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爱”与“心”的启示:克里希那穆提“人格自性”说的美学观照

发布时间:2017-05-20 08:13

  本文关键词:“爱”与“心”的启示:克里希那穆提“人格自性”说的美学观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作为20世纪最卓越的心灵导师之一,基督·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一生的言行都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他的核心思想包括主张“真理是无路之国度”,人既不能通过模式化教条化的规范发现真理,也不能真正掌握真理,但人可以与真理相逢,并且可以无时无刻不与真理相逢在当下。这需要每个人都要成为“自己的主人,自己的光”,开放心灵,“点亮自性之光”,带着自己的经验教训去接触真理,不借助任何中介,不轻信不盲从,去观察现实生活的种种情境,从中开掘自己的智慧,破除个人已知的牢笼,去除成见,从约定俗成概念的误区中解脱,发现生命的真相,实现现实人生的幸福,而唯有个人意识的转变,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带来根本的推动力量。他的教说指向着“如何去思考”,这也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对自我的认识,和对恐惧的超越,并继而发现和体会生活中的美,进入爱和幸福的当下。 对于国内学界,克里希那穆提可以说尚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思想者,仅在教育学的角度对他的只言片语稍有涉猎,对其思想进行的美学研究严重缺席。克里希那穆提在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不仅破除了长久以来的美学研究“我—他”的主被动关系视角,以“我—你”的互动审美关系为思想原则,而且将“我—你”关系深化发展,使这一互动同在的关系应用于人与其自身的对话,给我们带来启发:关系本体的顺利建构包括其意义的发挥,都离不开人类个体人格的“自性”或曰“自明”,“人格自性”是对关系本体论有基础性影响的美学范畴。本文即尝试以“文化人格美学”的理论视角,着眼于克里希那穆提对于“人格自性”这一范畴的阐释,对其既深刻切入人生现实又富有超越性的哲学美学思想进行探析,以期从中发掘出个体生命的自在状态追求和现实生活的美学关系。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重点分析“人格自性”的内涵;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从克里希那穆提思想中核心的两个范畴即“心”和“爱”切入,展开探讨“人格自性”的外延,分析其美学意味和在现实实践中的可能;第三部分简单探讨“人格自性”对于当下所具有的现实及理论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人格自性 “爱·心”说 文化人格美学 我—你关系 恐惧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83-0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引言6-10
  • (一) 背景与研究现状6-7
  • (二) 论题的提出和逻辑关系7-8
  • (三) 研究方法暨"文化人格美学"的视角8-10
  • 一、"人格自性"的内涵10-17
  • (一) 肇始:克里希那穆提对人类生存忧患的反思10-12
  • (二) 何谓自性与人格自性12-17
  • 1、"自性"诸家说与"点亮自性之光"14-15
  • 2、人格自性是对"自性之光"和"文化美学人格"的有机整合15-17
  • 二、人格自性和"爱"与"心"的关系统一17-24
  • (一) "爱"与"心"统一于美的意味17-19
  • (二) "自由心灵"和"与爱相逢"的过程就是人格自性的过程19-24
  • 1、对权威的否定与对自我(开放的心灵)的认识19-21
  • 2、对经验(陈旧的知识)的摒弃和对当下的观察21-22
  • 3、对失序(混乱和冲突)的批判和对创新秩序的发现22
  • 4、对恐惧(欲望)的辨识和对爱(慈悲)的觉察22-24
  • 三、人格自性的当代意义24-27
  • (一) 对于"人格自性"现实意义的省思24-26
  • (二) 与克里希那穆提相逢26-27
  • 结语27-28
  • 参考文献28-29
  • 参考书目29-30
  • 致谢30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超彩;论人格“崇高”[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爱”与“心”的启示:克里希那穆提“人格自性”说的美学观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10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810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4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