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审美救赎何以可能?

发布时间:2017-05-17 10:18

  本文关键词:审美救赎何以可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审美救赎(Aesthetic Salvation)可以作为西方美学历史发展一以贯之的核心范畴。原因在于:“审美救赎”始终关涉感性艺术经验存在的终极价值,真正确证感性艺术高蹈超越的自由本质,唯美高扬感性艺术此岸救赎的神性尺度。审美救赎美学思想始终强调:此岸世界的审美艺术普遍具有宗教救赎的超越价值,感性艺术正是基于高蹈自律的自由本质,真正超越世俗社会的欲望功利的强制异化,不断引领人类主体自觉体认彼岸世界的自由本体,最终实现人类世界的自由解放。审美救赎美学思想力图通过感性艺术高蹈超越的自由本质有效解决人类世界悬而未决的思想难题:如何实现经验个体的自然-自由、感性-理性、认识-道德的完满统一?显而易见,审美救赎美学思想始终关涉此岸世界的人类主体安身立命的终极命题:存在、自由、命运。 康德美学真正确立美学学科独立发展的合法地位:《判断力批判》力图通过审美判断高蹈超越的自由本质有效弥合《纯粹理性批判》的理论理性、《实践理性批判》的实践理性不可逾越的巨大鸿沟,真正实现自然→自由、认识→道德、感性→理性的完满统一,最终通达人类世界自由解放的终极旨归。席勒美学自觉继承康德美学初步创立的审美救赎美学思想,主动抛弃康德美学抽象思辨的形上玄思,开始思考如何实现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分裂人性完满复归的现实问题,力图通过“审美教育”、“游戏冲动”切实解决资本主义技术时代的生存危机。康德美学初步创立的审美救赎美学思想深刻影响现代西方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后世美学自觉接受感性审美高蹈超越的救赎价值,普遍认为感性审美应该作为人类主体本真存在的基本方式。 正是基于深刻反思德国古典美学的基础之上,马克思真正站在社会实践的现实立场,辩证扬弃唯美虚幻的审美救赎美学思想,力图证明:感性审美并非具有宗教救赎的超越价值,人类世界的自由解放必须依赖历史发展的社会实践,仅仅依赖感性审美力图实现人类世界自由解放的美学构想必然沦为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马克思之后,审美救赎美学思想没有终结拯救人性的历史发展,继续赢获自我发展的崭新形态:正是基于反思批判资本主义异化现实的基础之上,伊格尔顿、马尔库塞、阿多诺分别基于意识形态、审美之维、现代艺术的崭新维度继续阐释审美救赎美学思想的理论内涵,不同程度丰富发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美学思考,有效促进审美救赎美学思想的当代发展。 正是基于唯物史观辩证法则的基础之上,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康德、席勒、马克思、伊格尔顿、马尔库塞、阿多诺的美学文本深入考察审美救赎美学思想的思想内涵、发展轨迹、当代形态,力图证明:一个方面,人类世界的自由解放必须依赖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人类主体本质力量的能动外化。人类主体自觉认识、合理改造、自由沟通自然世界、社会关系、感性自我的实践过程同样作为不断确证人类主体本质力量的外化过程——真正实现人类世界自由解放的历史过程。一个方面,现代技术的商品时代,审美救赎美学思想的唯美图景恰恰折射、否定、批判人类社会畸形病态的异化现实,有效缓释异化个体困顿萎靡的疲惫心灵,高蹈超越的感性审美应该作为工业时代的异化个体安身立命的栖居家园,审美救赎美学思想依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审美救赎 自由解放 本真存在 社会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3-09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导言10-14
  • 第一章 康德美学初步创立审美救赎美学思想14-40
  • 第一节 审美救赎美学思想的初级形态——审美自由19-27
  • 第二节 审美自由的超验维度——伦理道德27-34
  • 第三节 艺术天才真正规定感性艺术的自由尺度34-36
  • 本章小结36-40
  • 第二章 席勒美学唯美高扬审美救赎美学思想40-51
  • 第一节 资本主义异化现实的初步批判41-44
  • 第二节 游戏冲动有效弥合分裂人性44-47
  • 第三节 审美王国的唯美建构47-50
  • 本章小结50-51
  • 第三章 马克思美学辩证扬弃审美救赎美学思想51-61
  • 第一节 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深刻批判51-54
  • 第二节 社会实践必然作为人类主体自由本质的终极表征54-57
  • 第三节 共产主义应该成为人类世界自由解放的现实图景57-58
  • 本章小结58-61
  • 第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多元发展审美救赎美学思想61-78
  • 第一节 审美救赎美学思想的政治蜕变:意识形态61-68
  • 第二节 审美救赎美学思想的继续高扬:审美之维68-72
  • 第三节 审美救赎美学思想的悲壮坚守:现代艺术72-76
  • 本章小结76-78
  • 结语78-81
  • 参考文献81-85
  • 致谢85-8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7-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杰,苏新连;论《红字》中的死亡与救赎主题[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5期

2 欧阳琴书;人间四月天——青春残酷映象[J];电影;2005年04期

3 杨雄林;;乌托邦与救赎——论前期狭邪小说的历史文化症候[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4 李美容;;沈从文与现代性:一个浪漫派的审美救赎[J];文史博览(理论);2008年02期

5 吕萍;;鲁迅小说的宗教意识与道德救赎精神体现[J];文教资料;2008年29期

6 宁衡山;;城乡精神的救赎之路——探究城乡冲突主题书写的精神家园[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年06期

7 简功友;;论《红字》的自然神论思想[J];外国语文;2010年02期

8 董琦琦;;欲望城市 深度救赎——《无人驾驶》的当代启示[J];电影评介;2010年13期

9 郁雪颖;;论《追风筝的人》的叙事策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10 蔡后奇;;科技异化之下的救赎之路[J];邢台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远光;;人物传播的“救赎”[A];首届中国人物传播家大会暨第二届中国人物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祥勤;;神性语言、柏拉图理念和历史的弥赛亚救赎——本雅明的历史哲学的神性基础[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3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4 陈研;;从精神的流浪到精神的永恒——《伙计》的主题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著名哲学家理查得·罗蒂来山西大学访问[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6 张墨研;;疯癫与文明的相互抚慰——李轻松诗歌片论[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郝彦丰;李红雨;;苦难生存与自我救赎——《平凡的世界》解读[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冯月季;;沉沦、挣扎、救赎——对新世纪中国诗坛诗歌写作现象的考察[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9 周建超;;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陈牧;;艺术和审美,铸就完整之人[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寺儿堡九年一贯制学校 张忠诚;徒劳的救赎与不懈的宣扬[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任崇熹;重奖“扶老”不是救赎[N];开封日报;2011年

3 张贵峰;面对“三重门”故宫拿什么救赎[N];沈阳日报;2011年

4 刘江华;《最爱》:从“放逐”到“救赎”[N];中国电影报;2011年

5 宗波;理想的迷失和救赎[N];人民日报;2011年

6 记者 小安;欧洲的救赎才刚刚开始[N];上海证券报;2011年

7 邹光祥;谁将救赎南方证券[N];中国经营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王涛;3.5GHz期待“救赎”[N];通信产业报;2005年

9 胡家源;中国车市二轮洗牌 弱势车企寻求救赎[N];中国经营报;2004年

10 谢有顺;青春的受难与救赎[N];文艺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畛;人道主义与人的自我拯救[D];吉林大学;2006年

2 许新海;教育生活之危机与救赎[D];苏州大学;2009年

3 涂良川;论马克思的正义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川平;主体建构与困境救赎——王小波及其文学世界[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宏薇;托妮·莫里森宗教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包国祥;时间与自由[D];吉林大学;2008年

7 王际兵;悖谬与救赎[D];暨南大学;2008年

8 刘金忠;犹太教复国主义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9 李斌;天国的救赎与尘世的批判[D];吉林大学;2010年

10 李火秀;审美现代性视阈中的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沙立玲;在救赎的途中寻找信仰[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孔倩楠;从激扬到幻灭的性爱救赎之路[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婵;现代女性作家书写视域中的长女形象[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陈琪;性爱·死亡·救赎——《棋王》《红高梁》《古船》对生命意识的诠释[D];暨南大学;2000年

5 欧阳碧诺;从救赎到被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6 徐则臣;通往救赎之路[D];北京大学;2005年

7 贾延红;试论弥尔顿三部长诗中的救赎主题[D];湘潭大学;2008年

8 李增杰;审美救赎何以可能?[D];山东艺术学院;2011年

9 肖绯霞;存在的荒诞与救赎的渴望[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杨荣;守望与救赎[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审美救赎何以可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31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731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e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