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当代日常生活之“立美”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2 18:05

  本文关键词:当代日常生活之“立美”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日常生活本是人们生长、生存、生活的活动世界。日常生活正因为是人们活动世界必不可少的活动,反而人们逐渐对生活世界的内涵以及社会功能有所忽略。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国家人们日常生活处在自在自发状态,西方学者认为这种自在自发状态对社会现代化进程具有极强的阻碍作用。由此,西方国家对日常生活的关注逐渐提高,开始了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与重建过程。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中国也在自己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开始了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与重建。 本文试图以“日常生活”为总体线索,通过对日常生活理论的进一步澄清,从西方世界最初对日常生活传统形而上的界定,到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快速发展而向现实日常生活世界的回归,用鲜活的日常生活批判取代片面抽象的形而上学思考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转向。文章首先从讨论日常生活理论入手,分析了日常生活的内涵及特征,追溯了日常生活的理论源头。其次,从审美化呈现的视角,考察了中西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发展进程,通过对比分析二者的不同,汲取西方日常生活审美批判的有益成果,,构建“立美宜人”的实践样式,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日常生活发展之路。 本研究旨在提出日常生活的全新实践理念,即以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和实践观为理论基础,构建“立美宜人”的日常生活实践样式,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朱爱军教授在国内首次提出“立美宜人”的实践样式,本文作者认为该理论非常适合解构日常生活中涌现出的各种问题,把日常生活引向“立美宜人”的意蕴中才符合中国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也只有按照此种方式进行生产生活,才能消弭日常生活中的不和谐现象,使之向着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迈进,最终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当前所有的日常生活批判都是为了解决同一个困境,那就是由现代性的飞速发展所造成的生活的单调刻板。为了打破这个工具理性的铁笼,使异化了的常人回到理想中的诗意家园,还应积极探索其他有效途径,为日常生活和整个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日常生活 立美 立美宜人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34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8
  • 引言8-11
  • 一、 本选题的切入点及宗旨8
  • 二、 本领域的研究现状8-9
  • 三、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9-11
  • 第一章 “日常生活”理论溯源11-19
  • 一、 日常生活从形而上走向当下11-15
  • (一) 传统形而上学经验中的日常生活11
  • (二) 日常生活本体性地位的确立11-15
  • 二、 日常生活内涵及其特征15-16
  • (一) 日常生活的内涵15-16
  • (二) 日常生活的特征16
  • 三、 日常生活批判16-19
  • (一) 海德格尔的“日常共在”理论17
  • (二) 阿格尼丝·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17-19
  • 第二章 日常生活的必然趋势——审美化呈现19-25
  • 一、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原因19-21
  • (一) 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日常生活支离破碎19-20
  • (二) 客观条件的不断完善20
  • (三) 大众文化兴起,审美日益泛化20-21
  • 二、 西方日常生活审美批判21-22
  • (一) 先锋艺术的反抗21
  • (二) 大众文化的崛起——后现代时期的审美策略21-22
  • 三、 中国语境下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变革22-23
  • (一) 物质生活高品位22-23
  • (二) 精神生活高格调23
  • (三) 生活规律高节奏23
  • (四) 文化知识高智能23
  • 四、 审美精神的拉扯23-25
  • (一) 人类世俗层面的审美23-24
  • (二) 人类的精神层面的审美24-25
  • 第三章 日常生活研究方向的转换——从审美到立美25-32
  • 一、 西方理论资源的运用25-26
  • (一) 马克思《手稿》中关于美的论述25-26
  • (二)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26
  • 二、 “立美”实践样式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26-28
  • (一) 马克思的实践观26-27
  • (二) 美学学科研究方向的转换27-28
  • (三) 日常生活中美学发展的新思路28
  • 三、 构建“立美宜人”的实践样式28-32
  • (一) 几个向度29-31
  • (二) 审美与立美的相对性与互补性31-32
  • 第四章 日常生活“立美”研究的现实意义32-37
  • 一、 人文精神的提升32-33
  • 二、 和谐社会的推进33-34
  • 三、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34-35
  • 四、 诗意化生活的可能35-37
  •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42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42-43
  • 致谢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素庆;;“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何以成为可能[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年07期

2 冯巍;;浅谈大众文化与审美——解读《重构美学》[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3 陶东风;研究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兼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答赵勇博士[J];河北学刊;2004年05期

4 朱爱军;;对市场经济的审美关照[J];南开学报;2006年01期

5 傅守祥;世俗化的文化: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消费性取向[J];理论与创作;2005年03期

6 艾秀梅;;“日常生活审美化”争论述评[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刘立成;;论审美教育的价值取向[J];商业经济;2010年14期

8 刘怀玉;列斐伏尔与20世纪西方的几种日常生活批判倾向[J];求是学刊;2003年05期

9 艾秀梅;谈中国语境下的日常生活问题[J];求是学刊;2005年02期

10 李小娟;世纪之交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J];求是学刊;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朱爱军;[N];光明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周静;[N];贵州日报;2009年

3 姜华;[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肖亚成;区域经济递进发展的要素成本与利益分享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张贞;中国大众文化之“日常生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康艳;“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辨析[D];辽宁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亚南;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江怡;法兰克福学派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卜佳慧;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探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5 赵盈;日常生活审美化与都市消费空间[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孔令霞;日常生活审美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崔悦;当代中国审美泛化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8 彭邦松;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华章;“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审美变异[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邹一;大众文化的审美存在与审美现代性批判[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当代日常生活之“立美”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04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604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5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