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席勒“游戏冲动”的三种解读

发布时间:2017-04-28 23:01

  本文关键词:席勒“游戏冲动”的三种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席勒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人性观和美学体系与之前的康德哲学存在紧密的联系,但却有自己独立的理论表述。本文认为,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所提出的“游戏冲动”这一概念是理解席勒美学思想体系的关键。我们可以对“游戏冲动”这个哲学和美学概念的内涵进行多角度的分析。首先,“游戏冲动”是席勒美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的本体论意义和现代性内涵仍然值得去重新发掘和阐释。“游戏冲动”作为人性完整的象征,是对“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综合。席勒对“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论述必须借助康德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才能认识。对“游戏冲动”的哲学探讨既证明席勒与康德基本思想的一致性,也表达了席勒对康德忽略人感性的一面的不满。席勒最后更为直接地把美和艺术的根据建立在了“游戏冲动”之上,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本体论。其次,席勒同时也是一个诗人和作家,他敏锐地抓住了启蒙时代理性崛起时所引发的现代性矛盾,这种矛盾体现在他对时代性格的描述、职业分工所带来的文化悖论以及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之中。也就是说“游戏冲动”的提出,不仅是针对“形式冲动”与“感性冲动”概念上的设定,而是暗含着众多对启蒙理性的批判,这种批判在后来的众多思想家那里必然继续深化下去。这一点实际上是将“游戏冲动”放在更为广阔的现代性历史进程之中来理解;第三,席勒的美学体系里各种美学范畴的划分,都是建立在他对人性的理解之上。通过审美的手段达到恢复完整的人性,实现人的“游戏冲动”,这是席勒对人性分裂的问题给出的方案。审美的救赎体现的正是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之间的张力。审美乌托邦的理想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这也是其后诸多流派的思想家沿着席勒所开辟的道路前进的原因。
【关键词】:游戏冲动 艺术本体论 审美现代性 审美救赎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3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8
  • 前言8-9
  • 第一章 "游戏冲动"作为哲学概念9-20
  • 1 人性被忽略的一面:"感性冲动"9-12
  • 2 "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辩证关系12-14
  • 3 完整的人:"游戏冲动"14-20
  • 3.1 "游戏冲动"作为艺术本体论的根据14-17
  • 3.2 美是"游戏冲动"的显现17-20
  • 第二章 "游戏冲动"所隐含的启蒙理性批判20-32
  • 1 "野人"与"蛮人"20-23
  • 2 "水螅本性"与"钟表机械"23-27
  • 3 "形式冲动"与"感性冲动"27-32
  • 第三章 审美的救赎32-37
  • 1 "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33-34
  • 2 秀美与尊严34-37
  • 结语37-39
  • 参考文献39-41
  • 致谢41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彦萍;试论游戏精神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契合[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席勒“游戏冲动”的三种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36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336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c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