观,以至于浪漫主义本身成为一种名词盅惑,而比较充分的表现主 义文艺思想却占据了他文艺思想的重要位置。这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郭沫若美 学观及其文学创作的泛表现主义性。可以说,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在郭沫若那 里,实际上以“表现”为核心互相交叉渗透并融合,形成一种泛表现主义的文 艺观。它以主观表现为特征,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杂然浑成,难分彼此,达到 了高度的默契与协调,具有了一体化的性质与意义。当然,这种浪漫主义与表 现主义相契相合而形成泛表现主义的情况,不单取决于浪漫主义与表现主义的 某些方面的重合,而且还有中国当时迫切需要“表现”的社会现实和郭沫若蕴 蓄己久的渴望“表现”.的欲望以及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使然。 泛表现主义的美学观体现在郭沫若的文学创作中,便有了以主观表现为主 要特征和倾向的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的色泽杂然浑成的诗歌文本、小说文本、 戏剧文本。学界有对郭沫若的作品风格看作是“浪漫主义”的,也有看作是“表 现主义”的,如果不是一味地用浪漫主义去规范他,而同时注意到他在精神上 与表现派的相通之处,或许更能切近其底蕴,因此,我们既不能用浪漫主义去 定性郭沫若的文学创作,也不能用表现主义去规范它,而将它视为浪漫主义和 表现主义的水乳交融的泛表现主义更符合实际。 郭沫若的泛表现主义具有对内表现心灵,对外担负社会使命的二重性格, 又因它同浪漫主义与中国民族审美观念的结合,因而使它具有了全新的带有中 国特色的表现方式与表现活力,这样,郭沫若就可以借助这种全新的表现精神, 既与世界文学保持了基本一致的步调,又紧紧应和着五四的节奏与旋律,从而 使表现主义与中国的时代主潮取得了共同的方向。
【关键词】:郭沫若 美学思想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B83-092
【目录】:
  • 引言11-14
  • 1 郭沫若研究状况述评14-30
  • 1.1 新中国成立前的郭沫若研究14-20
  • 1.2 新中国成立后的郭沫若研究20-30
  • 2 郭沫若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30-72
  • 2.1 中国古典美学30-37
  • 2.2 西方近现代美学37-72
  • 2.2.1 浪漫主义37-48
  • 2.2.2 康德美学48-52
  • 2.2.3 克罗齐美学52-54
  • 2.2.4 现代生命哲学54-57
  • 2.2.5 表现主义57-64
  • 2.2.6 象征主义64-66
  • 2.2.7 马克思主义美学66-69
  • 2.2.8 其它69-72
  • 3 郭沫若的文艺美学思想72-119
  • 3.1 郭沫若对表现主义的接受及其原因72-79
  • 3.2 郭沫若的泛表现主义文艺观79-93
  • 3.2.1 郭沫若“泛表现主义”文艺观的形成79-82
  • 3.2.2 郭沫若“泛表现主义”文艺观的特点82-93
  • 3.3 郭沫若泛表现主义的文本分析93-114
  • 3.3.1 诗歌文本分析93-101
  • 3.3.2 小说文本分析101-108
  • 3.3.3 戏剧文本分析108-113
  • 3.3.4 文学创作的泛表现主义性质113-114
  • 3.4 郭沫若文艺思想的历史评价114-119
  • 3.4.1 表现主义在郭沫若文艺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14-117
  • 3.4.2 表现主义在郭沫若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117-119
  • 4 历史考古与美学阐释119-140
  • 4.1 青铜时代研究120-127
  • 4.1.1 考古学新方法的引进与融合121-125
  • 4.1.2 从青铜时代到先秦美学史125-127
  • 4.2 先秦美学史研究127-140
  • 4.2.1 主要特征131-134
  • 4.2.2 历史意义134-140
  • 5 郭沫若文艺批评综论140-10
  • 5.1 文艺批评的性质与任务140-143
  • 5.2 文艺批评的标准143-152
  • 5.3 文字训诂、历史考证与艺术批评152-10
  • 5.3.1 文字训诂与艺术批评154-158
  • 5.3.2 历史考古与艺术批评158-10
  • 6 中西美学的文化阐释(存目)10-168
  • 参考书目168-173
  • 后记173-175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2 于永森;论豪放[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逯艳;论“十七年”郭沫若“非政治家”职务写作[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芳;郭沫若与闻一多新诗理论比较[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郭沫若美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78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678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5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