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两宋理学美学之形成初探

发布时间:2017-07-03 11:05

  本文关键词:两宋理学美学之形成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理学 美学 “文以载道” 境界 情性 “孔颜之乐”


【摘要】:两宋理学家在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同时,,提出了许多关于文艺美学的思想与见解,成为中国儒家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这些散落在大量哲学著作中的零星的、片断式的美学观点归拢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系列,梳理出一条理学美学产生和发展的明晰思路,并由此建构起理学美学的完整体系,这是一个任务艰巨、意义深远的重大课题。本文正是基于此一目的,试图在尽量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厘清理学美学在两宋时期孕育和形成的具体过程,并初步建构起一个相对清晰与完善的理学美学体系。 全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章考察理学美学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理学美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是对理学的渊源和流变进行梳理,厘清理学美学的中心和边界,辨析理学与美学、理学美学与其它美学形式之间的深层次关系,认为理学美学不仅是一种本体论的哲学美学,而且是一种以道德为中心的伦理美学和以“乐”为最高审美体验的境界美学。第二章对理学美学的几个基本范畴加以讨论,以“文道合一”论题为中心,探求“道”、“气”、“文”、“乐”等范畴的基本内涵和四者之间的美学关系,认为理学家根据自己的哲学本体论的逻辑结构建立起理学美学本体论模式:道(理)—气—文—道(理)。在这个结构模式中,“道”是美的逻辑本原;“气”是美的实体构成,是沟通“道”与“文”的中介因素;“文”则是“道”借助“气”构成的感性显现,是诉诸于人之感官的形象画面(即审美形态);而“乐”正是“文道合一”境界的实现。第三章集中探讨理学的艺术哲学,主要从艺术发生论角度分析理学美学“感物道情”的特点;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揭示其对“自然平淡”之美的追求;从审美境界的角度了解“孔颜乐处”的意义。第四章探讨两宋理学家在其美学原则指导下的具体创作、鉴赏与批评,就创作而言,选取理学代表人物的诗文进行分析,了解其作品所体现的理学精神;就鉴赏与批评来说,主要是针对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作家进行评论,体现出强烈的以道德为中心的理学文艺批评色彩;理学家的文学价值取向在《诗经》研究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二程、吕祖谦、朱熹等先后著书立说,提出对《诗序》的怀疑,重新阐释《诗》的意义,为《诗》研究再次走向繁荣做出了独特贡献。 余论部分勾勒了理学美学体系的基本轮廓,并对文学家在理学美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作了简单描述。
【关键词】:理学 美学 “文以载道” 境界 情性 “孔颜之乐”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244;B83-092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5
  • 中文文摘5-12
  • 第1章 绪论12-18
  • 第2章 两宋理学的演进与理学美学的特点18-39
  • 2.1 两宋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8-26
  • 2.1.1 “理学”概念辨析19-20
  • 2.1.2 “理学”在宋代的擅变20-26
  • 2.2 理学美学的立论前提26-31
  • 2.2.1 理学作为美学文本的可能性26-28
  • 2.2.2 理学美学的内涵28-31
  • 2.3 理学美学的特质31-39
  • 2.3.1 理学美学是一种哲学美学32-35
  • 2.3.2 理学美学是一种伦理美学35-37
  • 2.3.3 理学美学是一种境界美学37-39
  • 第3章 理学美学范畴的确立39-102
  • 3.1 道(理):美的逻辑本原39-58
  • 3.1.1 道的起源与嬗变39-46
  • 3.1.2 理学之“道”46-51
  • 3.1.3 理学之“道”的审美呈现51-58
  • 3.2 气:美的实体构成58-72
  • 3.2.1 “气”的原起59-62
  • 3.2.2 宋代的“气”论62-63
  • 3.2.3 “气”与美的关系63-68
  • 3.2.4 养“气”68-72
  • 3.3 文:美的直观表象72-89
  • 3.3.1 “文”的演变历程73-77
  • 3.3.2 理学之“文”的含义77-80
  • 3.3.3 理学之“文”的功能80-86
  • 3.3.4 理学家的作文方法86-89
  • 3.4 乐:美的终极关怀89-102
  • 3.4.1 “乐”的含义89-94
  • 3.4.2 追寻“孔颜乐处”94-98
  • 3.4.3 达到“至乐”的途径98-102
  • 第4章 理学美学之基本框架102-171
  • 4.1 理学美学创作论102-121
  • 4.1.1 “平淡自摄”:创作心境102-105
  • 4.1.2 “感物道情”:艺术生发105-121
  • 4.2 理学美学风格论121-153
  • 4.2.1 “自然”,理学的风格美学121-130
  • 4.2.2 “平淡”,理学的审美基调130-137
  • 4.2.3 “理趣”,理学的艺术精神137-144
  • 4.2.4 “气象”,理学的艺术境界144-153
  • 4.3 理学美学境界论153-171
  • 4.3.1 “天人合一”境界的哲学意蕴153-157
  • 4.3.2 理学人格的体现157-167
  • 4.3.3 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途径167-171
  • 第5章 理学家的文学创作与批评171-247
  • 5.1 理学家的文学创作171-190
  • 5.1.1 北宋五子的文学创作172-179
  • 5.1.2 南宋理学家的诗文创作179-190
  • 5.2 理学家的鉴赏与批评190-212
  • 5.2.1 屈原:一位被误解与被理解的诗人191-196
  • 5.2.2 陶潜:理学视阈的人文典范196-199
  • 5.2.3 杜甫:是非难言的一代“诗圣”199-202
  • 5.2.4 韩愈:圣光渐褪的古文领袖202-205
  • 5.2.5 苏轼与黄庭坚:聚讼纷纭的文坛巨匠205-212
  • 5.3 理学家的《诗经》研究212-239
  • 5.3.1 宋代《诗经》研究概述和理学家的贡献212-214
  • 5.3.2 从“依《序》说《诗》”到“求《诗》本义”214-232
  • 5.3.3 解《诗》特点232-239
  • 余论239-247
  • 结论247-249
  • 参考文献249-253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253-254
  • 致谢254-255
  • 个人简历255-256
  •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2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首映;美的规定性辨析[J];文艺研究;1986年05期

2 ;钱学森主张创立社会主义文化学[J];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04期

3 蔡仪;谈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J];文艺研究;1989年04期

4 张爱剑;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批评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5 皇甫晓涛;关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趋向的理论思考(2)[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6 霍松林;评吴功正著《六朝美学史》[J];文学评论;1996年03期

7 陈代湘;读《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8 聿之;海峡两岸美学界的首次交流[J];台声;1996年02期

9 封孝伦;“百年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文艺研究;1998年04期

10 王德胜;美学史的又一种反省方式——对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史研究的几点设想[J];哲学动态;199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健;;理学与美学札记[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2 周安华;;美学与高科技时代[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3 胡经之;;超越古典[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曹延;;漫议编排规范化与编辑审美[A];学报编辑论丛(第三集)[C];1992年

5 范藻;;美学 怎样面对电视文化的时代挑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闵南萍;;语言学、美学与护理心理学的关系[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会议暨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00年

7 杨玉东;;精品科技期刊审美价值构成原则分析[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8 王鹏周;;树、山、水:布依民族主体间性审美特质[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建珠;;论图书馆室内环境美[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能昌;;高校学报篇题的编排要讲究形式美[A];学报编辑论丛(第七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程洁;回归实事:政治的美学之维[N];社会科学报;2003年

2 何树彬;“在家上学”挑战欧美学校教育[N];文汇报;2004年

3 青敏;德固赛的安全美学[N];中国质量报;2003年

4 张黔;物象美学的理论基础[N];光明日报;2003年

5 丰书;电影的美学世界[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丁明豪;生活家靠美学营销实现产业突围[N];中国企业报;2010年

7 崔卫平;美学乃伦理之母[N];北京日报;2003年

8 崔卫平;美学乃伦理之母[N];中国邮政报;2004年

9 吴语 编译;我旅美学者找到非典病毒入侵细胞“门户”[N];大众科技报;2003年

10 幽兰女社社长 张乐华 博士;女人,美学,魅力小调侃[N];中国妇女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3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王晓薇;宋代《中庸》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5 陈战峰;宋代《诗经》学与理学[D];西北大学;2005年

6 马正应;退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曾思艺;丘特切夫诗歌美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吕变庭;北宋科技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9 邓莹辉;两宋理学美学之形成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0 犹家仲;《诗经》的解释学研究[D];北京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凤玲;郭熙山水画美学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姜辉;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D];吉林大学;2006年

3 潘岗;老子的非主体美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4 谢海长;华兹华斯美学:超越自然的人文主义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罗鸣;稼轩词审美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实;试论多媒体教学中的美学现象[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雷琼芳;论荀子礼学思想的美学诉求[D];新疆大学;2007年

8 苑坤;试论神仙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D];厦门大学;2009年

9 王怀春;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10 钱正;解读意识形态广告[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两宋理学美学之形成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理学 美学 “文以载道” 境界 情性 “孔颜之乐”




本文编号:5133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5133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9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