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言意之辩与中国美学

发布时间:2017-06-30 01:09

  本文关键词:言意之辩与中国美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中国哲学早已注意到“言之不足”。先秦诸子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形成了老庄“道不可言”,,《周易》“书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思想。魏晋之际,浩荡的名理之学催生了言意之辩。魏晋玄学在两层意义上进行了辨析:荀粲、欧阳建在言能否尽意层面上;王弼、嵇康在言如何尽意的层面上。但这毕竟属于哲学范畴的探讨,它首先要转化为艺术的、审美的美学方法论。在这转变中,通过对圣人有情无情的探究,树立了“诗缘情”的中国艺术本体论;在“立象以尽意”的影响下,中国美学建构了意象,并在其后与佛学的合力下,创构了意境。但无论是意象,还是意境,都是对语言有限性的超越,对含蓄、蕴藉的艺术理想的追求。同时,受王弼“得意忘言”玄学方法的启迪,形成了以“会意”为主的中国美学鉴赏论。但探讨并未就此为止。言意之辩所促成的中国美学“意内言外”的思维方式对文学之所以为文学进行了终极的追寻。这个追寻从创造主体上树立了言为心声的艺术表现论,从诗性智慧上确立了中国诗学原创范畴——兴,并对其所达到的“言尽而意无穷”的整体审美进行了功能性的概括,孕育了“味”“韵”“趣”等美学范畴。最后,“意内言外”理论还在清代词论的“尊体”“立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样,言意之辩贯穿了中国美学的创造论、方法论、鉴赏论、作家论,意义极为深远。
【关键词】:言意之辩 意内言外 比兴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B83-092
【目录】:
  • 第一章 言意关系概述7-14
  • 第二章 言意之辩的缘起与发展14-26
  • 第一节 先秦诸子对于言意之态度14-18
  • 第二节 言意之辩的缘起18-21
  • 第三节 言意之辩的展开21-26
  • 第三章 言意之辩的美学转变26-38
  • 第一节 圣人有情无情之辩的美学意义26-29
  • 第二节 “得意忘言”催生了美学的思维方式29-32
  • 第三节 言意之辩与文学存在方式32-38
  • 第四章 言意之辩与魏晋诗学38-65
  • 第一节 建构了“诗缘情”的中国美学本体论38-43
  • 第二节 象的形成及向境的拓展43-52
  • 第三节 作为诗性智慧的“兴“52-57
  • 第四节 “言无言”的蕴藉美学追求57-61
  • 第五节 得意而忘言的鉴赏论61-65
  • 第五章 言为心声65-86
  • 第一节 言为心声之表现65-78
  • 第二节 言为心声之意义78-86
  • 第六章 与言意相关的几个范畴86-109
  • 第一节 味论87-96
  • 第二节 韵论96-104
  • 第三节 趣论104-109
  • 第七章 词论之言意篇109-127
  • 第一节 清代以前词论勾勒109-112
  • 第二节 词体之理论独立期--清代词论112-116
  • 第三节 意内言外之于词体建构的意义116-127
  • 第八章 结语127-128
  • 注释128-135
  • 参考文献135-139
  • 后记139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邓心强;;近30年中国文论核心元范畴“象”研究述评[J];武陵学刊;201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2 钟虹滨;自由与创造[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薇;先秦言意观的发展及其对唐前文学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p

本文编号:5000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5000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b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