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蒋孔阳美学思想中人的主体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5 11:11

  本文关键词:蒋孔阳美学思想中人的主体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蒋孔阳的美学研究历经六十载,他的美学思想在实践美学发展的大背景下展开,在理论根源,原则问题上近于李泽厚,在研究方法上,则更接近于朱光潜。本文由蒋孔阳美学思想的渊源起笔,展现他“实践论——创造论——人生论”这一动态立体结构,并在此框架的基础上研究他的美学体系中个体的主体性。 蒋孔阳的美学体系以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强调了美学研究应当以审美关系为出发点,进而研究人类全部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体论的立场。蒋孔阳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突出了‘关系”的特点,强调只有人才能和现实发生关系并且只有人才能意识到关系的存在,他所认识的审美关系中,对象必须要在审美关系中依存于主体从而获得审美意义,蒋孔阳的美学思想自始便围绕着人和人的主体性展开。 蒋先生在他的实践观点美学中,对于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以及审美关系的建立,包括美感的诞生等美学问题的把握,无不从实践的观点出发。蒋先生紧紧抓住了人类劳动实践的基本特点——自觉与自由,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形成问题。对于美的特征的规定,蒋孔阳认为形象性强调了审美主体人对于客体的感性形象的把握,社会性强调了美是人类社会的属性,感染性突出了从审美主体的情感角度以及心理学立场去规定美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则将对象化的过程与以人为主体的劳动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作为劳动实践的主体,必然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主体。 劳动创造了美,自然美也是劳动创造的。在美的创造中,蒋先生注重实践主体的主客观统一作为美的创作的独特方式。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蒋先生在‘多层累”说的理解中立足于主体审美感受的角度,强调了美是人类历史的文化传统,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全部遗产的积累;另一方面,在“突创”说中,他又基于质量互变规律,揭示出主体在美的突然创造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是“世界的美”,美是以主体为核心的社会现象,就这一点蒋先生一方面强调了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另一方面强调了美是作为社会的人才具有的社会现象。 蒋孔阳将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他认为艺术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集中体现,只有人才能欣赏和创造艺术,并通过艺术审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艺术必须是美的,艺术美是美的最充分和集中的体现。他认为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审美教育是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转移的途径。审美教育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从而实现了将生理的兴奋与快感升华为心理的恬适和愉悦,从个别的细节上升到普遍的旨趣,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其中艺术美对培养人,提高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艺术具有审美教育作用,这就使得我们的艺术家不仅要为了塑造艺术形象而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精神,还需要增强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教育人们在积极的人生态度当中,培养健康的思想感情,高水平的文化修养,追求高尚而又独特的精神境界。 在蒋孔阳主体性美学思想中,美学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领域,更是一个探索以人类发展为主题的心灵世界,追寻以人生价值为导向的精神归宿,对于主体性的重视和强调,关系到他对于人生的根本,人类和文化发展的前景的思考。本文对于蒋孔阳人生论美学思想的考察,强调从主体的角度看待美学于人生的意义,把审美的创造视作人类自我提升的力量,呼唤当代人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彰显出重建人类精神家园和再现高贵人性的主张。
【关键词】:蒋孔阳 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 主体性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第一章 生平与学术背景、理论渊源11-20
  • 第一节 生平简介11-12
  • 第二节 美学思想发展的时代契机和理论渊源12-16
  • 第三节 美学思想的动态构成16-20
  • 第二章 蒋孔阳美学研究的出发点20-24
  • 第一节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20-21
  • 第二节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特点21-24
  • 第三章 人在实践中创造美24-33
  • 第一节 劳动实践创造了人24-25
  • 第二节 人的本质25-26
  • 第三节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26-28
  • 第四节 劳动创造了美28-30
  • 第五节 美是多层累的突创30-33
  • 第四章 人是"世界的美"33-36
  • 第一节 美是对于人而言的33-34
  • 第二节 美是作为社会的人才具有的社会现象34-36
  • 第五章 艺术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36-40
  • 第一节 艺术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集中体现36-38
  • 第二节 艺术塑造了真正意义上的人38-39
  • 第三节 艺术美是美的充分集中的反映39-40
  • 第六章 以美育培养更富有人性的人40-45
  • 第一节 审美教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40-42
  • 第二节 美感教育42-44
  • 第三节 艺术美的重要作用44-45
  • 第七章 艺术与人生45-50
  • 第一节 艺术家的主体意识,人格力量和社会责任感45-46
  • 第二节 审美与人生46-47
  • 第三节 蒋孔阳对人类发展的展望及其美学思想的 #39现实意义47-50
  • 第八章 结语——主体性美学的思考50-53
  • 参考文献53-55
  • 致谢55-5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6-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元者,李震,吴乐晋;蒋孔阳美学思想的现代性意蕴[J];江汉论坛;2001年03期

2 朱立元;蒋孔阳的美学思想 寻找存在论的根基——蒋孔阳美学思想新论探之二[J];学术月刊;2003年12期

3 周来祥;蒋孔阳的美学思想与人格精神[J];学术月刊;2001年03期

4 陈石林;赵向军;;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读蒋孔阳的《文艺与人生》[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5 邱紫华;蒋孔阳美学思想的特点[J];文艺研究;1986年05期

6 王坤;蒋孔阳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功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柳浪;;百年复旦人物志 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大师——蒋孔阳教授[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董迎春;试论蒋孔阳美学思想的人本性[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蒋国忠;广采博纳 卓然一家——蒋孔阳美学思想研讨会综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10 欧阳友权;世纪视野中的蒋孔阳美学[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元者;;蒋孔阳的美学道路——《蒋孔阳学术文化随笔》跋[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王秀萍;朱海燕;刘仲华;;论明清茶美学思想的内涵与特征[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3 顾道弟;;美论二题——学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有感[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周锡山;;论冯友兰哲学中的美学思想[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彭锋;;冯友兰美学思想初探[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郭兴良;;金圣叹美学思想在评点《水浒》中的体现[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汪济生;;动物是否在自然面前永远被动和无能——评蒋孔阳及实践美学派的一种有代表性的动物观[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朱志荣;;论康德前批判与批判时期的美学思想的关系[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马建高;;论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现代审美主义追求[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10 刘彦顺;;论梁启超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莹;蒋孔阳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沪举行[N];文学报;2008年

2 古风;古老美学思想的再发现[N];光明日报;2002年

3 复旦大学中文系 郑元者;蒋孔阳:一位本身就是美学的美学家[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赵家治;孔子的美学思想[N];协商新报;2010年

5 钟华;蒋孔阳、叶秀山先生如何面对“学术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陈圣生;重新发现叔本华的价值[N];文艺报;2002年

7 赵雪;微型古建展示传承古建文化[N];科技日报;2008年

8 金雅;梁启超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N];文艺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潘欣信;美学何处寻?[N];美术报;2010年

10 ;毛泽东美学思想研讨[N];山西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红珊;郭沫若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余虹;禅宗与全真道宗教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罗曼;蒋孔阳美学思想新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闫翠静;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奎河;绵延与积淀[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联;魏禧文学思想考论[D];辽宁大学;2007年

7 张s

本文编号:3676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676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6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