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电子传媒对审美文化的冲击与传承

发布时间:2017-07-17 07:05

  本文关键词:电子传媒对审美文化的冲击与传承


  更多相关文章: 电子传媒 审美文化 冲击 传承 社会审美责任


【摘要】:长期以来,美学都是远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学亦在同步发展。在汉语的语境中,“美学”至少是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使用着:哲学美学关注人类艺术(或者诗意)的可能性,文艺美学关注具体艺术的特性和规律,而文化美学(审美文化学)则对技术社会泛审美化的文化产品及现象发表意见。审美文化拉近了美学和生活的距离。 随着人类进入到电子时代,审美文化发生了裂变与重新建构,其中,电子传媒的传播特征在其重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子技术扩展了审美文化的内涵,技术的发展带来审美形式的多样,复制的功能使得审美主体的大众化,形象的鲜活带给审美对象极大的感官刺激,技术的发展推动审美过程的短暂化。同时,电子传媒带来审美文化的一些表象特征变化,即由纯思辩审美到生活艺术化,由超功利审美到产品市场化,由独特性审美到复制标准化,由深邃审美到平面快餐化,由高雅意蕴到媚众媚俗化。同时,电子技术极大消解了诗意精神在审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我们看到,高雅深邃的审美活动已经走向大众化,平民化,商品化,同时也带来一些媚众媚俗等对社会公众和社会道德起破坏作用的劣态审美文化。电子传媒是这些劣态审美文化产生的主要载体和推动者,因此,电子媒体需要深刻反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全民审美教育,捍卫诗性精神的核心地位,承担起必要的社会审美责任。 本文在阅读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电子传媒在审美文化重构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初步研究,探寻新的审美活动规律,探讨电子传媒所应承担的社会审美责任,以图能对大众传媒应承担的审美责任有所警醒和帮助,减少垃圾文化和消极审美趣味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危害,为大众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让人们在愉悦的审美氛围中享受人生,塑造人生。
【关键词】:电子传媒 审美文化 冲击 传承 社会审美责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206;B83-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1
  • 2 电子时代的传媒特征11-13
  • 2.1 传播理念:“符号生产”11
  • 2.2 传播体制:“产业化、经济化”11-12
  • 2.3 传播方式:“复制”12
  • 2.4 传播内容:“虚拟化”12-13
  • 3 电子传媒时代审美文化的表象变化13-28
  • 3.1 何为审美文化13-17
  • 3.2 电子传媒时代审美文化的表象变化17-28
  • 4 电子技术带来审美文化内涵的扩展28-33
  • 4.1 电子技术的发展带来审美形式的多样性28-29
  • 4.2 技术的可复制性推动审美主体的大众化29-30
  • 4.3 影像技术的成熟带动审美对象的形象推崇30-31
  • 4.4 电子科技导致审美体验的快捷化31-33
  • 5 电子传媒对诗意精神的消解33-37
  • 5.1 “我”的自闭33-34
  • 5.2 “所指”的出走34
  • 5.3 形式的自弃34-35
  • 5.4 体验的视觉化35-37
  • 6 电子传媒的社会审美责任37-41
  • 6.1 捍卫诗性精神的核心地位37-38
  • 6.2 防止从泛美走向俗美,从通俗化走向庸俗化38
  • 6.3 避免国际化中失掉文化话语权38-39
  • 6.4 大力开展全民审美教育39-41
  • 7 总结与展望41-42
  • 致谢42-43
  • 参考文献43-46
  • 附录I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新颖,吴岱霞;审美文化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求索;2004年05期

2 张振华;试论当代审美文化的大众传播特征[J];学术月刊;1997年04期

3 宋新军;社会转型期的经济文化和审美文化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4 陈志昂;论审美文化的若干范畴[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年05期

5 刘雁琳;九十年代成人审美文化趋势[J];中国成人教育;1997年02期

6 郑海英;唐宋审美文化意识的嬗变──从“逸”的范畴谈起[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7 常新,赵伯飞;当代中国审美文化消费化倾向的反思及其构建[J];经济师;2002年02期

8 陈海英;;大众文化:审美体验的演习场[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03期

9 姚文放;;作为历史性概念的审美文化[J];求是学刊;2009年02期

10 宋生贵;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前瞻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1994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安翔;;审美文化视野下的生态写作[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桂强;;景观美学的自律与他律[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伟;陈正勇;;20世纪早期中国流行歌曲的文学性[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杨玳Z{;;消费时代大众传媒的审美文化特质和创意产业发展[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姚文放;;新中国的三次“美学热”[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吴晓;;旅游景观展演与民间艺术的消费叙事——湘西德夯个案的文化阐释[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杨岚;;新世纪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的六大趋势[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黄河涛;;企业审美文化与审美文化产业[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王旭晓;;现代消费审美化与美学在经济领域的作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朱自振;;前茶文化不属茶文化[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3:茶与茶道的科学研究[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晗宁;促进审美文化向现实拓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姚文放;审美文化呼唤“中国经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在实践中提升上海审美文化[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毕会娜;新形势下的新发展[N];文艺报;2008年

5 赵勇;审美文化与消费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薛永武;从审美文化看人才美学[N];光明日报;2005年

7 张玉能;当前审美文化的症结点[N];文艺报;2004年

8 张晶;审美文化的现代性内涵[N];中国文化报;2009年

9 陈静;审美文化研究的新拓展[N];文艺报;2004年

10 王小舒;清代的审美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德生;自由与控制—电子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潘海颖;休闲消费之哲学批判与审美呈现[D];浙江大学;2012年

3 曹巧兰;城市审美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卫华;论西方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D];浙江大学;2008年

5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梅;先秦服饰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朱群;中国儿童电视剧的审美文化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8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D];山东大学;2005年

9 傅其林;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爱红;电子传媒对审美文化的冲击与传承[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卢宁;赛博空间里的审美范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水芬;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4 靳雅茜;浅析后现代景观中的电视审美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晓波;怎样的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游建荣;消费时代的意义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杨秀敏;论当下中国流行音乐的新趋势[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黄晶晶;审美文化视野中的电视剧艺术[D];厦门大学;2008年

9 刘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下的张艺谋电影[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10 黄莉;论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主义特色[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524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5524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2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