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实践美学: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

发布时间:2017-03-26 04:03

  本文关键词:实践美学: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在我国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产生了四派美学,,这就是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和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客观派美学。李泽厚首次把实践概念引入美学,实践美学脱颖而出。实践美学的主要内容是:美的本质——自然人化说;美——自由的形式;美感——客观社会性和具体形象性:积淀——美感的历史生成。八十年代初随着对《巴黎手稿》的进一步研究,实践美学继续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刘刚纪的实践自由说和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随着对西方二十世纪人文哲学引进的深入,九十年代中期后实践美学各派兴起,主要有生命美学、体验美学、修辞论美学等。 本文认为,建立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实践哲学具有不可替代的先进性,是不可以超越的。实践哲学包括实践本体论,实践认识论和实践辩证法,实践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践美学在自然美,美感的历史发生,美感的社会性等方面有深刻的探索,但是实践美学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比如实践美学就没有很好地突出审美的个体性,精神性等。在西方人文哲学已经深入引进的今天,我们应该吸收它们的合理成果,实践观点毕竟是19世纪的产物。 本文认为,生存、存在、生命等后实践美学对本体论的重设是对实践本体论的后退。而且,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有曲解,即有意把实践美学说成是古典美学,实际对实践美学的基本概念没有很好的理解。但是后实践美学大力强调审美活动的中心地位,一切美学的其他范畴都是由审美活动推导出来的,如美是审美活动的对象化,美感是审美活动的内化,审美关系是审美活动的凝固化,艺术是审美活动的二级转化等等。把美学问题放在审美活动中考察是美学研究视点的一个新的变化,但后实践美学对审美活动的偏爱却忽略了对美感心理活动要素的微观考察,如情感、无意识、理解、感知等,也没有论述美感的时代性、历史性和民族性等等。但是,毫无疑问,后实践美学对审美活动的研究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可以认为是对实践美学的深化。 展望我国美学发展前景,实践美学应该与后实践美学发展、融合与对话。实践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指导,对二十世纪西方的人文哲学没有有效地吸收,因此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实践观点的哲学仍然是有生命力的。在新世纪里要发展中国美学,必须坚持实践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实践美学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一切东西方有益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新成果。总之,发展中国美学必须在实践观点的指引下才有可能。
【关键词】:实践美学 自然人化 融合 对话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B83-06
【目录】:
  • 内容摘要3-4
  • 英文摘要4-6
  • 一、 实践美学的历史发展6-22
  • (一) 美的本质——自然人化说9-11
  • (二) 美——自由的形式11-12
  • (三) 美的特性——客观社会性和具体形象性12-13
  • (四) 美感13-14
  • (五) 积淀——美感发生学14-22
  • 二、 后实践美学各派22-25
  • (一) 超越美学22-23
  • (二) 生命美学23
  • (三) 修辞论美学23-24
  • (四) 存在论美学24-25
  • 三、 对实践美学的历史评估25-31
  • 四、 对后实践美学的审视31-34
  • 五、 坚持实践观点,发展中国美学34-38
  • 参考文献38-39
  • 后记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玉能;当代中国美学应该高扬人文精神[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2 张玉能;坚持实践观点,发展中国美学——与杨春时同志商榷[J];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04期

3 王一川;走向修辞论美学──90年代中国美学的修辞论转向[J];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03期

4 张玉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新成果——简论刘纲纪实践观美学思想[J];文艺研究;1987年05期

5 宋蒙;对实践美学的历史地位及现实命运的反思[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6 张弘;存在论美学:走向后实践美学的新视界[J];学术月刊;1995年08期

7 潘知常;美学的重建[J];学术月刊;1995年08期


  本文关键词:实践美学: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82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682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3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