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消费社会:美学终结的时代

发布时间:2017-05-02 19:17

  本文关键词:消费社会:美学终结的时代,,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美学家在世界不断裂变的形势中,以批判作为对人类生存意义守护的方式。但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存在样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学仍然坚持原来的存在形式,那么它已经僵化并失去了批判的力量。当代美学必须同自己的批判对象一样,超越学科的边界,将自身的精神实质融解到对当代社会现象的分析和批判当中。鲍德里亚紧紧扣住了当代社会的精神实质和内在运转机制——消费。他所界定的“消费”具有两个明显特征:1、消费对符号的占有;2、消费是一个主动的扩张结构。 当代的符号化消费关系表象是审美化的:物在传统中所带有的意识形态意义已经被解放了的功能所取代;玻璃的透明造就了距离;当代的工具也使人成为旁观者。当代人依靠以“古物”为代表的非功能性系统,体现了对于起源的占有和对真确性的执迷,并以此消灭了历史感。技术完美的神话则是对技术发展的无目的渴望。 鲍德里亚的思想批判了近代美学的一系列概念。他认为:当代的自由实际上是人与物的相互操控关系,是人的自由幻觉;个性是消费系统中批量生产的产物,是一种自恋性的投射,一种虚幻的自我安慰和满足;审美距离则造成了当代人的孤独,这使得关切和身份认同成为消费的重要动力;自然已经变成自然性,成为对立于真正自然的可消费的文化符号;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和艺术品逐渐由模仿转为表现再转为符号。作为精神的容器与载体,身体为作为一个异己的对象,是一种需要经营和操持的资本;在大众媒体条件之下,形象的无限扩张将使人沉浸在这种对于形象本身的追求当中,也就是审美活动的无限扩
【关键词】:美学的终结 消费 符号 乌托邦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83-05
【目录】:
  • 一、消费:鲍德里亚独特的切入视角7-12
  • (一) 当代社会与美学在当代的呈现状态7-8
  • (二) 切中要害的“消费社会”8-9
  • (三) 鲍德里亚对“消费”的界定9-12
  • 二、符号化:当代人与物的审美化关系12-24
  • (一) 符号的历史12-13
  • (二) 符号学的兴起13-15
  • (三) 当代消费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表象是审美化的15-24
  • 三、主动需求的消费结构:消费社会中的美学符号批判24-35
  • 四、大众传媒与物的形式礼拜仪式35-37
  • 五、消费所建构的权力结构37-39
  • 六、美学之后的乌托邦及其虚幻性39-45
  • 主要参考文献45-47
  • 科研成果简介47-48
  • 声明48-49
  • 后记4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李立平;;探索音乐艺术的美学特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3 江雁飞 ,陆广泉 ,孟庆保;浅探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保障被害人权益问题[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4 李尚明;;简析葛兰西的实践哲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丁增锋;史翠婷;;论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王志红,黄志斌;全球化境遇中的社会“和文化”走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8 杨增和;论佛教对日本物语文学思维图式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9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0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琼枝;;传统义利观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价值基点的不同旨趣[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邢荣;;现代性矛盾的现实根源——马克思的资本视角[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孙尚扬;;反思明末士大夫天主教徒对“天学”的本土化诠释[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4 郭建宁;;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5 赵航;;审读是编辑出版的核心[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6 郭建宁;;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A];“2006·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哲学会分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李少静;;国际化进程中的北京农学院主体意识探微[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8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魏永征;;在“一国两制”下对表达自由与公共权力的界定——一位中国大陆学者看《基本法》23条立法[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5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代俊兰;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及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7 侯东阳;中国舆情调控机制的渐进与优化[D];暨南大学;2010年

8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鑫;论邓小平的发展观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10 刘旭东;现代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任海滨;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苗苗;阿尔都塞意识形态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王冰;《红楼梦》中茶”相关行为映射译者风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消费社会:美学终结的时代,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15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415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9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