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审美制度——审美人类学的存在方式

发布时间:2017-07-03 16:10

  本文关键词:审美制度——审美人类学的存在方式


  更多相关文章: 审美制度 禁忌 日常生活 交换 他者


【摘要】:审美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首先是现实提出的要求,,并有其学理上的根据。在经济与文化 日趋全球化的今天,人类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悖论和困境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复 杂,对这种困境的解决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论生长点和鲜活的资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美学与人类学之间天然的联系和对话使审美人类学应运而生,其中,对审美制度与意识 形态多重复杂关系的研究,在日常生活中探寻人的真实需要并使其获得表达(解放)的现实 话语,使审美人类学研究成为努力回答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的基本问题的必要的和有力 的理论尝试和现实探索。 本文将审美制度界定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禁忌(意识形态)的重新表达,其根本意义 在于提出一种与审美泛化论相区别的审美观,旨在强调真正的审美活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 艺术和审美意识的发生,它作为人类能力之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是为恢复人类身体的感性存 在,为超越现代性悖论而做的具有悲剧性的努力。审美制度产生的首要前提是意识形态作用 于日常生活领域,由此造成的压抑必须被视为真实需要获得解放的基础,因此,意识形态分 析和批判就成为审美制度研究的方法论和研究的基础所在。 从学理上讲,审美制度概念的提出和研究是我们在审美人类学这个新的生长点上对审美 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探索。它深入日常生活领域,在现实生活关系中通过具体的审美 实践表征出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在阶级社会,审美仍不可避免地是一 个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讨论的范畴,绝对脱离意识形态作用机制的审美只能是一个永远的乌托 邦;但另一方面,审美的特质和力量恰恰在于它既处于意识形态的氛围却又能最终与意识形 态拉开一定的距离,它敢于同意识形态“凝视目光”相对视,往往以对人的真实需要的追问 使意识形态陷入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并且表征出意识形态极力掩饰的自身的裂痕(意识形 态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人们也正是在对这种裂痕的表征中获得了审美创造的无限动力和资 源,从而形成代表大众文化真正方向的“生产者式文本”,在对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进行解 构的实践中体味生产的快感和审美制度的巨大力量。但结合前者来看,这种对禁忌(意识形 态)的重新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必然受到意识形态作用机制的制约,这也正是在具体的社会语 境中审美制度呈现出特殊性、丰富性、复杂性和不完满性的根本原因所在。据此,人们可以 更深入地认识现实社会关系,并且渴望一种理想审美制度的实现,从对意识形态自身裂痕的 表征中获得更多的自由。 对意识形态自身裂痕的表征需要一种承认并接纳差异(“他者”)的勇气,其具体表达机 制为以比较之思探寻“他者”的现实内容,并以具体的交换(交流)方式在交换双方之间实 现一个诗意的转喻,本文以原始神话和现代神话的交换(交流)模式为例,在意识形态分析 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美学意义上“同一性”,揭示这种转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试图为探 寻人类理想的审美制度做出一定的尝试。
【关键词】:审美制度 禁忌 日常生活 交换 他者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B83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英文摘要3-6
  • 引言6-7
  • 第一章 审美制度与审美人类学7-15
  • 一、 审美制度的提出7-9
  • 二、 审美制度的结构模式9-11
  • 三、 审美制度的研究方法及意义11-15
  • 第二章 审美制度的表达机制15-29
  • 一、 禁忌与意识形态:审美制度的表达对象15-18
  • 二、 禁忌.需要.审美:审美制度的表达机制原理18-22
  • 三、 日常生活的讲述者:审美制度的确立-- 以广西那坡县黑衣壮审美制度研究为例22-29
  • (一) 、讲故事者:审美制度的叙事模式24-25
  • (二) 、“黑色”禁忌与歌唱:审美制度的表达机制25-27
  • (三) 、黑衣壮的永恒魅力:审美制度的日常生活性27-29
  • 第三章 审美制度的功能及现代表现形态-- 兼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生产29-45
  • 一、 现代禁忌:探寻当代审美制度的特征29-32
  • 二、 “ 反 看 ” 意 识 形 态 “ 凝 视 ”: 审 美 制 度 的 功 能 及 现 代 表 现 形 态--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生产32-45
  • (一)、 记 忆 的 征 象 : 关 于 名 字 的 狂 欢 33-35
  • (二)、 记 忆 的 表 征 : 审 美 制 度 问 题 35-37
  • (三)、 记 忆 的 征 兆 : 飞 地 的 忧 郁 37-38
  • (四) 、记忆的延续:兼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生产38-45
  • 第四章 寻找理想的审美制度-- 交换(交流)、“他者”及社会叙事45-57
  • 一 、“ 声 望 的 货 币 ”:“ 他 者 ” 的 力 量 46-49
  • 二、 交换与社会叙事:两种交换(交流)模式及其特征49-53
  • 三、 一个转喻的诞生:寻找理想的审美制度 53-57
  • 结语 我们将如何记忆-- 审美制度的提问方式57-58
  • 参考书目58-60
  • 后记60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雷文彪;;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研究综述[J];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02期

2 雷文彪;;审美人类学理论活力与张力的呈现——评向丽的《审美制度问题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伟妮;禁忌及其对原始艺术之影响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宾昕;刘三姐民族文化形象的建构与构成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小勇;审美文化视野下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4 李文英;弗洛伊德“禁忌”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审美制度——审美人类学的存在方式


  更多相关文章: 审美制度 禁忌 日常生活 交换 他者




本文编号:5142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5142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3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