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

发布时间:2017-07-15 08:15

  本文关键词: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


  更多相关文章: 梁启超 美学 思想 述评


【摘要】: 梁启超是中国现代民族新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美学思想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美学思想是中国近现代特定的社会现实与文化语境的历史产物,是特定社会与独特个体的双向互动,是梁启超整个思想文化创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梁启超坚持启蒙新民、学用相谐的学术宗旨,除心奴反依傍、自由独立的学术原则,化合结婚、为我所用的学术方法,在近现代文化转型期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构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具体来看,梁启超美学思想发端于19世纪末,主要完成于20世纪20年代。在纵向上以欧游为界可分为1896至1917的萌芽期(前期)和1918至1928的成型期(后期)。这两个阶段各有特色,并在学术意识、理论视野、理论内涵、理论深度、方法形态上有重要发展;但这两个阶段在学术取向上则始终坚持美的启蒙意义,以审美介入人生,因此在整体上又呈现出“变而非变”的演化特征。在横向上,梁启超美学思想具有自身内在的逻辑联系,构筑了一个以“趣味”为核心、“情感”为基石、“力”为中介、“移人”为目标的极富个性初具规模的人生论美学思想体系。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创构呈现出尚实意识、趣味理想、人文品格、科学意向四大基本精神特质与重化合、创新变、扬个性三大重要方法特征,是尚实与理想、求是与致用的梁式化合。梁启超美学思想对现代美学基本问题,如美的本质与功能、生活与美的关系、审美心理、审美教育、艺术审美、创作手法、作家个性等有广泛涉猎和精辟见解,对各门艺术样式与中国古典美文有独到见地。综观梁启超的美学思想,,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一)、在理论体系上,梁启超美学思想形成了一个具有自身内在思想联系的理论框架。(二)、在价值取向上,梁启超美学思想始终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姿态,追求乐生与爱美、求是与致用的统一。(三)、在思想特质上,梁启超美学思想注重真善美的统一。既关注美与情感的关系,强调美的趣味之境;又重视美与真、善的联系,要求用理智与道德来调和情感。(四)、在研究方法上,梁启超美学思想既承续了传统批评体用不二、整体直觉的思维方式,又积极吸纳西方学术的逻辑范式,并努力予以融汇创化。(五)、在学术个性上,梁启超美学思想充满了激情与创造性,具有鲜明的主体特征。梁启超美学思想体现出西方近现代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美学意识的整合在中国近现代转型期的主流走向,其创构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贡献主要在于开辟疆土与过渡转型。其体系并非完善,其探索有利有弊,但其蕴涵了新的美学意识的萌芽,体现了新的美学范式的创构,其发展演化的轨迹典型地浓缩了中国主流美学思想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演进的基本规律特征。同时,梁启超美学思想兼济学术文化重建与社会人生重建之双重使命的学术理念、中西融汇文化开放的学术姿态亦具有现代性转型的独特意义。作为中国美学发展历史图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作为上个世纪之交最为杰出的启蒙主义美学家之一,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也具有明显的理论局限,主要表现在对审美自由实现的软弱无力,对美与艺术问题论释上的某些形而上学倾向,对小说艺术功能与艺术特性认识所存在的某些误区,对西方文化思想资源吸纳上的某些简单化状况以及具体论证上的某些疏阔现象等。这些局限既是个人的质素所致,也烙上了浓郁的时代印记,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反思。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B83-092
【目录】:
  • 引言7-10
  • 第一章 梁启超美学思想建构论10-42
  • 第一节 梁启超的人生与思想轨迹10-17
  • 第二节 梁启超学术思想特质概观17-26
  • 第三节 梁启超美学思想发展与体系概貌26-37
  • 第四节 梁启超美学思想创构的精神特质与方法特征37-42
  • 第二章 梁启超美学思想范畴论42-68
  • 第一节 “趣味”与美之构想42-50
  • 第二节 “情感”与美之特质50-60
  • 第三节 “力”、“移人”与审美之功能60-68
  • 第三章 梁启超文艺实践与艺术审美论68-95
  • 第一节 “三界革命”与文学审美意识的更新68-78
  • 第二节 “三大作家批评”与艺术情感、个性审美78-85
  • 第三节 艺术崇高与悲剧审美85-91
  • 第四节 女性意识与女性文学审美91-95
  • 第四章 梁启超美学思想评价论95-122
  • 第一节 关于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中的几个问题95-104
  • 第二节 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历史地位与理论意义104-115
  • 第三节 梁启超美学思想的主要局限115-122
  • 主要参考文献122-126
  • 附录1: 梁启超美学及相关论著简目126-129
  • 附录2: 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主要论著简目129-133
  • 后记133-13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跃;;谈古典油画中的节奏与韵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2 曲鲁伟;王青;;立足土地 关爱农民——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J];电影文学;2009年14期

3 张玉娟;;试论《堂吉诃德》中“穿插”的存在价值[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刘书梅;;从审美反映论看傅东华《飘》的翻译过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熊岭;;人文语言视域下的文学语言[J];求索;2011年06期

6 王家发;论《文学理论教程》的哲学基础[J];琼州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7 陈林侠;;主流政治大片的政治审美与国家形象的构建[J];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8 赖大仁;关于文艺本质特性问题的思考——读王元骧先生几篇近作有感[J];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03期

9 祝彦;;浅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05期

10 于唯德;论书画创作的内化运动[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佳;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的嬗变及其反思[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秦咏梅;新时期文学审美本质论的提出与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古春霞;张爱玲创作审美意识论[D];湖北民族学院;2011年

4 范冬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冯直康;现代语文教育的评价指向[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孙姝;王安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申彤;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郑艳芹;试论“大阅读”的教学理念与实践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甘健;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接受美学思考[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书梅;从审美反映论看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D];安徽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430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5430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d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