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主体间性视域中的古典美学范畴“游”

发布时间:2017-04-12 18:10

  本文关键词:主体间性视域中的古典美学范畴“游”,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古典美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范畴——“游”,它代表一种超越精神,一种审美生存方式,一种审美体验方式。儒、释、道各家对这一范畴都有表述,后世文人关于“游”的美学思想更是数不胜数,可见这一范畴的重要性。以往对“游”的研究大多是从传统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出发,本文试图从主体间性的视域出发去研究这一范畴,主要是因为中国古典美学自身蕴含着一种朴素的主体间性思想。在进入后现代社会以后,中国美学界出现了后实践美学——主体间性美学,这一美学思想必定会在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中发挥重要影响,为其带来更多启示。 本文分为五部分。首先是绪论,,该部分指出本论文的创作目的和意义,阐述目前学术界针对此选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在研究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主要阐述主体间性相关理论和它的基本内涵。首先从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入手,概括中国美学发展中经历的论争,重点指出在进入后现代社会以来,中国美学也进入了后实践美学阶段——主体间性美学。紧接着介绍这一理论在西方和中国的发展状况,该理论的基本范畴、理论先进性和发展必然性。 第二章试图找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游”与主体间性理论的契合点,这也是本论文的重点所在。首先对“游”范畴做了一个基本的梳理,结合中国古代文化特征,在阐释范畴内涵的过程中,找出两者的契合点——审美同情,进一步去剖析中国式的主体间性美学。 第三章则进一步探讨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游”的审美内涵,探讨“游”这一范畴为“自我”主体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审美启示。“游”的审美内涵是丰富的,历代的文人学者都为这一范畴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他们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换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研究,试图发现一些贴合时代语境的新质。 第四章探讨本选题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也是本文的最终落脚点。用不同的思维去考量,是为了让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获得更多的启示,同时也是中国美学发展的契机。从中国古典美学的文化宝藏中为主体间性美学的发展寻找依据,也必定会使这一理论得到发展和完善,使其更具普适性,这是一种共赢。
【关键词】:游范畴 主体间性 审美内涵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3-0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2
  • 0.1 选题原因及意义9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1
  • 0.3 研究方法及困难11-12
  • 1 主体间性美学时代的到来12-18
  • 1.1 中国美学的求索之路12-14
  • 1.1.1 中国当代美学的论争12-13
  • 1.1.2 主体性思想的缺陷13-14
  • 1.2 主体间性理论的发展14-18
  • 1.2.1 主体间性理论的内涵14-16
  • 1.2.2 主体间性的基本范畴16-18
  • 2 “游”范畴和主体间性的契合18-25
  • 2.1 “游”的文化审美分析18-22
  • 2.1.1 “游”的概念考证18-20
  • 2.1.2 “游”范畴形成的人文基础20-22
  • 2.2 中国式的主体间性22-25
  • 2.2.1 自我主体与他者主体之间的生存对话22
  • 2.2.2 审美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的感知创造22-25
  • 3 自我与他我的和合之旅25-35
  • 3.1 自我与仁义礼乐的和合——理想人格25-26
  • 3.2 自我与宇宙自然的和合——精神自由26-29
  • 3.3 自我与现实人生的和合——随顺世俗29-32
  • 3.4 自我与文学艺术的和合——审美想象32-35
  • 4 研究主体间性思维下的“游”范畴对当代中国的启示35-40
  • 4.1 对当代人生实践的启示35-36
  • 4.2 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36-38
  • 4.3 对当代美学建构的启示38-40
  • 结束语40-41
  • 参考文献41-43
  • 致谢43-4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44-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柳;翻译“间性文化”论[J];中国翻译;2005年03期

2 周迎;浅谈主体间性在网络文学中的表征[J];台声.新视角;2005年01期

3 崔平;消解“主体间性”难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4 黄鸣奋;虚拟主体:间性、艺术与哲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高秉江;;中西哲学与文化的主体间性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6 王才勇;;文化间性问题论要[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7 徐代云;;浅谈哲学的主体间性问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旷剑敏;;语言主体间性及其发展的价值理想[J];求索;2007年04期

9 王永章;;主体性哲学的批判与超越——从笛卡儿的“我思”到马克思的主体间性理论探析[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简圣宇;;对“主体间性”理论的思索[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将;周宁;;当代心理学的主体间性转向[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鹏周;;树、山、水:布依民族主体间性审美特质[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成龙;;李大钊主体间性思想探析[A];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选集[C];2009年

5 倪睿;李养龙;;从主体间性谈《沉没之鱼》之译写[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樊婷婷;;进入主体间性——图书馆服务人员与读者[A];广西图书馆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29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易鹏;;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2年

8 任小玫;;从自我与他者到主体间性:文学艺术批评的生态文明思考——以《徐霞客游记》为个案兼谈我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之去向[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9 王为华;;文化间性与和谐世界[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杨培德;;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视角反思发展话语——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为例[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2 肖建华;主体间性美学与和谐社会的建构[N];光明日报;2007年

3 冯宪光;“间性”的发现[N];文艺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周西苹;WTO挑战哲学[N];中国财经报;2002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副教授 彭海青;刑事调解应当树立三个观念[N];检察日报;2008年

6 淮阴工学院 江应中邋 ;主体间性:幸福感的价值观[N];光明日报;2008年

7 龚浩群;探寻文化间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王凤才;哪里有蔑视,哪里就有反抗?[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9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 徐济民;怎样预防夜间性心绞痛发作[N];家庭医生报;2004年

10 刘悦笛;当代全球美学的“文化间性”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尹航;论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间性内涵[D];山东大学;2010年

2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纪蓉琴;主体间性视阈下的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锁;介入中的主体间性[D];山东大学;2010年

2 吴芳;试论文学主体间性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孟香云;师幼交往的主体间性特点及实现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杜志强;论主体间性课程[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徐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6 刘科;论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D];齐齐哈尔大学;2014年

7 琚红;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8 曹小艳;主体间性教育论纲[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宪俊;教育主体间性:意义及彰显[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10 唐新发;论文学的主体间性和意义生成[D];厦门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主体间性视域中的古典美学范畴“游”,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18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018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2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