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寻回失落的情感天地

发布时间:2017-04-28 18:04

  本文关键词:寻回失落的情感天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李泽厚在《主体性的哲学提纲之四》中首次提出建构“心理本体”特别是其中的“情感本体”,他的美学视野从历史、群体、理性转向心理、个体、情感、偶然性,并明确提出他所期望的哲学主题是人的哲学。李泽厚大胆设想由“工具本体”到“心理(情感)本体”似可成为今日一条探寻之道,特别希望通过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开辟一条当代中国社会建构的新航路,为陷入种种困境的现代化人的生存悖论提供新的解决之道,寻找人生的慰藉与归宿,寻回失落的感性天地。本文尝试对“情感本体”作如下几方面的研究: 绪论是本文对“情感本体”的整体性描述,概述了李泽厚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并论述研究“情感本体”的目的、方向、·价值与意义。 正文分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探讨“情感本体”的缘起及其关键命题。李泽厚为缓解原有实践美学体系中理性与感性、群体与个体的紧张关系,应时代的精神诉求提出“情感本体”,同时这一提法是他对人性建设的美好设想;其次,本文以“情感本体”建构的三大关键命题展开具体论述,即美感说、自然人化说和积淀说。 第二章具体阐述“情感本体”所赋予的内涵。“情感本体”凸显的“情感”是外在客观的真实生活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核心,人情不单感于物,更是超越于物,成为人类最后的精神依托。李泽厚也正是基于人生最后的实在与归宿之意,才用“本体”命名。“情感本体”实质是无本体,是一种走向“虚无”的本体,或者说以现象为本体。李泽厚对情感化的时间性的阐述突破传统的美学研究视野,他吸收存在主义的三维时间理论,将时间(客观概念)与情感(主观感受)这对范畴进行了新的突破与联系。“情感本体”关于时间性的研究与阐述,在学术领域涉及地非常少,本文通过对情感与时间的关系立论,希望还原更加真实更加全面的“情感本体”。 第三章是对“情感本体”的理论价值及其局限性的评介。其一,“情感本体”对艺术作品内部结构的研究拓展为三个层次:形式层、形象层、意味层。其二,“儒家四期说”是以“情感本体”为核心对儒家文化进行的创造性转换,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与后现代社会中该如何应对个体生存困境的建设。其三,李泽厚对审美教育问题的重视,与发展、完善人性,建构文化心理结构是息息相关的,学术界对这一问题欠较为深入的探讨。“情感本体”这一命题担负着李泽厚诸多美好的美学建构与思考,但事实上,“情感本体”并未真正进入李泽厚旧有的哲学美学体系中,而是一直处于无序的漂移状态,在操作层面上的可行性也是值得商榷的。 综观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形成、发展与修正过程,他对中国的美学发展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是值得钦佩的,作为一位哲学家和美学家,他本人扎实精深的学识和怀抱一颗对人类社会关怀的拳拳之心,更是值得学习。
【关键词】:情感本体 工具本体 感性 审美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8
  • 绪论8-11
  • 一、"情感本体"的提出及关键命题11-22
  • (一) "情感本体"的提出及缘起11-13
  • (二) "情感本体"形成的关键命题13-22
  • 1、美感说13-16
  • 2、自然人化说16-19
  • 3、积淀说19-22
  • 二、"情感本体"的具体内涵22-33
  • (一) "情感"实质的剖析22-26
  • (二) 走向"虚无"的本体26-29
  • (三) 情感化的时间性29-33
  • 三、"情感本体"的理论价值与局限性33-45
  • (一) "情感本体"对艺术作品层次的新拓展33-37
  • (二) "情感本体"对"儒学四期说"的新开掘37-39
  • (三) "情感本体"对审美教育的新发挥39-42
  • (四) "情感本体"的局限性42-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9-50
  • 致谢50-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薛富兴;新儒家: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要素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薛富兴;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理论根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主体性实践哲学之规定[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薛富兴;李泽厚后期实践美学的内在矛盾[J];求是学刊;2003年02期

5 詹艾斌;李泽厚的主体性思想要论[J];社会科学家;2005年02期

6 刘彦顺;;论李泽厚美育思想的三个关键词[J];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01期

7 彭富春;中国当代思想的困境与出路——评李泽厚哲学与美学的最新探索[J];文艺研究;2001年02期

8 韩德民;李泽厚“主体性”美学思想中的美育问题[J];文艺研究;2005年11期

9 杨春时;乌托邦的建构与个体存在的迷失——李泽厚《第四提纲》质疑[J];学术月刊;1995年03期

10 严志明;乌托邦的建构与真正个体存在的高扬──与杨春时先生商榷[J];云梦学刊;1996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海燕;人性结构及审美在人性建设中的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寻回失落的情感天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32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33277.html

上一篇:论庄子的悲情意识  
下一篇:审美与经验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6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