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美学沉思与中国哲学观论

发布时间:2017-07-20 07:07

  本文关键词:美学沉思与中国哲学观论


  更多相关文章: 美学沉思 中国观论 审美感性 审美方式 视觉文化


【摘要】: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国哲学观论的分析。但是本文没有单纯对其作美学史的研究,而是将其放在美学沉思的背景之上对其作了系统的梳理,以凸显中国哲学与美学在新的美学视野中的建设意义。由于美学是在西方哲学的土壤中诞生的学科,所以这门学科的话语体系还基本上是西方的。也正由于这样,本文就从对于西方美学的讨论开始。 柏拉图最早提出了“美是什么”这个哲学问题,这使得解决美的本质问题在很长时间都是西方美学面临的首要任务,所以传统的西方美学可以说是美的哲学。但是这种美的哲学却逐渐受到了各种方式的反对,尤其是维特根斯坦以其分析哲学的思维对这种理路进行了釜底抽薪式的批判。美学需要有自己稳固的哲学基础。在寻找这个基础时,我们可以从西方哲学的发展中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西方哲学在将思考转向主体并进而为知识奠定牢靠基础的时候,美学并没有跟上这个转向,这时我们也大多忽视了鲍姆加通建立美学的真正精神。在这方面,康德的功劳是无人可望其项背的,他的判断力基本实现了美学上的主体转向。在这种思路下,本文初步认为美学的核心概念应该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审美,而逻辑起点应该是其中所包含的基本感性。 在这种考虑下,我将目光转向了中国哲学“观”的思想。“观”首先是在《周易》中得到重视。可以说,“观”是《周易》哲学的基本认知方式,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与文化特征。《周易》提出了“贞观”的命题,这个命题则成为了中国哲学重视直观的哲学基础。对人的生存来说,天地的意义就是作为观察和效法的对象,天地是最高的直接给予我们的事物。所有的生活秩序都来源于这个可作为“贞观者”的天地精神。直观的自然在中国哲学中始终保持着其优先的地位,同时这种天地精神也成为中国哲学的形上追求。从《周易》中我们还可以推知,天地万物之情以“感、萃、恒”三种方式呈现出来。其中,在“咸”卦中的“感”,包含着比“观”更为基础与纯粹的感性;而从“观”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观”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社会学意义。天地精神是通过“观”以“象”的方式直接呈现出来的,观象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构象的过程。这样,观象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审美色彩。 老子所观的对象是“道”,他的观论思想可以概括为“有无双观”。其意义是说,对道的观照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有欲到无欲的过程。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对外在意向性消解的过程。在庄子那里,我们也可以分析出一个从“以物观之”到“以道观之”的过程,而以道观物则可以达到他所推崇的齐物境界。老庄都是主张超越日常声色的经验形式以达到绝对的“道”,而这种主张倒是以一种反审美的方式为审美的超越提供了思想基础。 中国哲学的观物思想到邵雍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综合了《周易》与老庄的观论,提出了“以物观物”的思想。他既肯定了人与天地万物同为万物,同时又肯定了人与物、圣与人之间的差别。这样不仅达到了齐同万物,而且强调了事物的自性以此来消弥对事物的独断。二程提出“天理”作为宇宙最高的本原,而观物察己的目的也就是达到对这个天理的认识。他们认为,在这个天理之中洋溢着活泼泼的生意,所以对天理的观照也就是观天地之生意。朱熹则将这种生意提高到天地之心的高度,这就是“生物之心”。并且他还认为,这种生物之心也就是天地之“仁”。宋代理学中的观物也是为了通过体验宇宙生命本体而达到一种形上之乐。 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中的“观”始终重视“眼”对于“心”的境界的提升。这种“观”是一种包括了从纯粹到超越、从眼睛的看到身心的游的多层结构的人类之本质。但是,我们的眼光在当代却发生了变化。世界图像与视觉文化的形成是后现代社会与文化的重要特征。在这种背景下,视觉由于受到大量图像的压迫而无法栖居于对象进而达到超越境界。同时,自然也总是经由其它中介进入我们的视线而失去了与我们的血肉联系。所以,当代的文化发展应该从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当中探寻改善人类生活状况的策略。我们的审美需要拯救,而中国哲学中“观”的理论可以为我们考察审美感性提供深厚的滋养。
【关键词】:美学沉思 中国观论 审美感性 审美方式 视觉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3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8
  • 目录8-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美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及其逻辑起点12-21
  • 一 美的本质问题的反思12-15
  • 二 审美转向的内在依据15-18
  • 三 审美感性的哲学分析18-21
  • 第二章 天地精神的直接给予——周易之观21-32
  • 一 易"观"的哲学基础21-25
  • 二 易"观"的逻辑结构25-28
  • 三 易"象"的哲学意蕴28-32
  • 第三章 消解现象的彻底还原——老庄之观32-43
  • 一 老子的"有无双观"32-36
  • 二 庄子的"以道观之"36-39
  • 三 比较视域中的老庄观论39-43
  • 第四章 天地生意的领悟方式——理学之观43-53
  • 一 邵雍的"以物观物"43-47
  • 二 程朱的"观其生意"47-50
  • 三 观物之乐与境界的实现50-53
  • 第五章 观论在美学中的体现及其当代意义53-64
  • 一 中国美学中的"观"53-56
  • 二 视觉文化中的"看"56-60
  • 三 观论在当代美学中的意义60-64
  • 结论64-66
  • 参考文献66-68
  • 致谢68-6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9-7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晶;“异史氏”的“心灵史”——论《聊斋志异》中的压抑与幻想[J];蒲松龄研究;2004年01期

2 王光福;赵瑜;;聊斋诗意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3 沈天水;;论冯梦龙的“情教”说[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4 刘艳玲;;娇娜:栖居在精神家园里的一只美狐[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5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6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7 刘杰;;论《格萨尔》与《诗经》周民族史诗中的英雄救济主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8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9 张娟;;《世说新语》“以”字处置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10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玉锁;;《管子》的成人命题:既仁且智,是谓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张文;;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3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王一川;;论艺术公赏力——艺术学与美学的一个新关键词[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5 张文东;;“诗性”的文学与批评的“诗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6 陆心宇;;我在这里——近代经济学和哲学文本空间中的自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7 陶达;;马克思全面自由发展理论视阈下“幸福指数”体系的构建[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徐晓峰;刘君;;品牌的文化底蕴[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9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10 孟庆阳;;唐前奏议文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汉生;英国都铎王朝的语言与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8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娄飞;河南山林式佛教寺庙园林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唐s,

本文编号:5667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5667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e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