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仁”的存在论意义及其美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7-06-17 04:13

  本文关键词:“仁”的存在论意义及其美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学术界一般从伦理、心理学角度探讨“仁”学思想,把“仁”看作最高的德目、最高的伦理道德境界。本文认为,“仁”既是人生的源域,又展开为人的生存实践,同时还代表了人生的理想境界。“仁”作为生存源域,包括个体对社会的血亲情感、个体与社会的血亲关系。个体的生存实践是对这种血亲情感和血亲关系的开显。个体人格的理想境界是从“仁”开显出来的自由境界。“仁”作为人生的源域,是人的存在,这种存在既不是某种现成的主体,也不是某种既定的实体,而是“意义之在”、“可能之在”,“意义之在”、“可能之在”表明,人在现实生活中开创的一切意义都根源于“仁”,都是“仁”的开显与实现。“仁”要通过个体生存实践来开显,说明“仁”不是静态的品质,而是表示追求的启动,表示运动的开始,表示可能的实现。“仁”所要求的不是一下子达到一个可被称作“仁”的境界,而是说是否已经启动了“仁”的旅程,或者说是否正在“仁”着。本文从存在论、实践论、境界论三个方面来考察“仁”,考察“仁”与人的存在、人生实践、人生境界之间的审美关联,从中揭示“仁”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 存在 实践 境界 审美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222;B83-02
【目录】:
  • 绪论7-8
  • 一、“仁”的发展历程8-16
  • (一) 孔子主张以“仁”释礼8-9
  • (二) 孟子主张以心释“仁”9-11
  • (三) 荀子主张以礼制“仁”11-12
  • (四) 董仲舒把“仁”等同于人格化的天神12-13
  • (五) 宋明理学中“仁”的本体地位进一步确立13-16
  • 1、程颢认为“仁”是人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境界13
  • 2、程颐主张“仁”贵在物己相融相通13-14
  • 3、朱熹认为“仁”是天地生物之心14-15
  • 4、王阳明认为“仁”是天地万物一体之心15-16
  • 二、“仁”的当下生成性16-25
  • (一) “仁”的基本含义16-18
  • 1、“仁”的字面意义16-17
  • 2、“仁”的基本含义17-18
  • 3、孔子对“仁”的性质的发现18
  • (二) “仁”的当下生成性18-23
  • 1、“仁”不可定义18-19
  • 2、“仁”只能追问“如何在”19
  • 3、“仁”如何当下生成19-23
  • (三) “仁”的现实价值23-24
  • 1、社会价值23-24
  • 2、个体发展价值24
  • (四) “仁”的审美意义24-25
  • 三、“仁”的存在论意义25-38
  • (一) “仁”是人的存在方式26-28
  • (二) “仁”的横向开显28-30
  • (三) “仁”的纵向开显30-38
  • 1、自然存在31-32
  • 2、社会存在32-35
  • 3、超越存在35-38
  • 四、“仁”与人生境界38-45
  • (一) 什么是人生境界38-41
  • 1、境界的定义38
  • 2、人生境界的含义38-39
  • 3、人生境界的特点39-41
  • (二) “仁”是一种人生境界41-42
  • (三) “仁”的境界的美学意义42-45
  • 参考文献45-48
  • 致谢48-49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邓承奇;孔子美学的潜体系[J];孔子研究;2000年01期

2 王杰;从人学的视角看孔子“仁”之学说[J];孔子研究;2001年04期

3 李霞;程朱对孔孟仁学的改造与发展[J];孔子研究;2001年06期

4 刘旭光;孔子之思的美学意义[J];孔子研究;2003年02期

5 倪东;孔子“仁”的人学意义[J];社会科学;1997年09期

6 杜维明;儒学的理论体系与发展前景[J];中华文化论坛;1999年01期

7 李作勋;孔子仁学及其对终极理想的设定[J];中国哲学史;1997年04期


  本文关键词:“仁”的存在论意义及其美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73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4573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a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