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壮族蛙文化的依生型生态审美意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7 14:14

  本文关键词:壮族蛙文化的依生型生态审美意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壮族 蛙文化 依生型生态审美意识 花山崖画 铜鼓 民俗活动 艺术文本


【摘要】:依生,就是在审美的主客体关系中,客体占据着本体、本源、主导的地位,主体潜能的实现表现为对客体的依存、依从和依生,美的生成主要是客体潜能的实现、张扬,形成一种客体化的对象世界。蛙,则是探讨壮族的审美群像时不可回避的意象。当生态美学的思路介入,花山崖画、铜鼓与相关民俗、神话故事,,这几种艺术载体,都作为依生型生态审美意识的存在,折射蛙这一形象的丰富意涵及其背后庞大的文化奇观。花山崖画属于视觉艺术,铜鼓属于听觉艺术,民俗活动属于视听综合的广场艺术,类似于戏剧的原初形态,神话则属于文本艺术。当视听综合的依生型生态审美意识,以想象性的视听文本的方式呈现,蛙文化,或者蛙文化代表的一类弱势动物文化,又会生发出什么样的文化思考。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文化的传承发扬,蛙已经不只是一个简易的审美研究符号,也不只是集体无意识的简单象征,而更多是审美意义上的联系。它联系起最接近大地的生活与最接近星空的信仰,在生活与信仰之间,人的本质力量与人的质朴情怀,彰显出最民族且最世界的气场。
【关键词】:壮族 蛙文化 依生型生态审美意识 花山崖画 铜鼓 民俗活动 艺术文本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3-0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11
  • 第一节 蛙文化在壮族文化中的地位7
  • 第二节 壮族蛙文化研究综述7-8
  • 一、 壮族蛙崇拜的由来7-8
  • 二、 蛙图腾的神话8
  • 第三节 生态审美视野中研究壮族蛙文化的意义8-11
  • 第一章 花山崖画中的依生型生态审美意识11-17
  • 第一节 花山崖画的传说与来历11-12
  • 第二节 花山崖画蛙图腾与依生型生态审美意识12-13
  • 第三节 原始艺术与生态审美13-17
  • 一、 生态艺术哲学之人法自然14
  • 二、 图腾崇拜之生态艺术思维14-15
  • 三、 社会生态的艺术展现15-17
  • 第二章 铜鼓艺术中的依生型生态审美意识17-22
  • 第一节 铜鼓造型艺术与依生型生态审美意识17-20
  • 一、 铜鼓上的蛙纹艺术18
  • 二、 铜鼓的蛙纹饰的内涵18-19
  • 三、 蛙纹饰的依生型生态审美19-20
  • 第二节 铜鼓在民间的使用与依生型生态审美意识20-22
  • 第三章 民俗活动中的依生型生态审美意识22-29
  • 第一节 民俗活动中的蚂拐节22-24
  • 第二节 蚂拐节与依生型生态审美意识24-25
  • 第三节 蚂拐舞与依生型生态审美意识25-29
  • 第四章 神话传说中的蛙形象与依生型生态审美意识29-35
  • 结论35-36
  • 参考文献36-37
  • 致谢37-3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秉生;壮族文化生态从依生美到竞生美的过渡——壮族文化生态美研究系列论文之五[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2 丘振声;;壮族蛙图腾神话[J];民族艺术;1992年04期

3 申扶民;;走向整生之美的当代生态美学——从《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看当代美学发展的新趋向[J];南方文坛;2005年06期



本文编号:5305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5305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d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