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龙图腾的审美记忆与隐性传承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30 06:01

  本文关键词:龙图腾的审美记忆与隐性传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宾阳炮龙节因在夜间用鞭炮炸舞动中的龙,被誉为东方狂欢节日而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讨论独具地方特色的“炮龙节”仪式的艺术化转换与审美化表达,是本选题研究的基础和进路。选题研究的重点在于借助田野调查及民族志访谈材料对“炮龙节”仪式的形成、衍化与传承过程作龙图腾审美记忆的描述与阐释。审美记忆,指在审美过程中,对审美对象特性的识记、保持、再认、回忆等心理活动形成了一种记忆过程。炮龙节仪式承载的族群集体的审美记忆,一是具有选择性、特久性、转换性和主体能动性等特征,二是可以随意唤醒和重新提取与组合。因此,炮龙节仪式的审美化想象与传承过程,其实是一个关于龙图腾审美记忆的艺术化转换与传达的过程。即通过损毁龙、消解龙的物质载体的狂欢仪式方式,实现对龙图腾内涵美的隐性传承。具体表现在,在“炮龙节”仪式的特定氛围中,众人打破了原有的对图腾物的崇敬秩序,颠覆了约定俗成的“真龙在天”的尊卑与等级观念,以“狂欢”的方式“敬重”心目中的“龙”;由此,“炮龙节”仪式的情感释放,实际上是一种“意识的狂欢化”和“狂欢化”的艺术形式转换与审美化表达。此外,选题研究就“炮龙节”的当下衍变试作审美层面上的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炮龙节 狂欢化仪式 图腾崇拜识记 转换性衍化 审美表达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
  •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缘起8-9
  • 二、图腾文化与炮龙文化研究基础9-12
  • (一) 炮龙文化研究的基础及其背景9-11
  • (二) 炮龙文化研究的社会背景11-12
  • 三、论题的提出与相关术语解释12-15
  • (一) 论题的提出12-13
  • (二) 相关术语解释13-15
  • 第一章 炮龙节仪式庆典与“狂欢化”审美表达15-20
  • 第一节 炮龙节的起源与论题研究重心15-16
  • 一、卢姓家族传入说15
  • 二、战争起源说15-16
  • 三、灯酒节起源说16
  • 第二节 炮龙仪式过程与主体审美期待16-20
  • 一、筹划、募捐16-17
  • 二、做炮龙17
  • 三、请龙神、开光仪式17-18
  • 四、舞炮龙、炸炮龙的“狂欢化”仪式18-19
  • 五、送龙19-20
  • 第二章 炮龙仪式衍化与岭南壮族群龙图腾审美记忆述描20-32
  • 第一节 “斗龙”、“媚龙”与“图腾同体化”20-23
  • 一、“斗龙”与审美识记21-22
  • 二、丰裕与“媚龙”的审美心理基础22
  • 三、文身断发与图腾同体化22-23
  • 第二节 驯龙与龙母神话的审美化组合23-27
  • 一、流传于西江流域的龙母神话23-25
  • 二、审美识记的转换与龙母文化根性特征的产生25-27
  • 第三节 游龙神:龙图腾的审美记忆与隐性传承例证27-32
  • 一、龙象征祥瑞内涵的审美记忆及其隐性传承28-29
  • 二、龙为水神的审美记忆方式的艺术化转换29-32
  • 第三章 现代语境下“炮龙节”的审美记忆要素的衍化32-38
  • 第一节 炮龙仪式是自由的民族艺术32
  • 第二节 炮龙节与审美记忆对象的扩大32-34
  • 第三节 狂欢化仪式与审美体验的变化34-35
  • 第四节 龙神的审美意象记忆的消退35-36
  • 一、龙的感性形式发生局部变化35
  • 二、龙珠竞拍35-36
  • 三、龙脚的多元化36
  • 四、仪式时间缩减与喝龙粥仪式的消失36
  • 第五节 龙的审美表象的创新36-37
  • 第六节 “捐龙柴”与龙图腾审美记忆的自觉恢复37-38
  • 结语:龙图腾审美记忆与民族文化传承反思38-39
  • 附录39-50
  • 参考文献50-52
  • 后记52-5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3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声s,

本文编号:3363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363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1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