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高尔泰美学思想的策动机制——感性动力

发布时间:2017-06-01 03:02

  本文关键词:高尔泰美学思想的策动机制——感性动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高尔泰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是一朵异质的奇葩,他以文学家的激情、画家的直觉、哲学家的睿智构筑了自己庞大而又驳杂的美学体系。在意识形态占主流地位的历史时期,高尔泰以其敏锐的视角,提出从人出发,从人的感受出发去研究美,认为美是主观的。这在当时的思想界、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同时也招致了强烈的批判。 总观高尔泰美学思想发展的历程,无疑会发现:他强调,审美是一动态的过程,而非一静态的结果,审美是对过程的体验而不是对结果的体验;强调审美是人的需要,是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人的世界、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的统一,凸显出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感性动力是美感和美产生过程中一强大的动力系统,它植根于人的原始生命力。 感性动力源于宇宙本体论,是在天人共在的源始条件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机制。感性动力这个命题的提出乃至于日臻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并一以贯之在高尔泰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之中,使他的美学思想不离弃人的感性、人的原始生命力。这一动力机制是建立在马克思“自然人化”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强调美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统一,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由此逐步展开美的深层动力机制——感性动力的萌芽、发展乃至完善的一系列探索。 20世纪50年代,他提出美是主观的,美植根于人的原始生命力,凸显了美感的感性特征,强调了人的审美的主体地位,感性动力的感性特质已经开始显露和萌芽。到了20世纪80年代他的美学思想日趋成熟,由美是主观的命题发展成为美是自由的象征。感性动力来源于原始生命力,自由是原始生命力的升华。在《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一文中正式提出感性动力这个命题并揭示了其动力性,同时强调自由是美的核心,创造是自由的主要形式,创造保证了美处在生生不息的动态中。20世纪80年代末,他的美学思想更加纯熟,以人的生存与存在最基本的关系为切入点,讨论区分快感与美感的异同时,再次强调美感来自于感性文化动力,并凸显感性动力的开放性与能动性的功能。最终完成了他的美学思想深层动力机制的理论探索。 感性动力作为高尔泰美学思想的主线,在其艺术论以及写作、评论和绘画艺术实践中,不断地提升着他对艺术认识和把握,激励着他对自由的不懈追求,传达这他对美的真理的深刻领悟,达到了艺术实践与美学理论的统一。 感性动力作为高尔泰美学思想的内部的这样的一种不竭的动力,一面促使美的动态的生成,另一面又表明人按照美的规律按照人的需要去创造美,达到在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揭示了的本源意义。美是在感性动力对理性结构的不断的扬弃动态过程中产生的,在两者之间的中介环节是文化,他称之为感性文化动力,植根于社会历史,是对原始生命力的一种丰富和强化。这一命题的提出他力图将传统的主观论和客观论的宇宙论传统结合联系起来,这是感性动力最重要亦即最高的发展。这为新时期实践美学的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提供了参照,也为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并且将会对新世纪的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高尔泰 美学思想 感性动力 萌芽 产生 完善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83-0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引言8-11
  • 第1章 美感点燃了美——感性动力的萌芽11-18
  • 1.1 “自然人化“的哲学解释12-14
  • 1.2 美感点燃了美14-18
  • 第2章 美是自由的象征——感性动力的发展18-25
  • 2.1 感性动力的能动性18-23
  • 2.2 创造是自由核心23-25
  • 第3章 美感来自感性动力——感性动力的完善25-29
  • 3.1 美感和快感是生存努力的工具25-26
  • 3.2 美感的开放性和超越性26-29
  • 第4章 高尔泰艺术论中的感性动力29-37
  • 4.1 文学评论中的感性动力29-30
  • 4.2 艺术实践中自由的体验30-33
  • 4.3 追求自由的历程33-37
  • 第5章 对新世纪美学的影响与启迪37-40
  • 参考文献40-43
  • 致谢43-4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亮;;论新时期高尔泰的美学追求[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夏中义;;青年马克思与中国第一次“美学热”——以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为人物表[J];文学评论;2011年05期

3 王欢欢;;论魏晋绘画美学思想[J];群文天地;2011年05期

4 白洋;;论莫扎特的美学思想[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5 谭玉龙;;《葬书》的生态美学思想[J];美与时代(上);2011年06期

6 易晓慧;;普罗提诺的美学思想提纲——对《九章集》卷5第8章的简析[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7 张小许;;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及价值观[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8 白玉;;阮作品演奏与中国音乐美学的理性思辨[J];艺术教育;2011年07期

9 王秀萍;朱海燕;朱旗;;明清茶学思想的审美内涵——以茶诗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王松阳;;从张衡的文学作品看其乐舞美学思想[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秀萍;朱海燕;刘仲华;;论明清茶美学思想的内涵与特征[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2 顾道弟;;美论二题——学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有感[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周锡山;;论冯友兰哲学中的美学思想[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彭锋;;冯友兰美学思想初探[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陈春文;;母语世界的恋人与尴尬[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6 郭兴良;;金圣叹美学思想在评点《水浒》中的体现[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陈春文;;徘徊六合无知己,飘若浮云且西去——读高尔泰先生《寻找家园》杂感[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8 朱志荣;;论康德前批判与批判时期的美学思想的关系[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马建高;;论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现代审美主义追求[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10 刘彦顺;;论梁启超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风;古老美学思想的再发现[N];光明日报;2002年

2 赵家治;孔子的美学思想[N];协商新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康慨;高尔泰《寻找家园》在美国出版[N];中华读书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潘欣信;美学何处寻?[N];美术报;2010年

5 陈圣生;重新发现叔本华的价值[N];文艺报;2002年

6 高尔泰;哪敢论清白[N];南方周末;2010年

7 赵雪;微型古建展示传承古建文化[N];科技日报;2008年

8 ;年度发现·图书[N];南方周末;2004年

9 ;毛泽东美学思想研讨[N];山西日报;2003年

10 金雅;梁启超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N];文艺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红珊;郭沫若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余虹;禅宗与全真道宗教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闫翠静;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奎河;绵延与积淀[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联;魏禧文学思想考论[D];辽宁大学;2007年

6 张s,

本文编号:4114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4114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7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